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 | 历届青未了雕塑作品的赏析——雕塑的话语表达与精神内涵

文化   2024-10-10 18:01   浙江  



 

“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展览品牌创立至今,已历经十一年十届。在不断的打磨、研究、调整与创新中,“青未了”展览品牌日趋成熟,每一届“青未了”都打下了专属于自己的特别烙印,标记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美术毕业生的求索之路,成长为山东美术馆一年一度的暑期档经典展览品牌。

“青未了”评论征文活动自第八届起策划组织,活动一经开展,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学生和相关艺术机构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为“青未了”展览输入了大量有关展览展陈机制、释展活动、公共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真知灼见。

本年度征文共收到评论文章94篇。经严格评审,共有30篇评论文章入围,其中5篇为优秀评论文章。这批文章中,有对单件作品的解读,有对某一门类的总论,有对展览机制的点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逐篇阅读这些文章,尽管第十届“青未了”已经撤展,但我们仍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走进未了的“青世界”。






历届青未了雕塑作品的赏析——雕塑的话语表达与精神内涵



山东艺术学院|宋福祥

指导教师|刘心恬






“青未了”展览至今已展出十届,雕塑作为主要的艺术门类之一,其主题的选择表达在历届展览中都有所体现,而作品的诞生则是当代青年艺术家精神内涵的具象化表现。本文将从历届雕塑的主题入手,探究青年艺术家用雕塑所要表达的话语以及内心感受的抒发。



雕塑中的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原的人们依靠黄河的哺育创立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从那时起的艺术便与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是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盆还是河姆渡文化的猪纹陶钵,都与当时人们的饮食有关。“民以食为天”,这是对中国人生活最好的形容,即使是身处他乡,中国人骨子中的乡土情怀总会催动着自己去做一些独属于家乡的味道。第十届“青未了”展览中获奖的作品《硕秋》(图1)就是很典型的生活,南瓜、番薯两种常见的作物作为整个作品的主体,而番薯表皮的皲裂以及南瓜表面的花纹,正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观察,日常的我们将这些细节视为一种理所应当,但当这一细节作为雕塑放大时,会发现这些细节正是生活,是我们对于“丰收”的印象象征。装有“作物”的“篮子”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这一作品中被放大化处理,这也是整部作品的主题所在。艺术的灵感来自生活,在看到《硕秋》的第一眼时,我内心的第一感受便是欣喜,因为相对于其他的作品而言,这件作品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也是我们最容易看懂的一件艺术品,但真正地去审视这个作品时,会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是对于秋季丰硕收获的感叹,更多的是想要将生活带到艺术中的精神内涵。


▲    图1 杨旭阳《硕秋》



雕塑中的非遗


近些年来,人们精神文化的不断丰富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起来,对其保护以及宣传力度逐渐加强。在众多非遗文化中,傩戏面具可以说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并在中国广大地区都有流传。古代祭祖所用的傩戏,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也是体现了别样的魅力,为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思路。同样是第十届“青未了”展览中获奖的雕塑作品,《天傩地象》(图2)就以傩面为创作思路,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作品。该作品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两边朝拜的石头以及中间的人像。整个作品的构图主要以对称为主,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两边的傩面并不相同,而且位置也不在同一处。较为明显的是中间傩面明显大于两边的傩面,这与古代朝拜的礼仪相同,君主地位最高,所用的东西也比臣子的相对要大。再看雕像的人面部分,两边人像均为俯首称臣的姿态,而中间的人像则是高抬头颅,代表着至高的地位。君臣文化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王来承认,王来允许,这是至高无上的文化巅峰。傩面文化作为从古至今的艺术,留给人们的除了传统文化中的习俗,更多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天傩地象》作为最接近中国传统的作品,所承载的不仅是中华文明诞生以来的光荣品性,更是对于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


