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日记 | 桐乡“学霸村”,从平均4年级到硕博高产

政务   2024-10-05 06:30   浙江  

栏目名片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展现壮丽75年桐乡大地上的奋斗故事,桐乡发布推出“桐乡日记”专栏,以小切口记录中国式现代化在桐乡的生动实践和辉煌成就。


“去年村里出了博士,‘开天辟地’头一回,一出还出了俩。”河山镇庙头村党委书记诸顺年看着电脑屏幕上20年来的崇学奖名单,难掩欣喜,“你看就是这两个,升高中、升本科、升研究生、升博士,崇学奖都拿到了。”随着鼠标向下拖动,只见奖学名单一届比一届长,奖学类目也越来越丰富。


“这个现在在阿里巴巴工作,这个已经出国深造了……”诸顺年指着表单上的名字一一向记者介绍,因为教育,这些优秀学子都打开了新的世界,拥有了好的前程。

 


其实,这个硕博人才高产的 “学霸村”,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显露出 “学霸” 特质,只不过当时这里的平均学历仅仅停留在小学4年级。

 


“学霸村”升学记

平均4年级到博士硕士高产


“老底子,哪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书堂,我们村还算不错,有个淹蹄庙,我们就在庙里头读书。”回忆起70多年前的村小时光,庙头村的老书记,今年80多岁的钱月根记忆已有些模糊,他依稀记得,那时有4个年级,2位老师,总共六七十名学生,都在同一个大厅上课,“后来人多了,住不下了,有些学生就到附近村民家中上课。”


彼时,小学教育事业开始纳入国家建设计划轨道。

 

1958年桐乡市行政区划示意图


“那时候,从上到下都鼓励大家上学,村里头一呼吁,大家的积极性都蛮高的。毕竟都还是些小小孩,待在家里也干不了农活,放到书堂就相当于有了个托管的地方。”钱月根告诉记者,可读着读着,身边的同学总会少个几个,等到了四年级,结束了小学课程后,再升上去读的更是少之又少,“读完四年级,十一二岁了,正儿八经的农活干不了么,斫斫羊草也能帮得上忙,很多人就留在家里干农活了。”

 

“在读书这件事上,我们村一贯以来就挺重视,跟周边一比,积极性算高的。”这个曾经的学习积极村,平均学历也不过停留在了小学4年级。但放在当时,从入学率来看,庙头村也算得上是桐乡的“学霸村”了。

 

崇德镇小附设幼儿园课堂师生互动。(1973年3月)汤闻飞摄


而就在去年,村子出了2名博士,今年又出了3名研究生,庙头村,再一次成了人人称道的“学霸村”。庙头村的学历提升记,所映射的正是桐乡教育的发展轨迹。在桐乡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随着教育投入持续加大,正不断引领着学生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三迁学堂

从庙里到平房再到楼房


 

桐乡教育一路走来,校舍的变化,便是其中一个鲜明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大力普及中小学教育,学生大量增加,不只是庙头小学,我市农村学校多租用民房、借用庙宇解决校舍不足的问题。这在当时的校名中便可窥见一二,天华庙初小、陈禧庙初小、秦王庙初小、白马庙初小等等有着“庙”“寺”字眼的学校,不在少数。

 

△民合公社赵家堰小学的学生边唱歌边跳橡皮筋。(1985年)汤闻飞摄


“我们上学那会儿,已经不在庙里了,是个四合院的平房。”1975年出生的诸顺年,也是庙头小学的学生。他对村小的记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他一边回忆,一边在纸上画起学校及周边的布局图,“台阶上来是个大白场,正对面是我们的教室,旁边是图书室,学校隔壁有个放电影的地方,白场上竖了两根用来挂电影幕布的毛竹竿,那边墙壁上全是西游记的大幅油彩画,印象非常深刻。”

 

从庙里迁到平房,源于村办企业的开办。

 


“当时,村里决定办麦芽厂,就办在淹蹄庙里面,学生们便迁到了不远处的四合院,作为临时过渡。”彼时的钱月根刚上任村书记。在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钱月根嗅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头,果断投身于村办企业的开办大潮中。麦芽厂办得风风火火,紧接着绣花厂、饲料厂、皮革厂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时间,庙头村成了不少人艳羡的“浙北第一村”。


