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云记 | 昭通印象

政务   2024-10-30 21:04   云南  


昭通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耳边听到别人对它的评价也不是那么的友好。大学毕业后,为了谋求生计我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这片土地。初来乍到的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小心翼翼。
刚到昭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许多留守老人、儿童一辈子没出过山进过城,也不喜与外人交流,一年到头靠种包谷、洋芋维持生计,有的人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要说上学。记得在2018年3月的一天,我和同事一起到鲁甸龙树镇照壁村开展脱贫攻坚走访工作,看到一户人家正在建房子。我上前询问,得知户主叫孙选军,身材不高,但沧桑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褶皱,看似70多岁实则才46岁。问起为什么要把房子建在山上,靠人背马驮建房子多不容易?他的心情立刻变得复杂起来,哽咽地说道:“还不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现在房子建了一半,也没有后悔的余地。”谈话间,孙选军还告诉我,在2011年的时候他亲眼目睹了一场悲剧,一张人力三轮车拉着一车人行走在狭窄崎岖的山路上,转弯时连车带人翻下悬崖,无一生还。从那时起,他就想:要是能修一条通往家门口的水泥路那该多好啊!后来,在国家脱贫政策的指引下,全村几百户人家终于修起了一条路,这条路也成为了日后村子的“出路”。


在昭通待的时间久了,慢慢的,我察觉到这里悄然发生了变化。当我踏上凉风台,俯瞰整个昭鲁坝子,看到了“两环四纵五横九联二十二出口”高速公路网初具雏形;看到了“四横九纵两联多专用”铁路网加速延伸;看到了“一通道两枢纽三中心三转运多节点”水运网通江达海;还看到了“一中心一支线八通用多航线”航空网呼之欲出。人们再也不用人背马驮,为进一次城走一两天的山路了。还有三条弯弯曲曲的河流丝带一般穿城而过,当地人把它们叫作利济河、秃尾河、瓦窑河。河两边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棵棵昂首挺拔的雪松以及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树木,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让海拔两千多米的昭鲁坝子有了生机,增了灵气,显得整座城宁静端庄而又不失情调。当我置身于昭通中心城市,穿梭在街头巷尾,或走进昭通的一个县区村落、一块湿地,一个公园,我就可以零距离感受“昭阳八景”的秀丽风光,大山包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幻化成水墨丹青、西部大峡谷的迤逦高峨、黄连河瀑布的飞流直下;欣赏昭阳区“四筒鼓舞”的粗犷狂放、苗族彝族山歌的深厚辽远、洞经音乐的古朴神秘、民族歌舞的纯朴绚丽。
图 飞流直下——黄连河瀑布

图 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


而我最喜欢的是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独自一人漫步在古城里青石板铺成的各条巷道中。这些巷道有叫福禄街(今朝阳街)的、有叫怀远街的、又有叫永固街(今巩固街)、文渊街、启文街……巷道的两旁是些古老的房子,青灰色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苔,偶尔会有一颗两颗的水珠顺着屋檐滴下,散发出潮湿的气息。我就这样一直慢慢的走着,走着,直到褪去一天的疲惫与不安。忽然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我想:这些青石板路,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也不知有多少人曾和我一样慢慢地走着、走着。也许稍作打听,每一块青石板、每一个建筑、每一座城门,就会散落一地的故事。晴朗瘦削的少年,丁香一般的姑娘,还有那些陪着古城一起经历风霜的老人们。他们坐在门口亲昵的拉着家常,或在厨房中为忙碌了一天的家人张罗着饭菜,转瞬间,烟火弥漫了整条小巷。此时,我走累了或肚子饿了就会去找个地方坐坐,尝尝这“人间烟火”。先吃上一碗稀豆粉,再来上一道天麻汽锅鸡,日子就变得活色生香起来。如果这时肚子还有地儿,再吃上几串小肉串,一口一串,相当过瘾!你如果尝过一次,就一辈子记得这昭通滋味。
图 昭通古城——抚镇门


后来,随着我对昭通的了解愈发加深,才意识到这座城并不像别人说的那么“不堪”,而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文人荟萃的地方。这里在几百万年前,生活着大量的热带、亚热带动植物,水塘坝古生物遗址的发现,证实了在距今300万——700万年以前的昭通就有了人类史前的生命足迹。1982年11月,考古学家又无意间在昭通北郊的洞穴(今过山洞遗址)中发现了一枚人牙化石,经鉴定为“早期智人人牙化石”,距今约10万年,学术上称作“昭通人”。这枚人牙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云南历史上从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而且还证实了昭通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昭通悠久的历史文明由此开启。
据《昭通地区志》记载,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之后,西汉置朱提县,蜀汉置朱提郡,宋封“乌蒙”,元置乌蒙路,明设乌蒙府,乌蒙之称谓前后近千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到昭通“改土归流”,上报朝廷的奏章中写道:“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后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朝廷奏准,改“乌蒙”为“昭通”。由此可知,所谓乌蒙,就是乌暗蒙蔽,而昭通就是昭明宣通,虽然鄂尔泰对乌蒙的解释有望文生义之嫌,但从当时昭通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看,也不无道理。而昭明宣通,则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千百年来昭通广大民众的期盼,昭通的名字便由此而来。现如今,大多数人接触“乌蒙”一词,都是从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看到的,且今天的昭通已经不再是那个“乌暗蒙蔽”的“乌蒙”了。

