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新登,新登有山,我喜欢有山的地方。”
1月20日,92岁老人汪桂林在海宁见到熟人黄金宝时,一改往日的谨慎与沉默寡言,激动地用淳安话向他袒露心声。
在富阳与海宁等多个部门、乡镇的共同努力下,当日下午,他回到新登,这是他自1972年离开后第一次回来,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惊讶不已。漂泊半生的他,这一次,终于圆梦了!
01.
信息迷雾:身世谜团的艰难探寻
半年前,海宁市救助管理站的一个求助电话,让富阳多个部门开始核查“汪桂林”的信息。
海宁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说,他们那边有个90多岁的老人,没有身份信息,住在一个露天棚子里,靠捡废品、卖蔬菜为生,送他去当地救助站或者养老院,他都不同意,只想回到老家新登。老人说他叫“汪桂林”,1957年从淳安移民到富阳县松溪人民公社。希望富阳能帮助核实信息,看看家中是否还有亲人。
接到求助信息,富阳区救助管理站站长臧华军马上与新登镇社会事务办副主任黄洪良联系,请他帮忙向村里打听线索。经多方打听,黄洪良了解到,汪桂林确实曾在上山村官地自然村居住,但他于1972年结婚后随妻子前往安徽。现在村里仅剩下几位高龄老人对他还有些许记忆。
02.
联合行动:多地调查取证
解决老人落户问题
臧华军说,为了解决老人落户问题,区救助管理站于去年12月中旬邀请新登镇、新登派出所等相关人员面对面商讨,分析困难,安排工作。
首先是公安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
去年12月,海宁市公安局盐仓派出所副所长朱云飞与民政局、长安镇工作人员一同到新登镇调查取证。
△海宁市工作人员到新登走访了解情况
朱云飞说,他们在走访中核实了汪桂林的信息。在新登上山村移民馆中,写着汪桂林等人在1957年从淳安移民至新登上山官地自然村后,分到的房屋信息。
“汪桂林的房屋在他1972年去安徽时以300元卖给了老乡。”朱云飞说,曾经分配给汪桂林的房屋,现已建起了小洋楼,早已没了原先的痕迹。
△汪桂林移民至上山官地时的房屋在第四排
今年1月初,新登派出所民警方建杭与同事前往海宁市长安镇闻涛社区,向汪桂林本人核实个人信息。随后又循着老人曾经的足迹前往安徽省黄山区耿城镇城澜村。
在那里,村干部的讲述勾勒出老人在异乡的孤独轮廓。汪桂林妻子已于去年离世,二人未育子女,且因夫妻关系不睦,老人户口始终未迁入当地。身份证遗失后,老人便如断了线的风筝。
鉴于老人在黄山无子女无房产,根据政策,他符合迁回原居住地的条件。区救助管理站与新登镇、新登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商量决定,于1月20日接回老人,让他能赶在春节前回到心心念念的老家。
03.
异地困境:难以为继的漂泊人生
1月20日上午八点半,记者跟随区救助管理站、新登镇相关负责人先行到达海宁市长安镇闻涛社区,找到老人住处。
这处临时住所异常简陋,凌乱地立在一条即将开通的公路旁,与周围现代建筑格格不入。
建造住所的材料都是老人东拼西凑捡来的,围墙是破旧的绿色铁丝网,棚顶是废旧板材与油毡拼凑的。住所里是卧室与厨房。卧室由废弃板房改造而成,堆放着不少杂物。厨房仅用几块捡来的铁皮围着,简单放着几件炊具。
汪桂林老人正满心欢喜地与前来送行的朋友整理着行囊,柴火、棉被、衣服、米油……里里外外堆放了十几个编织袋。
见状,臧华军与黄洪良劝老人只需要带一些换洗衣物,其他物品养老院都已准备好了。
听到入住养老院,老人有些失望:“不能回村里吗?”
