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福,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佛山市“省级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顺德区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顺德区“我最喜爱的老师”。发表教学论文22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6项,参编省级教材1部。带领顺德一中历史教研组获“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示范教研组”称号,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李长福特级教师工作室专辑
活动1:阅读课标内容,浏览教材,分析、提炼本课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1.6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1.利用本课并结合第14课的有关史实,全面了解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主要表现,探讨鼎盛与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中西历史对比中,认识清前中期在国家治理中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2.在史实的理解和掌握中培育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视野。通过上述时间轴,解释清前中期的概念,说明清朝前中期主要是康乾盛世时期,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并结合课文标题和14课的内容,调整本课的授课提纲为两个方面:一是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二是前朝前中期的危机。出示康、雍、乾三位皇帝的画像,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叙述简要解释“康乾盛世”概念。进而提出第三个活动要求。“康乾盛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出现的100多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的鼎盛局面。活动3:据教材第13、14课内容和有关材料,指出为什么说清朝前中期出现了盛世局面?根据要求,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四个角度概括“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并用文字、图片等史料(史实)加以说明。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巴勒克什池,北接本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用《清朝疆域图(1820年)》和有关文字描述概括盛世在政治上的表现:用上述人口数据和《盛世滋生图》概括盛世在经济上的表现:用《四库全书》图片和《石头记》封面,概括盛世在文化上的表现:活动4:结合教材叙述和有关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会出现康乾盛世?提供康巸起居注、军机处照片、雍正批阅过的奏折等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解释奏折制度,从中获取信息,概括出第一个原因:奏折制度: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具有迅速、机密等特点,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观察《清朝疆域图》,阅读教材内容,列举清前中期加强边疆管理的主要措施,并从中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第二个原因: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这一政策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给出康熙“万世师表“的匾额,以及明清时期大型典籍编纂的信息,引导学生概括出盛世的第四个原因:康乾盛世虽然取得了文治武功的辉煌成就,但鼎盛中逐渐孕育着危机。 活动5:据教材13、14课有关内容和所学知识,说明“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1: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作出总结: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 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 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 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观察第14课《耕织图·耙耨》,概括出危机的第二个表现:阅读教材关于人口危机的叙述,以及天理教起义攻打皇宫事件,概括出危机的第三个表现:材料4: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求各级官员“留心劝导”,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材料5: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出海的水手、客商,须“各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准带米一升,备余米一升,每船只准带铁锅一口,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给出材料4、材料5,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盛世危机的第四个表现:给出“清风不识字”等文字狱案,引导学生概括出盛世危机的第五个表现:给出材料6和中西历史对比时间轴,引导学生概括出盛世危机的第6个表现:材料6: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
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咭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最后以戴逸《论乾隆》中的观点做总结:从全球视野来看,盛世中危机重重!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戴逸《论乾隆》 清军入关后,迅速实现了国家统一。康熙、雍正和乾隆励精图治,集权勤政,出现康乾盛世局面,政局稳定,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成就突出,万国来朝。 但在盛世景象之下,却是专制统治加强,政治日益僵化腐朽;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阻碍社会转型,无法容纳暴涨的人口,资源危机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大兴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科技上也少有创新,加上天朝上国观念,不了解世界大势力,不愿意接受西方新技术、新观念,缺乏海权思想和海防观念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而欧洲却相继进行了商业革命、思想解放、科学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日益扩大……(需要下载课件的,请前往《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李长福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