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总理病逝,其追悼会规格引起争议,邓公一句话定调

文摘   军事   2024-09-09 13:53   四川  
“有时候潮流来了是无法阻挡的,周总理去过三次大寨,我也去过两次,我还在大会上表扬过大寨精神,大寨是干出来的没有错
邓公在对陈永贵的一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如此说道,当时全国上下都充斥着批判陈永贵大寨的声音,但是邓公却力挺大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198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然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邓公却还是直言不讳地对旧时代的“农村学大寨”思想进行了肯定。

这让刚刚辞职的“农民副总理”感到无比的宽慰,同时,一句话也让昔阳县的一些干部都受到了影响。

那年,陈永贵代表的“大寨模式”与联产承包制度有着尖锐的矛盾,但是为了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大寨还是被遗弃。

作为旧时代的残留者,陈永贵也只能退出历史舞台,这位跨越了农民与国务院副总理这两极身份的“庄稼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他死后,国家又是怎样决定他追悼会的规格的呢?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陈永贵,1914年出生,他的家庭条件只能用困苦来形容。
在1920年,山西遭遇大旱,在旧社会的农民不仅没有尊严,甚至连活下去都要卖女儿。

陈永贵的母亲被饿死,年仅九岁的姐姐被卖给当地的大地主当童养媳,随后,陈永贵跟随着父亲逃难来到了大寨。

就是这样的身世,却在下一次困难时期开始了他传奇的政治生涯。

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只能靠国家来救济,大寨村也遭遇洪水和泥石流灾害,良田都被冲毁。
就在其他村民一筹莫展的时候,陈永贵站了出来。

他带领着村民们修补良田,将山坡改造成为梯田,带领着村民们抗击洪灾,以几乎不可能的方式恢复耕作。

“人没事,咱就不怕,凭借着咱以往的经验,还怕建立不起个新大寨?”在面对天灾时陈永贵如此说道。

得益于当时的消息传递通畅,山西省委和昔阳地委很快得知了大寨遭遇到的险情,组织决定拨款送物资救济灾民。
然而,令所有领导们没想到的是,在洪灾中几乎被摧毁了一切的大寨居然拒绝了组织上的帮助,并向组织表示:

“不但不要物资,年终该交的粮食一粒都不会少。”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村大丰收:亩产达到700多斤,总产量达到20多万斤。
不仅家家有结余,还上交给国家粮食12万斤。
因为这件事,伟人发现了这块埋没的金子。
于是,在那农村经济需要快速恢复的几年里,陈永贵被火线提拔,他幸不辱命,带领着国家农业一点点恢复。
直到邓公决定党中央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去,并作出了加快农业发展,开始实行联产承包制度,陈永贵自知时代变了,于是主动请辞。

1986年3月,陈永贵在北京去世,风风雨雨七十二载陈永贵的汗水、热血、热泪全部倾注在了华夏大地之上。
他对党和国家的贡献无人可以否定,在他去世后,由于历史原因而有所争议的问题被邓公扫清,邓公力排众议,决定按照副总理的规格为其办追悼会。

在八宝山,人们送了这位“农民副总理”最后一程。
这位长在大寨里,带领着大寨人民艰苦奋斗的好总理,于4月荣归故里,他的骨灰和着泥土长眠在他所深爱的田野中。

将令如山
每天更新军事历史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