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启动建设“陇东大学”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发展水平,奋力建设西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聚焦目标促改革
坚守定位谋发展
近年来,陇东学院抢抓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和《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聚焦目标促改革,坚守定位谋发展,主动对接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应用型大学”和“如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大问题,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的“应用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做精做强教师教育的“师范性”,确定了“申硕、更名、晋博”“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四新”建设为引领,面对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与服务区域发展的适配度,明确“培育能源化工特色、强化农业生物优势、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打造红色文化高地”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2022年以来,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增列为华东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口支援高校。2024年9月,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调整招生结构和规模
近年来,陇东学院紧盯国家和陇东区域产业、行业、企业需求,按照“做大工科、做强农科、做精师范”专业发展思路,加强能源化工、信息技术、农林生物、教师教育、社会服务五大专业集群建设。紧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做“减法”,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调整招生专业数量,将普通本科招生专业由原来的53个压减为38个,科学压减师范类专业招生人数,适度扩大应用型工科专业招生规模,目前,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占全校学生的67%。2023年、2024年普通本科招生录取较往年均提高1000多个位次,2023年、2024年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均位居甘肃省本科院校前列。截至目前,2025年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高于文科和师范类专业。学校获评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
调整优化内部结构
激发办学主体活力
优化二级学院设置,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是落实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保障。2022年以来,学校党委班子成员深入调研,科学研判,集体决策分步对二级学院进行调整优化,做足减量文章。将原有20个二级学院按照学科优化调整为13个,压减二级学院机构7个,新增5个工科学院、3个理科学院和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个工科专业。学校下放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权、干部任用权、经费使用权、师资引进权等,调整下移人财物管理重心,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充分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同时,学校党委以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魄力,推进机关部门机构优化,落实“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让机关部门“瘦身塑形”,下移服务管理重心,压减处科级岗位30余个,引导7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服务人员向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就业辅导一线分流,不断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在学生公寓建立“一站式”服务社区,开通应诉接诉热线,及时回应解决学生学习生活诉求,排查防范安全隐患。智能制造、新能源、数学与信息工程、创新创业等学院瞄准“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技术人才需求,构建“本科标准+职业能力+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组建“科创实践菁英班”,培养创新实践技术人才。
学校先后获批甘肃省陇东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陇东油气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人工智能运维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子午岭林区华北豹种群分布研究、绿色有机旱作农业项目、陇东历史文化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被权威媒体采访报道。
深化对口支援合作
构建比学赶超机制
近年来,陇东学院抢抓高校对口支援新机遇,聚焦办学目标和内涵提升,与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签署对口支援合作协议,遴选20名在岗教师攻读新工科、新农科和师范教育博士学位。招聘“银龄”学者,重点在学科建设、科研资助、专业认证、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研究生培养、干部挂职锻炼、学生交流培养等方面加大对口帮扶。同时,学校瞄准国内同类院校优势学科专业,构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各学院主动对接国内同类高校相近学科专业的二级学院,构建“学有目标、干有范式、做有保障”的工作机制,推动二级学院3年内在重点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申报、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育形成“一院一品牌一特色”。目前,陇东学院13个二级学院分别与河南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长江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联系结对,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在增强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和提升学校内涵建设质量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坚持以师生为本
实施民生项目提质改造
近年来,学校坚持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努力践行教学“以教师为本”、服务“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把“我为师生办实事”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用足用好国家扩大有效投资的利好政策,加快校园新征地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生公寓提质升级,完成高层次人才公寓、大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和自建锅炉供热系统建设,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启动“未来学习中心”“研究生公寓”等重点项目。加强校园风貌景观建设,提升学校文化景观、文化设施品牌形象。构建学生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五育”并举,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落实“奖、助、贷、补、免”助学政策,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深化后勤管理改革,构建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运行高效化的现代化服务保障体系。加强人文关怀,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主动创安创稳,建设平安和谐美丽校园。涵育优良师德师风,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打造传播文明新高地。
加强校地合作共建
践行服务发展使命
近年来,陇东学院聚焦建设西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紧密对接陇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开放办学,深化校地合作,提升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推进校地融合发展,构建校城共生机制。加强与庆阳市全面深化合作共建,实施“校地融合、校企联合、平台聚合、资源整合、服务集合”行动。庆阳市政府部门把学校建设发展规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生就业创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创安创稳统筹纳入庆阳市总体规划,构建“五个纳入”重大事项会商机制。陇东学院向社会开放校园和校园公共设施,做到图书资源、科普基地、体育场馆、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学生食堂“五开放”,建立互惠共荣合作关系。
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对标庆阳市实现加快打造能源产业大基地、“东数西算”枢纽地、现代农业示范地、区域消费集聚地、红色文化传承地的“五地”目标,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集聚优势。在油气煤电一体化、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在子午岭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黄土工程性质的抗疏力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旱作农业及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陇东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庆阳市智慧农业装备开发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方面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选派200余名科技人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赓续红色血脉,构建“大思政”平台。多年来,陇东学院始终坚持把南梁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把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启智润心。开展红色经典诵读、“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南梁精神”等主题教育活动和“重走红军路”等主题党团日活动。举办《南梁之光》《西北岁月》等红色影视作品展播,讲好红色故事。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作用,与庆阳市、平凉市和相关学校联合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和红色文化实践研学,培育精品思政课和特色文化项目,2个项目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舞蹈《绣荷包》获得甘肃省舞蹈“飞天奖”,新编道情皮影戏《陇原第一枪》获得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山城堡战役》《丰碑》等10余幅绘画作品获得甘肃省教育系统红色基因传承行动教育活动成果奖,1件油画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未来,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深化校内综合改革,强化优势学科引领,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奋力建设西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早日实现“陇东大学”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陇东学院党委书记任尔昕、校长刘万锋)
来源 | 中国教育报12月17日刊稿
责编 | 王一然 何 鹏
审核 | 谢学旗
总审 | 付明英
主办 | 党委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