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获命案、助力寻亲……富阳这位刑警,有绝活!

时事   2025-01-25 12:07   浙江  
“我感受过富阳冬日最刺骨的冷,寒风像针一样往骨头缝里钻。”“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刑警,谁手上没个绝活?”“只要我们全力以赴,一定能给受害人及其家属一个交代,还社会一个安宁。”

应登晓

出生于1981年的应登晓已经当了22年刑警,从当时富阳刑侦中队民警到如今刑侦大队副大队长,他是省级审讯专家,也是市级破案能手,他经历传统侦查手段到新技术的变迁过程,参与过不少重案、积案的侦破,也促成过失散多年亲人的团圆。


“我们为啥破案,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的心都热着,不能凉了。”最近大火的电视剧《我是刑警》中的这句台词,正好说出应登晓和富阳刑警们的心声。

侦破盗窃案

明确此后努力的方向


2002年,警校毕业的应登晓加入富阳公安,成为一名刑警,他破获的第一起案件,是一起入户盗窃案。

那是一个寻常的日子,富阳一处工地的工人向派出所报警,称自己放在出租房抽屉内的一条金项链不翼而飞。报警的妇女心急如焚,她平时省吃俭用,买下一条金项链,几乎花光大半年工资。

当时还是“新兵蛋子”的应登晓跟着同事赶往现场勘查。由于失窃的出租房租住人员众多,各户家庭挨得很近,应登晓分析,内部作案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依靠传统的破案方式,这个案子要侦破,需要花些时间。好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富阳警方已经用上了指纹技术

△应登晓(左一)抓捕嫌疑人(资料图)

当天晚上,在单位加班的应登晓拿到了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到的指纹信息。跃跃欲试的他,立即召集人员前往出租房。不过,很快,应登晓就发现,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由于工地出租房人员多且管理并不完善,直接过去让大家摁手印,不少人都不愿配合,很容易就会漏掉嫌疑人。

刑警破案有时也需要灵光一现,应登晓当时就想到了个主意——

他先是圈定一个小范围,再找到报警人员的一个亲戚,让这个亲戚佯装不配合,在摁手印时故意“闹事”,大喊:“凭什么就我们这些人是嫌疑人?要做就大家一起做。”而应登晓则假装无奈同意,借此达到让所有人配合摁手印的目的


就这样,通过比对,嫌疑人很快浮出水面。果然就是同一处出租房的工友。该女子之前看到过报警人戴金项链,心里很羡慕,但手头又没钱,于是,趁着报警人当日脖子空空时,偷偷潜入她家翻走了这条金项链。

拿回差点失去的珍贵项链,报警人激动地满口感谢。虽说曾跟着老刑警也办过一些案件,但那一刻的成就感,让应登晓明白,成为一名会破案的刑警,是他此后努力的方向。

主办重案

踏实做好“蚂蚁搬家”


2009年冬天的那个深夜,寒风刺骨。富春街道巨利村桥头,一群男子围追6名男子,致多人重伤,其中1人因抢救无效死亡。这是富阳有史以来涉案人员最多的一起命案,作为主办民警,应登晓压力极大。

“当晚我们接到报警,赶到现场时,嫌疑人早就逃完了。”应登晓回忆。把涉案人员一个个抓捕归案就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其中多名人员在当晚案发后就已逃离富阳。然而,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最大的问题还在后头。

由于现场监控数量有限,只拍到了双方碰头时的画面,后面因打斗奔跑,双方都消失在监控中,到底是谁砍出致命几刀,谁参与打斗,这些要厘清,难度不是一般大。此外,该起案件还涉及窝藏、盗窃、赌博等案情,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不过,作为一名刑警,再困难的条件,也要把案子办得清爽利落

△应登晓工作照

在接下来大半年时间里,应登晓和同事们深耕这起案件,将现场涉案人员同监控画面一一对应,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最大限度还原案发现场,揪出多名持刀人员,最终明确组织者、主要参与人员等几十名犯罪嫌疑人

随着犯罪嫌疑人被一一宣判,行凶者想利用“法不责众”混在人群中试图逃脱惩罚的幻想,最终被击碎。

“这起案件,我们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搬、一点点前进,不过我们始终相信,真相不会被掩盖,只要我们全力以赴,一定能给受害人及其家属一个交代,还社会一个安宁。”应登晓说。

