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故事,让人脚下暖暖的,心里也暖暖。
日子过得真是快呀。以前,人家叫我“棉鞋阿姨”;现在,我66岁,人家都叫我“棉鞋奶奶”。扳着指头一算,我跟棉鞋联系在一起,已经整整17个年头了。
2007年底,我从老家衢州常山来杭州看女儿。白天女儿上班,我四处闲逛。附近广场上有一个为山区儿童献爱心的慈善募捐,展板上的图片看了让人难受:寒冬腊月,有的孩子穿着破烂的单鞋,有的光着脚。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也挨过冻。3岁那年,我摔伤了右脚,伤到了脚上的神经。后来,整个右下肢都开始萎缩,走路变得一瘸一拐。
小时候的冬天好像比现在更冷。我光脚穿着单鞋,受过伤的右脚长满冻疮。先是肿,再是痛和痒,然后就变成了烂脚,走路痛得钻心。为了御寒,我往鞋壳里塞过稻草。
那时候,我太想拥有一双温暖的棉鞋了。可家里条件差,这样的愿望也实现不了。
“棉鞋奶奶”傅珍芳和丈夫
如今我的日子过得很满足。但没想到,在贫困山区,还有孩子冬天穿不上棉鞋。
募捐现场,有人捐钱,有人捐衣。我心里拿定了主意,回老家后,我要给孩子们做棉鞋。
说实在的,家里家外的活计我是一把好手,但就是不会做鞋。
不会就学嘛。我打听到邻村有一位老裁缝手艺很好,我就拜她为师,一点点地学。一个多月后,我做出了几双棉鞋,样式不算很好看,但拿给家人穿,他们都说挺合脚、挺暖和的。
我心里有底了。
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季节,每天忙完农活和家务,我就坐在门前做棉鞋。
我跟丈夫也没说实话,骗他说现在多做几双棉鞋,等到冬天拿去卖,给家里添点收入。丈夫很赞成,还常给我打下手。
我盼望着冬天早点来。冬天来了,我亲手缝制的棉鞋可以派上用场。
冬天来了。我数了数,棉鞋已经做了98双。后来,我带上棉鞋赶往杭州,参加11月30日杭州吴山广场有一场儿童福利院的慈善活动。
等我紧赶慢赶到了吴山广场,已经是中午12点。工作人员见我走路一瘸一拐,以为我是来寻求帮助的。我把5个编织袋放在桌上,“这些棉鞋是我捐给孩子们穿的”,转身就走。
想着福利院的孩子们穿上棉鞋后快活的神情,我笑了出来。我发现,原来帮助别人是很快乐的。
回到村子,刚好几位孤寡老人坐在那里聊天。我心里又有了主意,给他们一人做一双棉鞋。
2009年冬天,我在集市上听人说,东案乡敬老院的老人没有棉鞋穿。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家里刚好囤了38双棉鞋,可以给老人们送去。
东案乡敬老院在8公里外。第二天,我带着一袋子棉鞋坐车过去。天气挺冷,冬青树上挂着厚厚的霜,很多老人靠在墙边晒太阳,脚上还是单薄的解放鞋。
我去食堂打来热水,挨个为老人们泡脚。有的老人脚趾缝里积满了黑泥,要搓很久才能洗掉。泡过脚后,我再给他们穿上新棉鞋。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连声说“谢谢”。
但我发现,自己没有把事情做完美。敬老院一共有54位老人,还有16位老人没穿上棉鞋。
我心里难过啊。那天,我是跑着回家的,气还没喘平,就开始赶制16双棉鞋。4天后,我又去了东案乡,终于让敬老院的每一位老人都穿上了暖和的新棉鞋。
我一冲动,定了个小目标,帮衢州市所有敬老院的老人每人都做一双棉鞋,开化做完、做龙游的;龙游做完、做江山的……
但是做上万双棉鞋,光成本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我是个农民,但说话算话。
后来,我也做到了。
开始做棉鞋那年,我49岁,现在我66岁,从阿姨变成了奶奶。
17年来,我做了13000多双鞋,衢州市几十家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和邻近村庄70岁以上的老人,都穿过我一针一线缝制的棉鞋。
编辑 贾凯 审核 蒋波 杜海锋 更多新闻下载
杭州首席新闻客户端
“杭州新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杭州首席新闻客户端
“杭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