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国际认可,更是对中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文化与非遗文化的有力推动。
在黔西南,春节的庆祝活动交织着独特的民俗与非遗元素,为这个古老节日增添了别样魅力。这片黔、滇、桂三省交界处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每年春节都上演着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民俗盛宴。
腊月里,黔西南的年味便渐渐浓了起来。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舞龙舞狮……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让人沉醉其中。
“杀猪饭” 杨朝敏 摄
在黔西南的乡村,腊月间杀年猪的热闹场景充满了浓浓乡土气息。
腊肉香肠 毛倪佳 摄
进入腊月,人们开始腌制腊肉。将猪肉均匀地切成大小适中的长条,用花椒、辣椒、料酒与食盐等调配出独特的调料,均匀地抹在每一块肉上,再放入大缸里压实。腌制几天,腊肉逐渐脱去多余的水分,变得紧实而富有弹性。然后,用砖块垒起简易的熏制台,下面铺上一层厚厚的柏树枝、甘蔗渣和果木,将腌制好的腊肉悬挂在熏制台上方,点燃燃料,柏树枝燃烧时散发出的独特香气,与甘蔗渣的清甜、果木的芳香相互交融,慢慢渗透进腊肉里。熏制的香味越来越浓郁,飘散在整个村庄,仿佛在告诉人们:春节,近了。
春节临近,打糍粑的热闹场景成为冬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将浸泡了一夜的糯米捞出,沥干水分,放进大木甑里蒸。随着灶里的火越烧越旺,木甑上方热气腾腾,糯米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当糯米被蒸得软糯香甜,便倒入石臼中用木槌砸,“砰砰”的声响在寨子里回荡。随着木槌的一起一落,糯米从最初的颗粒状逐渐变得黏糊,在石臼中形成了一大团富有弹性的糍粑团。等到糍粑被捶打得十分细腻、柔韧,便用木槌将糍粑团挑出,趁热将糍粑分成小块,然后用手搓圆、压扁,一个个圆润饱满、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糍粑就成型了。
打糍粑
敬祖宗是除夕这天的重要习俗之一。布依族在敬供祖宗方面十分讲究,不同姓氏有着各自独特的敬供方式。粽粑的颜色、捆粽粑的环数、糍粑的大小以及在家神上的摆放形式,因姓氏而异,各具特色。摆放粑粑时,有的将粽粑像枕木般垒得高高,有的把糍粑叠成宝塔状或整齐排列,还有的将粽粑与糍粑相互叠放。肉食供品也是丰富多样,有整块猪头肉、弯弯的猪肘子、昂首鸣叫状的整只鸡,还有寓意吉祥的鱼等。通过这些精心准备的供品,表达对祖宗的追思与敬意,传承着家族的文化与记忆。
大年初一开财门是一项充满仪式感且寓意深远的传统习俗。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夜色还未完全褪去,家家户户便开始为开财门做准备。主妇们忙着在堂屋的神龛前摆上丰盛的供品,有香气四溢的糯米饭、色泽诱人的腊肉、新鲜的水果以及斟满的米酒,这些供品不仅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也寓意着新一年生活富足。
不同地区认定的开财门吉时有所不同,有的是凌晨三四点,有的则是五六点。吉时一到,男主人迅速开始仪式,迎接新一年的好运。仪式尾声,男主人打开大门,这一动作被称为“开财门”。长辈会手持香烛,向四方神灵祈福,祈求神灵保佑家庭平安、财运兴旺。
每年的大年初二是新年的重要时刻,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来祈求新年的平安、吉祥和丰收。
这一天,挑选一只健壮的公鸡作为祭品打牙祭。公鸡在这里象征着吉祥、勇敢和活力,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将充满正能量和好运。
祭祀仪式通常包括焚香、敬酒、祈祷等环节。大家虔诚地向祖先和神灵表达敬意和祈求,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同时,人们也会将公鸡宰杀并烹饪成美味的佳肴,与家人一道打牙祭。
舞龙 胡云江 摄
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大年初一清晨,大家相约舞龙舞狮。锣鼓声中,一条巨龙率先登场,龙头高昂,龙身蜿蜒起伏。舞龙的人默契配合,有的高举龙头,引领方向;有的舞动龙身,让巨龙在空中翻腾、盘旋。紧接着,舞狮表演开始了。两只威风凛凛的狮子来到场地中央,它们时而摇头摆尾,时而抓耳挠腮,憨态可掬。
正月十五,在一些大型的广场或集会场所,还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比赛。舞龙舞狮这一传统习俗,将人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传递着浓浓的年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狮 胡云江 摄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兴仁、安龙、普安、晴隆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都要身着盛装,携带芦笙、箫笛等,从四面八方赶到“花坡”,欢度自己的节日——采花节,又叫“跳花坡”。“花坡”地点不定,每年节日到来之前,均由负责的东道主选择确定一个地方为“花坡”,并在“花坡”场中央竖一“花树”(花杆),树上缀满各种鲜花,树尖用红布拴两瓶酒或一块腊肉。跳花时,男女青年围着“花树”歌舞,歌舞队形为男一圈女一圈,交叉围成数圈,男的吹芦笙,女的唱歌跳舞,热闹非常。
如今,人们的祭祀方式已经发生变化,逐渐被鲜花等文明方式所取代。
黔西南的众多春节民俗,不仅保留了传统元素,还融入了现代创意。例如,在兴义市的大佛坊,文创活动和灯展等接连上演,为春节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地方的独特民俗风情,还让现代元素与传统相融合,营造了一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文化盛宴。(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袁艳)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
#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
#新春走基层
#文化中国行
#网络中国节·春节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审:彭原清
本期二审:袁 艳
编务终审:查必芳
微博:@中国黔西南
微信:中国黔西南、黔西南山地旅游
APP:北纬25°的黔西南
数字报:www.qxnrb.com
官网:www.zgqx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