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於不同年代的香港市民,對利是封都有着不同的回憶和情結。
廣東道上的蘋果商店換上了蛇年新皮膚。
旅發局提前為口岸換上了蛇年新春海報。
三間發鈔行1月14日起可以換新鈔,方便市民換錢封利是。
有了利是錢,還缺利是封。
香港的大銀行早年率先向客戶送利是封,帶起了商業機構向客戶送利是封的風氣。
和往年一樣,全港各區有不少商場都精心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蛇年利是封,設計精緻,年味十足。
或可愛活潑,或莊重典雅。
香港的利是封同香港一樣,多彩多姿。
相對壓歲錢的千年傳承,我們常見的利是封只有百十年的歷史,是印刷技術進步的產物。
成長於不同年代的香港市民,對利是封都有着不同的回憶和情結。
1950年代,香港的利是封用揮春紙製作,紙質薄,甚至還有用紅紙包利是的。
時至今日,很多老人家還將利是叫做「紅紙」。
那時的利是錢一般是一毫至二毫硬幣。若是接到五毫硬幣,就叫做「大利是」了,孩子們會高興得跳起來。
1960年代,香港塑膠工業蓬勃發展,「塑膠年代」的一樣特產,便是塑膠利是封。
銀行送贈塑膠利是封給顧客。
煙商送贈印有香煙名稱的塑膠利是封。
收藏家劉銓登說,塑膠利是封數量很少,畢竟成本較高,而派給人是免費的。通常送贈塑膠利是封的,都是當時比較有實力的公司。
同時,紙製的利是封開始有多種顔色。
到了1970年代,燙金的百家姓利是封相當流行,是人人夢寐以求的過年禮品之一。
當時,香港經濟起飛,做生意的人出手特別闊綽,印上姓氏的利是封也可當作一張名片。
市民就業情況改善,收入提高,利是錢開始出現一元紙幣,不過五毫硬幣仍常見。
所以那時過年流行互問:「你收到硬嘢還是軟嘢?」
「硬嘢」就是五毫硬幣代名,「軟嘢」即一元紙幣。小孩子都希望收到「軟嘢」。
香港研究協會一項調查顯示,逾半受訪香港市民今年春節平均每封利是20元,16%受訪者封50元利是,另有15%人平均封100元。
以前,利是封封口也是個問題。老一輩或是用訂書機將利是封釘住,或是用漿糊、飯粒黏住。
到了1980年代,利是封有了神奇自粘膠口。
但自貼膠的黏力維持不久,其後便出現了現在流行的「插口」利是封。
當年要買利是封,最好的去處就是利東街——「喜帖街」。
1980年代,前身為「印刷街」的利東街開始以印製喜帖聞名。
喜帖生意形成後,其他與結婚有關的生意,就自然聚攏來,其中專賣利是封的商鋪,也在利東街成行成市。
2015年,利東街重建為綠化的林蔭大道,喜帖街也因此由輝煌到消逝,賣喜帖和利是封的店鋪四散各處。
今年,利東街以「喜慶燈海迎新春」為主題,逾800個豔紅金碧的燈籠點亮整條林蔭大道的半空。
每年除了香港市民,還有許多海外華人特地來香港購買百家姓利是封。
有的海外華人連中文都不認得,但可以將拼音說出來,店家按照他們提供的拼音尋找對應的姓氏利是封。
這就是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
只有一個手掌大小的利是封,包裹着寓意平安的壓歲錢,寄放了對親友的真摯祝福,還見證了香港社會變遷中濃縮的中華傳統文化。
審校:京辰
(原文來源:大公文匯公眾號)
(圖片轉自網絡)
覺得不錯,就點「在看」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