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共有十八个章节内容,每个章节都有其关注重点,本次活动主要围绕第四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理念的第一、二节以及第五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第一节内容分享阅读感悟,期望通过梳理记录,促进理解,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应用到实践工作之中,能够给与孩子们更好的帮助和引领。
夏云凤老师
夏云凤老师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本书第四章第一节《课程理念的依据与特点》的内容。
夏老师重点强调了书中所写的《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的定义”中明确指出: 对一门学科课程的基本认识和总体设想,在课程标准中有确定起点、引领方向的作用。同时在“课程理念的作用”中也指出为其后的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施建议编写奠定了基础,是理解课程标准精神的钥匙。从定义和作用,带领老师们初步了解“课程理念”一词。
夏老师特别强调了课程理念的依据: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整体思路,只有反映整个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特征,反映近一段时期以来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满足一代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需要才能占据高位,为课程规划和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夏老师与大家一起梳理了课程标准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以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引领课改方向,课程理念是不追求知识量的积累,而是以质的突破实现能力的自主建构。第二,以关键要素为抓手提升语文课程实施成效,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课程理念进行适当改变、适当规并,它主要抓住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这一关键要素,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课程内容。把底线课程性质特点的基本要求纳入学习任务群范畴,以理念的融合带动课程实施的融合。第三,在继承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我们应我们强调结构化和整合性,会在一个单元主题下设计任务群,创设一些小任务,引导活动实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第四,努力破解语文课程实施中的难题,我国语文课程目标由知识取向向素养取向调整,语文教材由单篇排列向主题组远变迁,语文教学方式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学学习为主的方式转变。但在语文学习评价领域变化还不够明显。
分享的最后,夏老师还重点强调了,在改革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当中,青少年面临文化认同的问题,需要我们课程标准明确把建立“文化自信”列为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能够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
张梦涵老师
张梦涵老师与我们一起分享了本书第四章的第二节《语文课程理念的基本内容》的内容。
张老师首先与大家分享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意味着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要注重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语文教学应当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旨在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实现“育分——育人”的转变。
之后,张老师强调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富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学习任务群的安排要注重整体规划,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张老师提出:在课程内容方面,我们要突出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在课程实施上,我们要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最后,张老师在课程评价方面与大家交流,我们要倡导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课程评价要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同时,我们要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通过张老师的分享,我们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语文课程理念的基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贯彻这些理念,就一定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郑妍老师
郑妍老师与大家分享了本书第五章第一节《理解核心素养》这部分内容。
郑老师分享了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其中文化自信的关键词为认同与信息、热爱与信仰、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语言运用的关键词为初步具有良好语感;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郑老师提出这次新课标特别提到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于语文教学是有启示意义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保护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很重要的就是要注重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同时,郑老师强调更重要的是摆在第一位的“文化自信”,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物质、商品极大丰富,但也出现精神贫困的问题,尤其是国际矛盾斗争加剧,如何凝聚和振奋国人的精神?需要文化自信。我们要强调文化自信,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学习怎么分析、看待文化现象。
在分享的最后,郑老师明确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有文化传承、文化理解,都应该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温儒敏教授提出“以一带三”,“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三方面 “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
王秋枫老师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是这样概述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下,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进行综合评价。课堂评价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支撑,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完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凭借感官及相关辅助工具观察学生可视、可感的行为。课堂观察有利于教师从课堂情境中随时捕捉和搜集学生的动态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课堂评价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观察学生的表现:一是对话交流。观察学生在师生和生生对话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了解其语言表达及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二是小组合作。观察小组学习时学生是否能积极广泛参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否有序,发言和倾听是否有规则意识和交际修养,是否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并能积极主动展示。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在评价中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在课后任务方面实施“评价”促进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作业设计”星级评价量表,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星级分层作业设计为例,设计作业如下:学完了《端午粽》,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挑选其中一项作业来完成吧!
(三星)编儿歌,记偏旁。仿照老师编的“立字旁”儿歌,编一句与“米字旁”有关的儿歌。立字旁,短又瘦,横变提,记心里。
(三星)学词语,用词语。面对餐桌上的美食,请用上所学的词语描述事物的样子,如:青青的____、白白的___、红红的_等。再尝一尝,说说味道和自己品尝美食后的心情。
(四星)包粽子,学表达。跟长辈学包粽子,一边做,一边说:自己用的是什么材料,是怎么包的?
(五星)做“粽子代言人”。假如你是一个粽子,该怎么向别人介绍自己呢?
温馨提示:可以说说自己的样子,用什么做的、味道、来历等。
这篇设计的针对性强,课后布置巩固作业做到了与教学目标一致,能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及训练重点设计相关练习。具有科学性,作业选择与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阶段学习能力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具有创造性,设计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还做到了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
我们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仿照和思考关于这篇“评价”,创造性的进行适合自己班学生的“评价性的任务布置”。
田舒婷老师
一、确定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是平等的、本真的,正如马丁布伯的哲学核心所倡导的“我--你”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不是知识的权威推销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视听机器,不是知识容器性的接受者。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教师的地位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共同决定的,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由学生具有的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所决定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充满爱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学生心理感到安全,才能坦然接受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以诚心、耐心、爱心、热心来建构教学情境,不用“教鞭治学”,更不做体罚、变相体罚的“形象大使”,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联系生活实际,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呼唤。回归生活、联系生活、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策略,是现代教育必要的基本策略。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拓展、补充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增强感性认识,产生情感波动,从而达到以事明理、指导行为的目的。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真实的和谐课堂,应该是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充满了问题与矛盾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结合自身不同的经历,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机会,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有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碰撞与思考,学会思考人生、关爱理解他人。可见,课堂联系实际,回归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境中思考、辨析和感悟,从而增强课程的有效性。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内容
过程与结果是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就结论与过程而言,结论表征为学科的探究结果,过程表征为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重组。教材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教材只是我们实施教学的途径。在新课程观的指引下,和谐的教学内容不单单是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猜想能力、探究新知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课堂教学中,珍惜学生生命中的一点一滴。
王素梅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要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关于课堂评价需要注意的几点:
1、评价语言要丰富
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让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我总是这样来评价学生:“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就这样形成了。
2、巧妙运用体态语言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3、评价要有真情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要有真情。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带着我们的一腔真情去唤起学生的真情,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代瑶老师
王宁先生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
一、让学生卷入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评分规则的制订、让学生运用评分规则管理学习、让学生运用评分规则进行自评和互评。比如在六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演讲,在课上可以展示演讲视频,让学生去评价一个好的演讲是什么样的?根据语文书的小提示,小组内讨论制定评分标准,全班进行分析评价确定总体标准。个人再对自己的演讲稿进行修改。最后运用语文课进行分享和评价。
二、要创造一个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并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低年段喜欢有趣的,高年段比较喜欢相对有挑战性的。在设置语文任务时,可以和其他科目相联系,比如通过设计“参加图片展,给图配文,拍摄视频”等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发学生的共情。
三、要根据学情现实调整预设情境,即时生成新学习情境,有效增强任务群学习的现实性。如二下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的拟声词教学,就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创设童话故事情境,情境猜读拟声词,帮助小马过河。接着创设走迷宫情境,让学生挖空填写句子,在具体的语境中选用拟声词。
在三位教师的分享中,我们收获满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汲取者,更是思想的传播者,经过思维的互相碰撞有了更多的灵感,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拓宽工作的思路,更拓宽了教育的视野。读书丰底蕴,专业溢师心,让我们带着一颗热爱思考与阅读的心,源于理论,重于实践,不断丰盈自己的专业底蕴。
审核:程丽莉
编辑:庞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