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朋: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政务   2025-01-30 06:00   北京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将“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作为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这些决策部署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勾画了“路线图”“施工图”。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亟需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住房供给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来增强城市归属感等方面持续发力。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是否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能否顺利实现市民化的最直接因素。诸多数据表明,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能更容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当前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选择空间较小、就业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且入职以后接受职业技能再培训的频率和次数都较为有限。一旦缺乏职业技能,要想顺利实现市民化,就会面临不少挑战。所以,当前要从多层面开展更深层次、更加全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提供基础性支撑。


因此,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要从政策制定、场地提供、平台搭建等方面,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培训的支持力度,切实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要紧密结合所在地区的产业发展需求和农业转移人口对自身职业技能的期待来开展技能培训。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需求从深层次决定了需要哪些专业技能人才。按需进行专业性培训,既符合农业转移人口对自身职业技能的期待,也能最大化提高培训的实效。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农业转移人口对自身的职业期待和需求最为熟悉。因此,要紧密结合其职业需求开展培训,以实现供需匹配。同时,还要引导企业参与相关培训。比如,可以整合企业、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等方面的培训力量,推动县域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企业比较了解市场的特殊优势,可探索开设一批适合大龄农业转移人口、青年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项目,打造一批培训特色优质品牌,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




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给体系





居者有其屋,是人们的朴素追求,也直接影响人们的幸福感知。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关系基本民生福祉、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农业转移人口来说,落脚城市最重要的是住房问题,这也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解决了住房问题,才能融入城市,才能更好地实现市民化。因此,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须构建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把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解决好其住房问题,农业转移人口才能在城镇实现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才能真正留得住。比如,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放宽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门槛和覆盖面,扩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覆盖保障范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特别是要提高保障房的利用效率,让那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专业技能水平较高或某方面有特长的农业转移人口尽快在城市安居乐业。另外,还可以采取租、售、补等多种方式,实现住房保障政策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有效覆盖和无缝衔接。与此同时,也可以引导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建设租赁型宿舍、公寓,多渠道、量力而行地解决目前尚未实现在城市定居的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个重要保障是让他们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因此,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兼具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是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抓手。总体上看,目前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有效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对教育、医疗的需求,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不仅要确保数量供给充足,也要调整供给结构,实现资源均衡配置。


就数量供给而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基本要素,也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这就意味着,要按照保基本、促公平、高质量、可获得的原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比如,可以根据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存量及变量等,对学校位置、数量、结构、规模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尤其是随迁子女较为集中的地区,要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政策,优化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配置,积极稳妥解决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该扩建的学校,要及时扩建;该扩充的学位,要及时扩充。就调整供给结构而言,要在做好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均衡,缩小区域、校际、群体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着力实现不同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和优化配置。特别是要消除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接受教育方面的障碍,让其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




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城市归属感





人无精神而不立。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尽快融入城市的重要条件。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人们对享有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精神生活匮乏已成为困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大障碍。这说明,不仅要关注其住房、教育、医疗、职业技能等物质层面的需求,还要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将农业转移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内心深处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浸润,进而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在此基础上,再提供数量充足、内容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其次,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吸纳具有文艺才能的农业转移人口来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适应现代城市文化消费特点的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最后,还可以激发农业转移人口的文化创造潜能和活力,善于发现他们当中有一定文艺才华的人,培育文化带头人,带动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其中,加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



作者



陈朋


江苏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 2025年01月24日 17版

图源|新华社‍‍‍‍‍‍‍‍‍‍‍‍‍‍‍‍‍‍‍

编辑|孙冰冰‍‍‍‍‍‍‍‍‍‍‍‍‍‍‍‍‍‍‍‍‍‍‍‍‍‍‍

主编|蒋琳

监审|钟倩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阅读更多优质内容


中国三农发布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指导,新闻宣传官方平台,发布信息资讯、报道新闻要务、解读政策举措、回应热点关切 。官方投稿邮箱:zgsnfb@126.com(投稿请标明时间、地点、投稿人联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