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来源于二战中一个著名的故事:
每个人大脑的理性程度不一样,但在很多事情上,由于有些人将规避危险的系统人为地放大,就容易暂时性地丢失理性,像牛一样被牵着鼻子走,以至于完全感知不到正在掉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之中。
一些特殊案例的强化就是让人忽略那些“沉默的有效数据”。幸存者偏差的统计中,人们总是关注自己看得到的事物的特征,但是忽略看不到的事物的特征。亦或者是忽略了无法幸存下来的事物的特征,因此会看不到导致结果的实际原因,得出各种错误结论。
200多年前罗马,思想家西塞罗讲过一个故事:有人把一幅画给一位无神论者看,画上画着一群正在祈祷拜神的人,这些人在随后的沉船事故中都活了下来。无神论者淡淡地问:那些祈祷完被淹死的人的画像在哪儿?
有记者在春运的候车厅里,采访买票情况,发现虽然春运票不好买,但大家都买到了票。但实际上能坐在候车厅里的当然是已经买到票了的;淘宝上卖降落伞的商家都没有差评,而想要给降落伞差评的人再也没有机会打开淘宝;大学里有个全校出勤率第一的老师,她的诀窍就是每次点名都说:“没来的同学举手”,而没来上课的同学不会举手。
这也说明了“幸运者偏差”在统计上的本质:其统计结果是经过筛选后的结果,并不是随机的,因此也不具备普适性,所以不要轻易相信那些直销者的话。
实际上,幸存者偏差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被掩藏的谬误:
案例一
地铁上每天人流量那么大,一定赚的很多
上班族和学生党之所以认为地铁总是人满为患,是因为每次他们都在客流量最大时,比如早、晚高峰期乘坐地铁。但地铁客流并不是稳定的,很多时候“空车”现象也并不少,只是那时候大多数人都在上班、上学,并不知情罢了。
有时我们观察得越仔细,体验得越多,其实得到的结果偏差越大。自己认为非常准确的数据都属于偏差数据,并不能得出一个理性结论。
案例二
老师会对自己的学生产生这样一种印象,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虽然上一届中也有几个调皮蛋,如果不是全班大多数人都调皮,那这个班级的学生就都有了一个“好班级”的标签。而调皮捣蛋同学的形象就会被掩埋在大多数不调皮的“好班级”形象中,老师依然会认为上一届班级还不错,并以此来和当下调皮蛋没被掩盖的现实情况作比较,从而得出现实差于记忆的结论。
也就说,在这个过程中,“贴标签”就是有这种神奇的作用,能大幅度简化思考所需的时间精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缺失,缺失就会导致偏差产生。
案例三
“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很多人经常用这句话时刻鞭策自己。但是努力的结果真的就一定是成功吗?
答案是:“不一定。”
近几年很火的“网红经济”,李佳琪、薇娅、小杨哥......,这些网络红人利用直播平台好像一夜之间就暴富了,直播吃饭、睡觉、聊天、卖东西就能月收入数十万、数百万,很多人就觉得网络主播都很能赚钱。大多数人没有看到的是,全国有一千多万的主播,真正被大家认识熟知的万分之一都不到,大多数默默无名的主播收入非常有限甚至没有收入。
人们经常只能看到经过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无法得出正确的信息。
获取结论的过程都是人自己切身参与的,明明自己是不会骗自己的,但为什么会陷入误区呢?而且越是时间长久,越是深入体会,反而越容易陷入误区,这就是幸存者效应包含的认知陷阱。
即便是特效药,也只是对某一部分群体有效,不可能对所有人都奏效。
即便是成功的商业模式,也是经过不断历练修正建立的,而不能一味盲目照搬。
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懂,只是人们倾向于从主观上选择让自己轻信“幸存者”的经验、教训,而不愿意听“死亡者”说话,毕竟,他们也不能说话。
— 健康无处不在 —
来源:湖南大学、学习的学
审核:网络管理中心 都乐 金钰 何玲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