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lroad
Memories
滚滚长江
见证铁路蝶变
老武九
新风貌
近日,随着水位降低,位于武汉长江二桥北侧的武昌江滩内的栈桥和铁轨遗迹已露出水面,静静伫立在滩涂之上。伴随着滚滚东流的浪花,尽显斑驳的水泥与钢架,似乎在默默诉说着这座城市跨越百年的沧海桑田。
闪回百年,这里曾是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前,连接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关键节点,无数火车在这里跨越江海,直达燕京。这里曾经也是车轮滚滚、汽笛声声,粤汉铁路也曾在此处划出一道优美的武九铁路北环线,曾经作为大武汉工业动脉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金秋时节徘徊于江畔
一起倾听这江风吹来的史海轻语
🌉🍂
“武汉一大怪,火车需要轮渡载”
◎ 詹天佑出任商办粤汉铁路总理兼总工程师
1910年,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出任商办粤汉铁路总理兼总工程师。1912年,粤汉铁路北段武昌到长沙段开工。当时的湘鄂线总工程师、英国人格林森在考察后在徐家棚和鲇鱼套中选择了前者,他认为,徐家棚“地面开阔,极敷布置,外有武丰堤作为保障,水流不急,江面平阔”,由此考虑“水陆联运,以徐家棚为宜”。因此在1914年,詹天佑将粤汉铁路将起始地移到了江岸开阔的徐家棚。同年,徐家棚火车站开工修建。
1937年3月10日,京汉铁路、粤汉铁路首次实现对接。武汉火车轮渡刘家庙站码头(汉口江边)与徐家棚站码头(武昌江边)竣工,江北的京汉铁路和江南的粤汉铁路,首次通过火车轮渡连成一体,实现了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无缝连接。当年,乘火车过长江成了有钱人的“时髦”,火车也要靠轮渡载,不需要装卸车厢,而是直接开到江边轮船上,用船拉到对岸,再接驳铁轨继续开进。
作为粤汉铁路的终点,徐家棚逐渐成为连接南北的枢纽。1950年8月,徐家棚站更名为武昌站。1953年1月,随着武昌城区的扩大,徐家棚已处于武昌城区的西北角,这座车站又更名为武昌北站。徐家棚火车轮渡码头,将因长江天堑阻隔的粤汉铁路、京汉铁路通过轮渡连接一体,形成我国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并成为“九省通衢”一道人文景观。每当火车来到码头后,长长的列车要进行“分解”,再装上渡轮。如果不受天气、水上交通等外界因素影响,渡轮过江单程需要13分钟左右,但完成整个调渡、装运、往返的过程,则要花上1个小时。如遇上风雨,或是大雾锁江,则要更长的时间。
铁路码头的兴旺,直接带动了徐家棚地区的繁华。当时轮渡船一到徐家棚,就有搬运工人、民工涌上来,前呼后拥,场面宏大。码头上边的武昌北火车站,旅客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如今徐东一带的商家多仰赖其带来的商机。
随着1957年10月长江大桥的通车,火车轮渡业务中止,轮渡码头被整体裁撤,火车渡船和工作人员被整体调往芜湖、南京。1966年因战备需要,武汉铁路战备码头成立,徐家棚火车轮渡码头重生。
◎ 武九铁路北环线地图
🚂 最后的小火车
2018年,随着武汉城投铁投公司启动武九铁路北环线搬迁工作后,粤汉铁路段码头和船都逐渐成为了历史,成为了不灭的铁路记忆。80年之后,当年徐家棚火车轮渡码头的轮廓犹在:延绵到江中的栈桥桥墩,屹立在水中的腰牌架、八字架,还有锈迹斑斑、部分埋在黄土里的铁轨。
沧海桑田,铁路旧貌换新颜
穿越城市的传奇铁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让步于城市发展的进程,迎来了改造蝶变与重生。原长18.4公里的武九铁路北环线,摇身一变成为全长17.1公里的城市公共空间——武昌生态文化长廊,跨越武昌到青山,这长长的景观长廊充满铁路的灵动与张力,让我们仍能聆听并感受大武汉曾经震耳欲聋的心跳。
其中,位于长廊核心区段的四美塘文化公园,由武汉城投铁投公司精心打造。秋风轻拂,在四季轮回的悠悠岁月里,四美塘文化公园默默镌刻着中国铁路百年的沧桑与辉煌。它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无数先辈的汗水与梦想,铭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欢笑与泪水,珍贵记忆如繁星点点,照亮着过往与未来。在这里,每一缕风都诉说着故事,每一片叶都摇曳着传承,共同编织着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
它复原了当年的武昌北站、钟楼、月台、龙门吊,与位于江边的铁路轮渡遗址遥相呼应,形成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互动。坐在复原的民国风月台长椅上,你仿佛能看见从前的人们穿着中山装、拎着皮箱等火车的样子。正值金秋时节,一节节绿皮火车静静停在保留老武九铁轨上面,还有黄色的狼尾草在风中摇曳,秋季美拉德大片正在这里上演。
🍂🚂
未来,四美塘文化公园
还将打造成为人文浸润区、活力体创区、
自然体验区、创客交互区四大主体业态
既延续老铁路文化与历史
又焕发城市新生,重塑片区价值
成为展示武汉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编审丨综合管理部
快来“分享”点“赞”“在看”
为武汉铁投公司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