图 昭通古城——兴云街

从乌蒙到昭通,其症结在一个“通”字上,昭通的“昭明宣通”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的五尺道、南夷道开始的。这条路绵延2000余里,诉说着中原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流与融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足迹。西汉学者杨雄著《蜀王本纪》载:“后有一男子,名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女子名利,自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相传杜宇是昭通的农耕专家,与妻子梁利一起率领族人沿朱提江(关河)北上,意欲将昭通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入四川。豆沙关壁立千仞的大峡谷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带着部族硬是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通道,顺利抵达四川,杜宇成为蜀王。此后,经秦开“僰道”、“五尺道”向前延伸,汉筑“南夷道”逐步拓展,使之成为云南通往中原的唯一通道。在之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五尺道留下的珍贵的足迹,如诸葛亮用兵南征,七擒孟获,从这里凯旋;忽必烈挥师迂回,包抄南宋;元世祖至元年间,马可波罗在五尺道上也留下了他的足迹;明太祖数十万士兵平定云南;鄂尔泰改土归流;护国军北上讨伐“国贼”;姜亮夫只身入蜀求学,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龙云崛起炎山,成为云南王……他们走的都是这条路。沿途还有汉孟孝琚碑、东晋霍承嗣墓壁画、唐摩崖、过山洞遗址、马厂遗址、野石遗址、大龙洞、望海楼、清官亭、黄连河……而今,五尺道上的马蹄印仍然清晰可见,是昭通人追求“昭明宣通”的历史见证。站在豆沙关左岸的山巅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在豆沙关方圆3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了一个让人无不惊叹的立体“交通博物馆”:一是豆沙关上古老的“五尺道”、二是五尺道下的“213国道”、三是“213国道”下连通长江的关河水道、四是关河右岸的内昆铁路、五是豆沙关山顶上的渝昆高速公路、六是飞越豆沙关上空的昭通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的空中航道。

回首过去,古老的昭通镌刻着历史的荣光,续写着新时代“交通强市”的铿锵乐章。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昭通仅有昭通至鲁甸江底、昭通至贵州烟堆山两段88公里长的公路。1950年以后,历届昭通党委政府大力发展公路运输,各县组织民工义务修路,境内交通运输状况逐步改善;1962年实现县县通公路;在“九五”期间实现乡乡通公路;“十五”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十一五”期间,昭通第一条高速公路——水麻高速公路建成并通车;“十二五”期间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乡乡通油路;“十三五”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5241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86倍。至此,“大道如虹畅八方,通江达海向大洋;银鹰翱翔行千里,绿道进入百姓家”的壮美画卷在昭通大地徐徐展开。


说到昭通,不能不说说他的人。这里古有杜宇教民务农、文齐为民找水源;近现代有爱国将领龙云、卢汉,革命先驱刘平楷、李国柱,抗日名将罗炳辉,国学大师姜亮夫,人民英雄徐洪刚,这些人中最耳熟能详的要数龙云、罗炳辉和徐洪刚。面对日本的侵华战争,龙云仅用了28天的时间,迅速组建了滇军60军,开赴到鲁南战略要地台儿庄作战。在约20平方公里的地带,60军与敌人展开逐村逐庄的争夺,使敌人始终无法越过台儿庄,最终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另外罗炳辉将军实战经验丰富,被人称为“子弹都不敢碰的军神”。在战场上,他能从子弹的呼啸声中,分辨出敌人是盲目射击还是瞄准射击、敌人射手距自己多少米;从炮弹呼啸声中,他能判断出弹着点,常常是他刚命令同志们跑开,原来站的地方就落下了炮弹。还有人民英雄徐洪刚,为了保护群众不受伤害,临危不惧,只身一人与数名歹徒搏斗,被捅14刀,身体损伤严重……他仍用尽最后的力气对歹徒穷追不舍。
还有曾令云、夏天敏、雷平阳等一大批备受关注的“昭通作家群”。这是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在全国被中国作协认定的4个创作群体中,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很多全国知名的昭通籍诗人、作家,他们创作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俯拾即是,不胜枚举。而更为令人值得称道的是,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名家对刚走上文学之路的后生们的极力提携和褒扬。我翻看了许多尚未传名的昭通人写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实诚地讲,年轻写手们的有些作品还不能称为佳作,但细细体味那些名家为后生题写的序言里的谆谆教诲和殷殷之情,那份良苦用心是多么令人敬慕啊。我想,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年轻写手们至少不会那么畏惧攀登文学高峰,当他们在清苦的文字里行走时也不至于过分孤寂。除了个人努力,不能不说这份褒扬和提携是昭通名家群星璀璨、新生写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重要原因。
总之,大道如碑,山河为证,一条条拓荒之路不断延伸,一座座现代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美丽村庄破茧而出,“昭明通达”的梦想,正照进美好现实。昭通,远比你想象的更美好!

作品来源:昭通市文化馆

作者简介:赵春,女,汉族,云南华宁人,昭通市文化馆馆员。工作研究方向:基层党建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文化及历史人文。





【推荐阅读】


来源:云南公共文化云平台——昭通市文化馆原创文章

责编:潘诗雨

审核:王   凡

终审:祝立业

云南公共文化云
普及艺术 服务群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