追风者:云端的坚守

民生   2025-01-31 16:30   安徽  


涡阳之窗(gyzc2014)——真实客观的涡阳新闻,温暖人心的正能量和寻常巷陌的民生视点。173万涡阳人的官方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涡阳之窗”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延伸阅读。
风,一直是难以驾驭的自然之力。如今,遍布山川湖海、戈壁平原的大小风电,已成为清洁电力的重要来源,而在风力发电行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远离家人陪伴、不顾严寒酷暑,日夜守护保障着风机的安全运行,成为推动绿色能源革命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县祥风天成风电场。放眼望去,这些迎风而动的“大风车”其高度都在160米以上,平均每天单台机组就可发电4万度。风力发电,说起来简单,看起来容易,但如何保障它们持续干活不罢工,还少不了我身边这些运维人员的守护。接下来,记者就一起爬上百米风塔,近距离感受“追风者”云端的坚守。

数九寒冬,身处旷野,刺骨的寒风一个劲儿地往身上钻。裹着硬实的防护服,配上沉甸甸的安全锁绳,运维工王晓松跟同事一道,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12号风机下,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
县祥风天成风电场运维班班长 王晓松

现在的风机都可以实现高度智能化自检。你看,这就是自检报告,这里面包括温度、压力、叶片角度等50多个风机运行数据,哪里有问题,一目了然。
记者:如果这份报告的显示参数都正常,是不是就不需要爬到顶部机舱检查了?

也不是,这个报告显示的是设备运行参数,就相当于软件。另外,机舱零部件是否老化、机舱外部密封有没有问题等等,还需要人工去查看,这是巡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紧接着,王晓松和同事就开始了登塔作业。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也跟随其后,相比运检员的娴熟,塔内狭长幽闭的空间,让记者不免有些紧张。
县祥风天成风电场运维班  班长  王晓松

现在我们搭乘的是免爬电梯,以前都是徒手爬,到塔顶有160米,相当于楼房60层楼,一年下来每个人都至少爬100多趟,高度加起来相当于登顶珠穆朗玛峰两次。

眼前这个大约20来平方米、类似集装箱的空间,就是风机的核心部件——机舱。狭小的空间里,挤满了发电机、传动轴、风机轮毂、等多种设备。由于是处在离地160米的高度,轻微的风速变化,都会引起不小幅度的晃动,维护过程中,必须克服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才能精准高效完成。事实上,难度最大的还不在舱内,而是舱外风速仪和风向标的维护。

机舱外,光秃秃的平台上,没有任何可以抓、靠的地方,工作时,两位运维员只能靠着安全带的保护慢慢挪动,平时再也平常不过的迈步、抬腿,在这里都要倍加小心。
王晓松的同事  赵永康

晓松班长是我们这最忙的人,他技术过硬、胆识过人,大家都喊他“风机医生”,跟着他干活心里特别踏实,进步也很快。

刚完成修补,稍作休息,又要赶往下一台风机,春节前要完成全部18台机组的巡检。正是有了这种精准高效的运维保障,去年一年王晓松所在的这家风电场实现发电2.4亿度,而整个涡阳县的新能源发电了已超过12亿度,全县超过一半的用电都是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 
县祥风新能源有限公司场站负责人  杨路宽

这几年风电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就拿风机来说,单机高度从60米增加到160米,功率从1.5mw提升到了6.5mw,政策的扶持、技术的创新,坚定了我们风电企业为“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完成一天的工作,王晓松又接到了电场征询春节值班意见的电话。 
夜幕降临,返回宿舍的路上,车窗外已经是华灯初上、万家灯火了。  

县祥风天成风电场运维班班长  王晓松

人们常说最幸福的路,就是回家的路,对于我们这一群“追风者”来说,尽管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但每次下班回宿舍的时候,走在路上看到一家一户点亮的灯,就感觉自己也为这万家灯火出了点力,心里特别充实、特别幸福,要坚守这个行业,建设更多的风车,点亮更多的灯。(高亚男)



编辑:涡阳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热线电话:

0558-7210516、17856786618

我就知道你“在看”

涡阳之窗
涡阳新闻信息发布、涡阳地方综合资讯发布/便民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