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从一名普工官至副国级,1979年被开除党籍,晚年待遇如何?

文摘   军事   2024-12-22 00:01   四川  
1974年,中央决定召开第四届人大会议,为充分践行民主原则,鼓励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国家事务,伟人和周总理决定选拔一批具有基层背景的同志担任人大高级职务。
在此背景下,姚连蔚脱颖而出,于1975年1月被正式任命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姚连蔚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
早年,他在家乡务农,也曾外出务工谋生。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军旅,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51年,他随部队赴朝作战,历经生死考验。
1953年战争结束后回国,次年按规定退役,转至一家军工厂担任普通工人。
20世纪50年代,军人社会地位崇高,特别是参战军人更是备受敬仰。
姚连蔚进厂后迅速得到领导赏识,不仅被吸纳为党员,还担任车间政工干部。
50年代末,他被评为劳动模范,并获得省委表彰。
然而,1966年,“十年风波”爆发,迅速席卷全国,陕西亦未能幸免。
姚连蔚所在的工厂陷入动荡,工人们自发组织各种革命团体,开展所谓的革命活动。
由于姚连蔚平时威望高、为人公正,他被推选为“革命代表”,负责主持厂里的日常工作。
1968年,工厂成立革命委员会,姚连蔚出任副主任,并同时当选为省革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
70年代初,他受到重用,担任工会主任。
1973年,他受邀参加我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次年,他列席人大会议,并在周总理的推荐下,被任命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这一职务对姚连蔚而言既惊喜又惶恐。
他虽身居高位,但党关系和档案仍在老家军工厂,本质上仍是普通工人,待遇并未改变,每月津贴仅五十余元。
他生活节俭,精打细算,以防入不敷出。
同时,人大工作繁重,每日需处理大量文件,常熬夜至深夜,每天仅能睡三四个小时。
长期高强度工作使姚连蔚身心俱疲,四十多岁便已白发苍苍、面容憔悴。
1976年初,他难以承受,欲向中央请辞。
但当时正值周总理逝世及社会矛盾凸显,中央无暇顾及,仅派一些同志与其谈话,鼓励其坚持下去。
“十年风波”结束后,中央开始清算错误路线。
姚连蔚因曾与王洪文、江青等人有过接触,被隔离审查。
1979年,组织上联合最高检对其定性,认为其虽有错误,但后果不严重,决定不起诉,仅撤销职务、开除党籍。
同年下半年,他恢复自由,返回西安老家定居。
按照政策,姚连蔚作为军工厂老员工,享受相应退休待遇。
他晚年热爱中医,自学把脉、问诊,但从不为他人看病,以免误诊误人。
节假日时,他常回老家与乡亲们相聚,打牌聊天。
对于年轻人关于中央及人大的询问,他总是避而不谈,强调中央的神圣与威严。
进入新世纪,姚连蔚视力严重下降,几近失明,但仍坚持每天读报、听收音机了解时政。
他的三个儿子孝顺有加,每月回家探望,并给予足额生活费,确保其安享晚年。
2012年,姚连蔚因病去世,骨灰迁回老家安葬。
姚连蔚的一生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难免犯错。
但他本性善良,未曾作恶。
因此,他虽失去公职,却未受法律制裁,得以善终。

将令如山
每天更新军事历史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