▲    图2 苏明瑞《天傩地象》



雕塑中的想象


银河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但自古以来人们便有了对于星空的想象,无论是阿拉伯占星术中的黄道十二星座,还是道教中的“天宫”都是人们对于天上星星发的无限遐想。来自星空的无限遐想构成了人们对于星空艺术的启发,古时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故事都源自于此。星空的遐想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思路,在第八届“青未了”展览中,雕塑作品《织女座》(图3)的灵感便来自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座作为一组星系,其规模是庞大的,但作者却将整个意象投射到现实的织机当中,借由织机展示“织女座”的含义,并应和了牛郎织女故事中女所从事的工作。织机,作为牛郎织女故事中织女所用的劳动工具,被人们广泛所知,而两人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流传至今。《织女座》中的织机与平常的织机并无两样,但其织出的布却散发着美丽的光芒,就像是故事中织女所织的布匹一样,令人流连忘返。这发光的布匹又像是银河一般,代表着织女座在银河中永远闪烁。昏暗的场景中《织女座》的布匹却格外耀眼,就好似夜晚的星空,闪耀着微弱的光芒但却又如此美丽。星空,很美,而艺术家做的,便是将这份美丽留在的自己的作品当中,给大家欣赏。《织女座》是青年艺术家对于繁星的刻印,是对于星空的无限遐想,是将星空具象化的真实感受。星空无言,但永远注视着我们,无论哪个时代的艺术家,无论他们用何种方式,都能描绘自己内心深处的繁星,我想这也是艺术家拥有无限创造力的原因吧。


▲    图3 邸宇航《织女座》



雕塑中的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诞生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帝权,唐朝开元盛世,万国觐见,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实力。这些英雄传说成为人们口中流传的佳话,许多艺术家以这些传说为原型,铸就了众多的旷世之作,最为典型的作品可以说是以玄奘西行取经为原型的《西游记》,其中加入了作者吴承恩对于取经路上的幻想。在当今,这些经典佳话也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一个思想源泉,第九届“青未了”展览中的《五虎将》(图4)便是以三国时期刘备帐下的五位猛将为原型而创作的。与常规的雕塑作品不同,《五虎将》所用材料为金属贴片,用金属板拼凑成五位大将的形象。由于材料的原因,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独有的金属质感,这与当时五位猛将英勇善战,刚正不阿的性格相映衬,这是作者对五虎将独有的思考。雕塑整体的人物形象较为概括,但在细节处理上,人物的穿着打扮以及面部细节,如关云长的胡须、张飞的络腮胡,都非常细腻的刻画了出来。泱泱大国,英雄们的故事数不胜数,生活在当代的艺术家们从小便知道他们的故事,他们是儿时的英雄,是存活在理想中的人物。艺术家用着属于自己的方式来描绘心中的故事,讲述着自己所了解的英雄人物。《五虎将》是对故事中五位大将的赞美,是艺术家内心对于英雄佳话的流传。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流传到现在,艺术家们也受此启发进行创作,而这无疑是对于英雄精神的一种弘扬与传承。


▲    图4 阎军翰《五虎将》



雕塑中的“我们”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茧房的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网络当中,复杂繁多的信息包围着我们,但又将我们连接成一个整体。生活的压力让人们无处发泄,唯有网络成为了共情的乌托邦,人们在网络中相互联系,相互“了解”,但现实却是生活带来的压力逼迫着人们前进。网络世界纷繁复杂,人们难以将信息辨别,但正是这样的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艺术家有着超乎常人的前瞻性视野,这也就使其在对整个社会以及人群的观察更为细致。在第七届“青未了”展览中有这样一件作品,叫做《世界上没有真正感同身受》(图5)。这件作品是由五颜六色的方块拼接构成,每个方块中都有一个小人,这些人在做着不同的事,但却都被局限在这小小的方块中。整部作品就像是现在的网络一样,缤纷多彩,吸引着大众的视线,但看得久了,又会感到眼花缭乱。方块中的人们框在自己的世界中,从事着自己的事,尽管周围有着同样的人群,但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分担,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自己的感受。当今的网络也是如此,人们上网寻求慰藉,但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并没有,网友只能带入自己的心境来安慰别人,却很难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青年艺术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将整个网络社会具象化,表明的是信息茧房的本质以及当代人们之间的隔阂,人们因为网络联系在一起,但又因为网络产生隔阂,这是时代的诟病,也是网络所产生的弊端。


▲    图5 左言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下,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越发重要,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主题逐渐多元化,但取材都是来自我们周边。不管是生活、非遗、星空、历史还是当代社会,艺术家的创作没有上限,新时代的艺术家突破的是属于时代的桎梏,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看法表露出来,但都有着属于时代的印记,有回忆也有展望。艺术是不断发展的,而且艺术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青未了”展览中的艺术品承载着青年艺术家对于时代的洞察以及内心情感的抒发,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中,还望其展开更为广阔的探索。

来源:山东美术馆

雕塑频道
雕塑频道:做集聚价值的立体化专业雕塑平台。 我们倡导“雕塑+”的概念,着眼于整个艺术生态,服务雕塑全领域。我们搭建专业平台,服务雕塑家、收藏家、艺术机构、专业院校、媒体、企业、政府,提供雕塑领域的一站式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