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当年明月以《明朝那些事儿》席卷文坛,横扫富豪作家排行榜,版税收入差不多破一个小目标。这还在当年明月坚持免费更新的基础上,否则发财的势头还要挡不住。
但在大红大紫、大富大贵、财务自由之后,明月反而急流勇退,封笔退出文坛,一心一意回归政坛,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都财富自由了,不但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还要“摧眉折腰事权贵”,真何苦来哉?
但如果你真正读懂了当年明月,你就知道一个历史研究者壮阔的内心,本质上他还是一个儒家,书生意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他真正的理想所系。
当年明月曾浓墨重彩描写明朝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进士,进入官场后,他审时度势,谋定而动,又得贵人相助,步步高升,终于在隆庆六年成为内阁首辅,主持裁决一切军政大事。
张居正曾游历全国,痛感时弊,上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廓清陈腐风习,被誉为明朝的“改革先锋”。
他在财政上推行“一条鞭法”,简化税收流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巩固边防,平定叛乱。在吏治上实行“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提高行政效率。
张居正变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军事迅猛发展,社会秩序稳定,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国库粮食足以支撑十年。
但他的强硬手段和集权思想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万历十年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号“文忠”。
但仅仅第四天,神宗就让张居正最信任的潘晟滚蛋了。潘晟的下台,表明张居正失宠。于是言官乘胜追击,矛头直指张居正。神宗也毫不含糊下令抄了张居正的家,以罪状示天下,差一点鞭尸。直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才恢复了张居正的名誉。
张居正,大明第一臣,轰轰烈烈,生前,何其壮也。死后,何其衰也。这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共同的悲剧。才华一定要货与帝王家,但帝王往往又反复无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这让我想起了《雪中悍刀行》中离阳朝的“碧眼儿”张巨鹿。其原型正是张居正。
张巨鹿也大刀阔斧改革,但历史告诉我们,改革是掉脑袋的买卖,凡改革者大都没有好下场。但张居正、张巨鹿还有王安石等人怕了吗?
都没有,张巨鹿向死而生,舍小家,为大家,网罗天下读书人,布局文官天下。
马踏春秋的徐骁,和三寸舌杀三百万人的黄三甲,两人敲碎了当时读书人的脊梁。张巨鹿则改天换地,荡涤尘埃,明知皇帝不会保他,毅然决然摒弃私欲,心怀天下。他以自己一死,扶正了被徐骁和黄三甲压垮的读书人的脊梁。
张巨鹿虽死,却给寒门士子们鲤鱼跃龙门打开了通道,谋得了离阳朝的百年安定,让整个离阳庙堂生生不息。即便徐凤年成为天下武评第一人,挡住了北莽百万大军,最后也只能黯然归隐。
张居正更是如此,他是当年明月内心的理想人格。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他曾这样评价张居正:“他并非完美无瑕,而是有着复杂的性格。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够和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道德上并不高尚。用一句话概括,他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
尽管如此,张居正在明代众多人物中脱颖而出,深深打动了我。他是一个有正常欲望和情感的人,有自己的小算盘,经历过犹豫和挣扎,甚至有贪婪和污点。然而,正是这些复杂的经历,使得他能够在压力下坚持改革,展现出非凡的伟大。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他们经历了千回百转,千锤百炼,但始终矢志不改。张居正正是这样一位英雄,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生动和真实。”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张居正真正动人的究竟是什么?张居正并不高尚,如果他像海瑞一样是清官,那么,他拼命为国改革,舍身取义,杀身成仁,那就并不奇怪。
关键是张居正有弱点,有自己的小算盘,甚至贪婪,但在经历反复的挣扎和权衡之后,最终还是挺身而出,拔地而起,决心要为国家干一票大的,而且还干成了,历史留名,流芳百世。
张居正聪明,他知道自己改革得罪那么多人,未来肯定没有好下场,他的家族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他有政治伦理,小节有损,大节不亏,愿意为国变革粉身碎骨,这才是张居正真正了不起的地方,也是当年明月激赏他的地方。
为了表明这种激赏的态度,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章,在崇祯皇帝自尽后,没有接着描写大明的衰败,或者是清军入关后的物是人非。而是突然写了一个人——徐霞客。
在同朝的其他人争权夺利时,徐霞客却坐在了黄山顶,听了一整天的大雪融化声。那段结束语是:
“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人生海海,不过尔尔。”
其实哪里有什么徐霞客,徐霞客不过是张居正的另一种人生。张居正本可以比徐霞客过得更潇洒,更自由。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万钟于我何加焉?
但最终张居正还是忍不住,过了如此虎头蛇尾的一生,无比辉煌,又无比悲怆。当年明月,也没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
也许时光倒转,张居正仍然不会选择徐霞客的路,正如当年明月仍会坚持自己的选择。
照理说,当年明月不会发疯,即便发疯了也不可耻,也许可耻的反而是我们。
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