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本章的内容,在过去的章节大多都详细讲过,可以温故而知新,比如43章《天下至柔》中: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做得到。
何为不言之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虽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采摘,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小路来。
不说,少说。把系统建设好,市场规则完善,公司激励制度做好,剩下的就放手让他们去干。不要在那指手画脚,要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现实中,还有种现象是,智者往往保持沉默,不轻易开口说话,因为不愿意说假话,但说真话又会带来不利的后果,所以最好是保持沉默;而有些一知半解的人,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往往喜欢高谈阔论,即“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
知识让人夸夸其谈,智慧却使人沉默。
塞其兑,闭其门。
52章《见小曰明》: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兑,按《易·说卦》的训释,就是“口”,引申为人的眼耳口鼻等感知器官;门,就是精神之门、智慧之门等;勤,就是劳苦。
要了解万物的本源“道”,不是靠感性来体验,而是要堵塞眼耳口鼻等生理感知器官,关闭感性认知之门,也就是“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样一辈子都轻松,不为外物奴役。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章《和光同尘》: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和光同尘,有一种解释是,遇到光明融入光明,遇到尘土融入尘土,同流而不合污,外圆而内方。
是谓玄同。
“玄”是幽深,“同”是无别,即浑然无别,看不出有什么差别。
上文的“和其光,同其尘”等话,和下文的“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都是在讲浑然无别。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不会对谁更亲近,或者对谁更疏远;不使什么获利或使什么受害;不使什么尊贵或使什么卑贱。
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从道的方面看,万物都是道的产物、没有贵贱之分;从物的方面看,万物都自尊自贵而相互轻视;从世俗的方面,贵贱不由己,而是由别人说了算。
从物的角度来看,都认为自己是珍贵的、宝贵的,其他的东西比不上自己的尊贵。用世俗的观点看,贵和贱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别人的评价,在于外在的标准。从道的角度看,这万事万物并没有什么贵贱之分,所谓公正、平等、无差别、无贵贱之分。
故为天下贵。
在圣人看来,所有人和刍狗没什么不同,无所谓亲疏、无所谓利害、无所谓贵贱。因为圣人没有偏见、没有偏待,一视同仁,大公无私,所以大家都会尊重他,他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天下高贵之人了。
可能你会说,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都要权衡利弊,做出选择,怎么会没有亲疏、利害、贵贱呢?
其实,这里说的是,真正的明白人不是多听、多看、多说,而是关掉感官、屏蔽欲望,韬光养晦,宠辱不惊,毁誉置之度外,完全回归内在本质,置身事外,没有利益牵挂,才能做出客观的决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