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海·归心 | 谢冰莲:感恩祖国,热情奉献

政务   2024-10-12 16:56   福建  

编者按

厦门市目前1374名致公党党员中,侨海人士超过90%,其中有许多上世纪50-60年代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回到祖国支援建设的老归侨。侨海归心,归侨老党员们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从不同起点出发,终踏上回归祖国的路,在不同岗位汇聚力量,归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2023年以来,《厦门致公》微信公众号开设“侨海·归心”专栏,记述归侨老党员们一路走来的涓滴故事,反映他们国门内外的特殊经历,传承他们聚力归心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一起趟过历史的长河,品读他们的传奇人生,传承他们爱国爱乡、勤勉奋斗、矢志不渝的侨海报国精神。


谢冰莲:感恩祖国,热情奉献


谢冰莲(居左)与其丈夫


谢冰莲,致公党厦大综合支部党员,祖籍漳州龙海,1952年出生在印尼,1960年归国,毕业于厦门市卫生职业中专学校,从卫校毕业后在厦大医院工作,直至2007年退休。

本文《感恩祖国,热情奉献》来自谢冰莲回忆和自述,由胡萧力、程萌萌编辑整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归侨老党员的精彩故事吧!


年轻时的谢冰莲在龙舟池畔


父辈教导 时刻铭记

谢冰莲的父亲于1919年出生在海沧,1937年“躲壮丁”去往印尼。虽然在印尼成家立业,但他仍然心系祖国,教导九个子女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国人。
1959年11月,印尼政府颁布《总统第10号令》,规定外侨不得在县和县以下地区从事零售业,这项法令对华侨影响极大。当时印尼外侨,大多数是华侨,约250万人,不少人在乡间做小生意,谢冰莲的父亲便是其中的一员。在实际执行中,许多地方的掌权者采取了“迫迁”手段,逼迫华侨关闭商铺。在紧迫局势压力下,谢冰莲的父亲并没有选择加入印尼国籍,而是教育子女说:“坚决不加入印尼国籍,我们永远是中国人,还是要回到祖国去。”1960年12月,谢冰莲的父母带着九个子女回到祖国,当时的谢冰莲8岁,最小的弟弟只有一岁。面对困难时父亲的教导和爱国归国的选择,让谢冰莲铭记一生。


谢冰莲(三排左二)父亲七十大寿时全家福


政府照顾 感恩于心

谢冰莲一家从印尼归国时,正好遇到祖国的三年困难时期,但是政府依然对归侨很照顾,每个月会供应大米、白糖、面粉、猪油,保证谢冰莲一家的基本生活。
除了物质条件上的照顾,政府和基层干部们对归侨在工作中也很关心。1969年,谢冰莲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因皮肤敏感,一下水就全身起荨麻疹,生产大队注意到这一情况后,就把她安排到卫生院,这一调动也影响到了她以后的人生轨迹——她在卫生院工作了4年,不但学习了基础的护理知识,还到大医院跟班学习了半年的妇产科知识,成了卫生院唯一的助产士。
谢冰莲现在回忆起回国后的这些经历,依然对政府抱有深深的感恩之情。怀着这一份感激之心,她认真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谢冰莲(二排左三)在卫生院

努力学习 掌握技能

谢冰莲在印尼时受到当地排华政策影响,并没有学过中文,8岁时回到祖国,才开始从零学起。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正式的中文教育,她在课堂上几乎听不懂,但在家人的鼓励和自身的努力下,谢冰莲慢慢地跟上了老师的上课节奏,也真正地融入和适应了祖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973年,谢冰莲考上了卫校,开始系统地学习护理知识,毕业后被分配到厦大医院。工作后,她依然没有放弃学习,熟练掌握各个科室护理流程,在手术室工作期间还学习针灸、麻醉等相关医学知识,是护理工作的“多面手”。


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宣调处处长蔡滢、厦大综合支部主委张子莲及副主委胡萧力、委员陈铭探望慰问谢冰莲(左三)


平凡岗位 践行初心

1986年,谢冰莲在同事蔡黎华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致公党,成为致公党厦门大学支部的一员。她秉持着“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用青春和汗水回报祖国的培养,践行着爱国报国的初心,直至2007年正式退休。
回国60余年,经历了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变化,谢冰莲说自己很幸运,一路走来都感受到各级组织和领导对归侨的爱护和关心。她的亲人目前不少仍在海外,退休后的她发挥着侨海联系广泛的优势,经常往来印尼、中国香港等地,以亲身经历告诉海外亲友,祖国发展日新月异,希望他们也多回国走一走、看一看,更好地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发展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胡萧力
程萌萌

图片:综   合

编辑:蔡   滢

厦门致公
中国致公党厦门市委员会官方账号,宣传致公党厦门市委致力为公,善行大闽,人才兴党,侨海报国的工作动态、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