破积案、助团圆

刑警初心不忘


在电视剧《我是刑警》中,刑警们费尽心思破积案的过程令观众大为震撼,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放弃的精神也让观众们备受感动。其实,在应登晓看来,这讲述的就是他们的工作日常。

应登晓入职初期,正逢传统破案方式和新刑侦技术交融时期,在他的身上,既有老一辈刑侦民警的细致、扎实的侦查手段,又掌握新时期先进的侦查方式。“在没有监控、没有新技术的那个年代,每个刑警手上都有绝活。”应登晓说。比如,通过一张照片,可以判断嫌疑人所处的位置,通过几则通话,可以还原嫌疑人动态,分析出嫌疑人的行为轨迹等。

△2003年富阳“迎宾发廊杀人案”存档资料
2001年富阳“6·20”抢劫灭门案存档照片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新的刑侦技术不断突破,刑事案件破案率和效率都大幅提高——

2006年以来,富阳实现命案全破

◆对于积案的侦破工作在持续进行中,富阳已经连续破获多起陈年积案,如2020年9月“迎宾发廊杀人案”告破,2021年11月“2001·6·20”灭门案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落网等。

2022年4月,常安镇小剡村一名潜藏23年的凶案嫌疑人终于落网

01



该案发生于1999年10月10日,据一位刑侦民警回忆,案发后当时排查力度非常大,专案组从天亮摸排到深夜,所有警力放弃周末时间,加班连轴转,但几个月过去,案件进入僵局。

02



2022年4月,应登晓所在的刑侦大队梳理旧案时发现一条重要线索,当年小剡村杀人案中,凶手留在死者身上的痕迹,经过比对锁定了嫌疑人李某良。李某良为小剡村人,多年来一直未曾离开。

03



当月19日凌晨4点,应登晓带队,联合派出所、巡特警在李某良家门前集结,短短数十秒时间,民警将还在酣睡的李某良一举抓获。嫌疑人交代,自己在冲动之下,将女子杀害。


陈年积案一朝得雪,真可谓大快人心。群众一次次竖起的大拇指,激励着应登晓在不断寻求真相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动力。

除了破案,新技术还促成了不少团圆美事。比如,2021年,杭州一名54岁男子来富寻亲,应登晓带队,前往富春街道拔山村走访获取线索,最终帮其找回家人。

舍小家

只为万家团圆烟火气


家里如果有一位刑警,警属都心有准备,“家里的事指望不上他了”。的确,应登晓一加班,可能连续几周甚至几月连轴转,家反倒成了“休息的旅馆”。他有个初三的儿子,从小到大应登晓很少有陪玩、辅导功课的时候。“有时候想想确实挺对不住家人的,还好我妻子挑起重担,一人照顾老的小的。”应登晓愧疚道。

2011年1月,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东洲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发廊女子被害。应登晓和同事赶到现场时,嫌疑人早已逃之夭夭。当时距离春节仅剩两周时间,如果该案不破,老百姓团圆的氛围将大受影响。

接下来6天时间,应登晓和同事们没日没夜走街串巷,开展摸排工作,由于不少人家白天没人,晚上才回家,他们便趁着夜里上门调查。那几个夜晚风雪交加,即便穿上家里最保暖的衣服,应登晓还觉得冷得刺骨。“寒风像针一样往骨头缝里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终于,在第6天,嫌疑人余某在家中被抓,距离过年还有1周时间。那些天,别说回家好好睡一觉了,应登晓就连合眼的时间都少得可怜。那个春节,烟花璀璨,而这平安烟火气背后,有着无数刑警的努力

△应登晓

“入职22年,各种场合我几乎很少喝酒,我们刑警电话得24小时在线,就怕随时有事发生。”应登晓告诉记者。的确,正是一代又一代刑警艰苦奋斗、精益求精,老百姓的心才会一直热着。

如今,社会治安环境极大改善,生活在富阳,老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高,不过刑警的使命还在继续。未来,应登晓打算在电信诈骗案件上发力,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法条,永远守护老百姓来之不易的和谐与安宁。


记者 张柳静 通讯员 夏晓楠
编辑 胡 怡
审核 王永杰
终审 徐时松
点亮“在看”+点赞

富阳日报
了解富阳,抢鲜一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