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映》:空间的共感——地方艺术营造

文化   2024-11-09 18:03   浙江  



笠映

笠影茶田翠色浓,映山遍野绿波中。

归来光照夕阳晚,闲时看花笑春风。


《笠映》是一件公共艺术家具作品,它位于浙江杭州长埭村茶山脚下的一片花海中。由16盏形态各异的斗笠型路灯组成,或高或低,穿插在茶田之间,婉如水墨丹青中一抹动态的韵律泛起涟漪。


▲茶山下的斗笠灯


▲近景



长埭村

“山居依溪长若埭”,长埭村的名字和它的村域地形相关,呈细长的空间特征,因村域长又大,且地形奇特,像只泥埭,故名长埭。长埭村的村民们世世代代以种茶为生,生活在一片绿色的山林茶园之中。村庄置身于绿油油的茶园,气质宁静而悠远。


▲斗笠灯与茶山凉亭



公共艺术家具

作品通过公共艺术家具的方法论,运用地方艺术营造的理论进行设计。公共艺术家具是一种具有公共属性的,通过在地文化生产方式所产生出的设计范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升,公共艺术家具在城乡空间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它们不仅仅是城乡的装饰品,更是连接人与地方、文化与自然的桥梁。公共艺术家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让城市空间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温度。


▲地方艺术营造理论与方法论


在功能性方面,公共艺术家具的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人性化。在生态性方面,公共艺术家具的设计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在艺术性方面,公共艺术家具的设计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化。《笠映》就是这样一件具有公共艺术家具品质的作品,通过充满艺术与人文气质的场景营造为长埭村提供了一座“乡村剧场”,为街道提供休憩空间、活动场地。


▲长埭村花田间的乡村剧场


地方营造是创造优美场所的过程,涉及我们生活的环境、居住在这些空间中的人们以及人与周围环境互动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熟悉一个地方的特点,了解当地社区的需求和愿望,认识到地方的潜力,然后通过综合的艺术与设计的手段来增强所创造的空间或场所中的体验。空间不仅仅是功能的物理,更是日常生活的诗意,人与地产生出空间的共鸣。通过”AADD”地方艺术营造的方法论进行实践——即艺术作为原则,原型作为认识,演绎作为重构,设计作为范式。基于在地特点、人文故事、产业特点和空间的属性分析,寻找艺术原型,重构设计作品。


▲近景



笠映

就像贾科梅蒂的雕塑品构建出一种想像的、不可分的空间。雕塑本身与你的关系不再取决于你和它的联系,而是实现了艺术的解放,是一种暗示、一种概括、一种象征,但又是可望而不可及;它们完全而又直接地呈现在那里,既不必细想,也无需观察。一见到就能识别他们。


它们奔至眼底就如同一种观念充斥内心一样,这种观念同样是透彻可鉴的,立刻呈现出自己的一切。《笠映》也是这样一件带有观念的作品,一眼就能识别,向外抒发着暗示与象征。


▲《笠映》草图


▲斗笠灯的符号学意象


“斗笠灯”曾经作为公共艺术家具在长埭村试点铺设,长埭村的道路旁安插着一个个斗笠灯,连接茶农的家与茶山。《笠映》则是多个斗笠灯的组合,与地方空间环境呼应而演绎出的艺术叙事。以物喻人,每一个灯头都有不同的形态、或仰头、或侧首,恰似茶农田间劳作一般,幕布是茶山,舞台是花海,灯与景是灵动的舞者,让这幅自然画卷演绎出东方田园诗歌的质朴气韵。作品将文化与自然生长关系通过地方化人情化的表达,场所与文脉,观念与互动,最终形成符号学意义上的意向结构。


▲设计平面图


▲夜景


▲ 各有姿态的斗笠灯 


▲意象与符号


▲近景



结语

笠影茶田翠色浓,映山遍野绿波中。归来光照夕阳晚,闲时看花笑春风。这就是作品所希望通过一组公共艺术家具所营造的氛围与意境。通过有机的编排和组合,勾勒出一幅江南乡村的美丽画卷。作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通过简约而不失精致的设计语言,展现了公共艺术家具的独特魅力。无论是白天的静谧抑或夜晚的璀璨,都能成为一幅江南诗意的画卷,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笠映


项目名称:笠映

项目状况:完成

完成时间:2024.10

项目类型:公共艺术、灯光装置、公共艺术家具

艺术指导:翟小实、张海军、徐捷

艺术主创:刘卿、陈子汗

项目统筹:董莳

团队成员:李瀚洋

摄影版权:丁巨擘

项目位置:中国杭州龙坞

作品入选:生日礼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浙江省优秀雕塑展


雕塑频道
雕塑频道:做集聚价值的立体化专业雕塑平台。 我们倡导“雕塑+”的概念,着眼于整个艺术生态,服务雕塑全领域。我们搭建专业平台,服务雕塑家、收藏家、艺术机构、专业院校、媒体、企业、政府,提供雕塑领域的一站式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