不过1年时间,村里腰包鼓起来了,钱月根把头等大事提上了日程。1984年,一幢6开间、2层楼的气派楼房拔地而起,庙头村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专属教学楼。


乡镇企业的兴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浙江足佳皮鞋总厂是桐乡乡镇企业的首领。(1985年6月13日)


从庙里到平房再到楼房,庙头小学三迁的身影中,浓缩着的正是那个年代桐乡大地上,许许多多学校共同的发展历程。在经济浪潮的强劲推动下,逐步积攒起来的经济实力,直观地展现在了校舍的变化上。


桐乡二中学雷锋。(李渭钫摄)


据《桐乡县教育志》记载,1983年,桐乡县委、县府作出决定,当年从地方财力中拿出30万元投入中小学教育,用于维修学校危房和扩建校舍。全县校舍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有计划地拆除危房和改造破旧校舍,新建教学大楼,成为全县彻底改变校舍面貌,改善办学条件的一个重大转折点。1987年,全县校舍危房基本消灭;1989年,全县38个乡镇均建起了三层以上的教学实验大楼;1992年,全面完成改造破旧校舍的目标。

 


逆势翻盘

从“茅盾故里文盲多”到“学在桐乡”金名片


 

1983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嘉兴地区农村教育为何落后》的调查报告。其中写道,“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故乡桐乡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31%以上 ”,让桐乡县的党政干部和广大群众为此受到极大震动。


1983年《人民日报》刊登《嘉兴地区农村教育为何落后》的文章

 

当年,桐乡就集资231万元用于办教育。此后40余年筚路蓝缕,为桐乡教育打开了新的篇章。


从1985年开始,桐乡实行教育分级管理,试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从制度上激活一池“春水”。

 

在对教育的空前重视下,1994年,桐乡成为全省率先通过“两基”评估验收的13个县(市、区)之一。

 

1995年,桐乡市高级中学正式创建,成为桐乡教育40年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桐高的诞生,开启了桐乡普通高中大步发展的历程。4年之后,桐乡开创民办教育的先河,先后创办茅盾中学、求是中学、茅盾实验小学等中小学校。

 

2009年,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挂牌成立,开辟集团化扩优提质之路。

 

2011年,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落成典礼隆重举行……在众人的期盼中,桐乡有了自己的大学。


……


桐乡市高级中学

桐乡市北港小学


“一到下雨天,得踩着高跷去学校。”“放学回来,还得下地干活。”“读好了初中,很多同学做木匠、学泥匠去了。”……短短几十年,关于学校,诸顺年的记忆片段,已与现今的教育场景存在满满的“割裂感”。


放眼如今的桐乡,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一座座新校园拔地而起,现代化的教学楼宽敞明亮。“学在桐乡”精彩蝶变,持续领跑浙北、领先嘉兴,打响了教育品牌、擦亮了金字招牌。

 

桐乡市现代实验学校

桐乡市湘溪教育集团洲泉中心小学环南校区


这几天,位于市区康泾河畔的桐乡市第六中学内,机械轰鸣,放眼望去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桐乡六中的改扩建工作,是桐乡众多校园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实现“家门口”上好学,一张张抽象的“设计图”,正变身为一所所现代化高品质校园的“实景图”。近年来,桐乡坚持以优质资源扩容为抓手,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能力。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快速推进14个学校建设项目。全年可实现新增学位2400个以上,新增教育用房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


从曾经的跟跑之路,昂首阔步迈向如今的领跑之途,逆势翻盘的桐乡教育,未来更值得期待!



本文由桐乡发布出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记者|沈惠娟
编辑|沈惠娟
责编|宋佳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爱桐乡APP“社区”版块,分享您的图文或短视频,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桐乡发布哦!



最新动态:


桐乡烟火一条街

冷空气来了,桐乡要连下5天雨!

桐乡人去嘉兴这条高架,新进展!

桐乡有片超大草坪,人少景美又免费!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桐乡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


桐乡发布
传递政务信息,提供服务资讯,倾听民声诉求,展示城市魅力,欢迎您关注桐乡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