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陳文鴻
美國總統特朗普是決心用關稅打貿易戰。對付中國未必有效,但對付其他小國則游刃有餘,例如哥倫比亞,雖然口頭強硬,可是在特朗普的關稅大刀之下,即時屈服。對該國而言,美國是難以替代的市場。美國上一次對華貿易戰失敗,在於中國利用第三國轉口,因此即使中國受關稅制裁,出口美國減少,但中國產品經東南亞、墨西哥出口美國卻增加,總體增加。且由於反制美國,從美國進口減少,對美貿易順差更擴大。貿易戰中國勝,美國敗。
中國對美出口形成兩條戰線,轉移出口屬低端產品,易受關稅打擊,但轉移在東南亞、墨西哥未必是加工生產,多是改裝再出口。中國直接出口美國的是競爭力強的產品,加上關稅也不減其競爭力。結果,美國的關稅戰,有助於中國分類,更精準地出口美國。
特朗普正吸取教訓,對加拿大、墨西哥加重關稅,實際是阻止中國借道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出口美國,但下一步便要對付東南亞。因中美貿易戰,東南亞已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越南等出口美國有關稅優惠,中國產品轉移而再出口美國乃至歐盟,便享關稅優惠。美國要對中國進行貿易戰,便必然要阻止中國產品借道出口。可是既打擊墨國,美國低端工業品的進口便更依賴東南亞,再用關稅封殺東南亞,美國可從哪些地方填補進口的缺口呢?
再者,美國正與中國爭奪在東南亞的政治影響力,它不會即時把關稅大刀伸延至東南亞。特朗普與中國貿易戰打不掉借道第三國的進口,成效有限,但他的政策重點可能不在低端產品,以免引發國內高通脹,而是針對中國的科技產業,用政治因素來封殺它們在美國的市場。另外是用關稅政策收服大多數依賴美國市場的國家,以它們的進口來填補和排斥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
不過,特朗普的關稅不限於中國,它的另一重點對象是歐盟。一是要歐盟開放市場給高成本的美國產品,石油、天然氣是一例,方法是政治壓迫,不是市場競爭。二是用政治因素分化歐盟,用不同產品的關稅打擊個別與美國不友好的歐盟成員。當然還有顏色革命式的策動動亂,打擊歐盟政府推行的產業政策。
特朗普是把關稅、貿易政治化、武器化,中國也好應同樣回報,用中國市場、中國投資爭奪受美國欺壓的美國盟友。
(原文來源:東方日報)
(圖片轉自網絡)
覺得不錯,就點「在看」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