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同志的一生经历了从辉煌到黯淡的戏剧性转变。
早年,他如同天之骄子,生活顺遂,几乎未尝挫折;而后半生,却接连卷入政治漩涡,饱受批判与冲击,最终在1969年不幸被害,令人扼腕叹息。
吴晗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乃前清秀才,学识渊博,尤好研读史书与评记,对宋明历史情有独钟,堪称史学名家。
在父亲的熏陶下,吴晗自幼便对史学产生浓厚兴趣。
启蒙之后,他广泛涉猎各代史书与演义故事,对王朝更迭、历史兴衰有了深刻的理解。
1927年,年仅十八岁的吴晗,在父亲的支持下,离开杭州,远赴上海求学。
同年下半年,他顺利考入中国公学。
然而,好景不长,该校因经费问题停办。
吴晗随即北上北平,在胡适的举荐下,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深造,专攻明史。
1932年,他开始撰写历史人物评记,系统剖析明朝重大历史事件,逐渐在史学界崭露头角。
1935年,吴晗大学毕业,随即被北京大学聘为教员。
抗战爆发后,他辗转至云南,在西南联大任教。
1941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前线将士浴血奋战,而后方老蒋却玩弄权术,纵容亲属以权谋私。
吴晗对此义愤填膺,公开发声批评老蒋,并加入民盟,在张澜的领导下,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为民族独立贡献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控制舆论,竟杀害李公仆等民主人士。
吴晗怒不可遏,连夜撰写文章声讨国民党,痛斥老蒋为“刽子手”、“革命罪人”。
此举招致老蒋的嫉恨,欲置吴晗于死地。
幸得中共党组织及时察觉,将吴晗送往解放区保护,才使其幸免于难。
1948年,吴晗抵达西柏坡,受到伟人的亲切接见。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伟人钦点为北京市副市长,主管科教文卫工作。
任期内,他主持编纂多册历史图书,填补了中国史学的空白。
六十年代,吴晗将精力转向史学研究,运用唯物史观解析海瑞、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同时创作系列历史剧剧本,借古讽今,褒贬时政,激励党员干部更好履职、服务人民。
然而,1966年动荡爆发,有人故意“翻旧账”诬陷吴晗为“反动派走狗”。
吴晗严词反驳,但对方无视其辩解,将其强制批斗、殴打。
1968年,吴晗被下放到基层农场劳改,每日从事繁重农活,身心俱疲。
同年下半年,他因过度劳累病倒,却仍遭受精神折磨。
1969年10月,这位史学巨匠不幸离世,享年六十岁。
其遗体火化后,骨灰因保管不善而遗失,令人痛惜。
吴晗的家人亦深受动荡波及。
其妻被关入秦城监狱,屡遭殴打,双腿瘫痪,于1969年3月不幸离世。
同年,其年仅十六岁的养女亦被投入监狱,不久即被扣上“反革命”罪名,惨遭枪决。
唯一幸存的儿子吴章,因年幼未被抓捕,动荡结束后,在中央的关怀下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后赴美留学,定居纽约,加入美国国籍。
2007年,吴章在亲友邀请下回国探亲。此时,吴晗已获平反,其著作亦被年轻一代文史研究者奉为经典。
这种天地反转的境遇,让吴章深感荒诞与悲哀。
北京市政府曾邀请他留居中国,但他婉拒好意,选择返回美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余生。
吴晗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其对史学的贡献与坚持,将永远铭记于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