臧华军与黄洪良向老人解释,他在村里已无房子,住在养老院有人照顾,更适合他现在的情况。黄洪良还找出了养老院的照片给老人看,“里面条件非常好,跟住宾馆一样”。
老人还是埋头整理物品。
这时,附近居民张奶奶赶来送汪桂林老人。她说,老汪在海宁待了十多年了,住在这个棚子里都有七八年时间。这里是条断头路,附近的人会把垃圾扔过来,他就捡些废品。他还会种一点小菜,拿到附近菜市场卖,赚一点零用。“现在路要开通了,垃圾没了,他捡不到东西了,身体也越来越差,经常要去医院换尿袋,没有亲人,只能找朋友帮忙。”
奶奶口中汪桂林的朋友就是沈师喜。当日,沈师喜与妻子也赶来送老人。72岁的沈师喜说,父亲与汪桂林是旧交,父亲离世后,他也常常会来看他。“6年多前他前列腺有毛病,挂了尿袋,一般每隔二三十天就要带他去医院处理。”夫妻俩一直劝老人回老家办身份证,这样才能享受到该有的社会保障。“老人不太听得进别人的劝,他以前被人骗过,所以总觉得人家要骗他的钱。”
老人的固执,不少人见识过。
几年前,海宁市公安局盐仓派出所、海宁市民政局、长安镇、闻涛社区等向老人伸出援手,表示可以送他入住当地的救助站或养老院,但老人一一拒绝了。朱云飞说:“有一次老人都同意住养老院了,后来半路反悔,我们只能把他送回来。”
闻涛社区工作人员姚雅婷也深有体会。她说,他们做了很长时间工作,但老人不愿意离开这里。他们只能时不时来看看老人,问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
△富阳、海宁多部门工作人员与汪桂林(中)
在他的临时住所合影
而随着身体日渐衰弱,老人改变了主意,愿意接受帮助,但只愿回到老家新登生活。
04.
圆满结局:落了户,有了家
他也有了笑容
遇见熟人黄金宝,汪桂林老人才完全放下防备。
当天上午9点50分,新登派出所民警与黄金宝赶到老人住处。“我是树根的儿子!你认识不?”几十年不见,黄金宝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并用淳安话自报家门。
汪桂林先愣了一下,随后激动地说:“阿耶,你长大了哇,长大了,相貌变掉了……”老人问起黄金宝的年纪,还有黄金宝的父亲、叔叔以及其他老相识的情况,得知不少人已离世,他颇为惋惜。
黄金宝告诉记者,老人离开新登时,自己大概17岁,对老人还有印象,且老人与他两个叔叔还是关系不错的邻居。他又劝老人:“现在新登条件很好了,你回去看看就知道了。住在养老院也很好,你坐车都是免费的,有空可以坐公交车回村里看看,还有一些老人健在……”汪桂林的听力已明显下降,唯独听到淳安话,每句话都能听得清楚、听得进去。
之后,他将其余物品都送给了朋友们,只带着两个编织袋的外套被子,开开心心跟着黄金宝踏上归乡旅途。
回到新登,新登派出所立即为老人办理身份证件。当日下午,老人就拿到了崭新的户口簿,落户在新登镇上山村。时隔多年,老人终于有了身份。
随后,新登镇安置老人于镇福利中心(悦华颐养院),温馨舒适的环境、贴心周到的照料,让老人漂泊半生的心寻得栖息之所。
△汪桂林刚到新登镇福利中心时
“爷爷昨天对我们说,住在这里好的。”悦华颐养院负责人管燕红说,他们安排了护理人员给老人洗澡、理发,给他穿上新衣服,老人非常开心。“饭菜也合他胃口,每餐一荤两素一碗饭全部吃完,他说比以前吃得好多了。”
△洗澡、理发后的汪桂林
从今以后,汪桂林不用再为生计发愁,能在故乡与老友重逢,在安稳宁静中度过余生,弥补缺失太久的家的温暖。
编辑 李思思
审核 王永杰
终审 徐君君
求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