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时,不相信周总理酒量大,总理说:我曾一次喝25杯茅台

体娱   2024-11-07 21:00   上海  

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之旅,无疑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场历史性的访问,不仅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的破冰,更是世界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为了这一历史时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倾注了无数心血,从外交策略的制定到接待细节的落实,无不体现出他们的深思熟虑与周密安排。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探寻尼克松访华前后欢迎宴会菜谱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971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沼,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经济压力巨大。尼克松总统在上任后,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意识到,与中国改善关系,对于美国摆脱困境、重塑国际形象至关重要。经过几番试探与内部讨论,尼克松决定派遣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作为特使,秘密前往北京,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铺路。

基辛格,这位以冷静、睿智著称的外交家,在接到任务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他深知,这次访问不仅关乎美国的国家利益,更是一次历史性的尝试。因此,他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希望能够为中国方面留下良好的印象。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踏上了北京的土地,一场改变世界格局的秘密外交行动悄然展开。当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宴会的压轴菜,是一道充满中国传统韵味的盐焗鸡。这道菜的制作工艺考究,需将大盐粒炒得滚烫,再将整只肉鸡埋入热盐中,利用盐的热量慢慢焖熟鸡肉,使其外皮酥脆,肉质鲜嫩多汁。

然而,就在这场国宴上,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由于时间把控上的疏忽,当晚宴正式开始时,那道精心准备的盐焗鸡竟未完全焖熟。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总厨师长王锡田临危不乱,迅速想出对策:他先将未熟的鸡从盐堆中取出,随后利用高压气枪的快速加热功能,将鸡肉迅速蒸熟。这样一来,鸡肉既保留了盐焗的独特风味,又达到了理想的熟度。

当这道被临时改良的菜肴被端上餐桌时,基辛格品尝后赞不绝口。他惊叹于这道菜的独特口感和厨师的巧妙应对,晚宴结束后,他特意要求见一见这位创意无限的厨师。当王锡田站在他面前时,基辛格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这将是我此次东方之行最难忘的记忆,请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提问,王锡田一时语塞,幸得周恩来总理及时解围,他微笑着对基辛格说:“不妨就叫它‘基辛格鸡’吧!”于是,一道因意外而生的美食,就这样被赋予了特殊的名字,成为了国宴上的一段佳话。

次日的正式会谈中,气氛依然紧张而谨慎。为了缓解这种紧张气氛,周恩来提议午餐时分暂时休会,享用一顿为他精心准备的午餐。这顿午餐的主角,是北京著名的烤鸭。为了招待好这位重要的客人,接待组特意请来了全聚德的资深厨师,现场制作这道传统美食。

餐桌上,北京烤鸭以其皮脆肉嫩、色泽红亮的特点,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周恩来亲自为基辛格夹起一片鸭肉,放在荷叶饼上,再蘸上特制的甜面酱,卷好后递给他。同时,他还提议大家举杯共饮,用中国最好的茅台酒为午餐增色,也预祝下午的会谈能够取得圆满成功。在美食与美酒的陪伴下,会谈的紧张气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双方的关系也因此更加融洽。

这次烤鸭之宴,不仅让基辛格对北京烤鸭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让他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与诚意。多年后,当他再次访华时,还特意前往全聚德,重温那份难忘的美味。

基辛格回国后,向尼克松详细汇报了此次访问的经过。他兴奋地描述了中国方面的热情接待,特别是那顿令人难忘的午餐,以及周恩来总理的睿智与风趣。尼克松听后,心中大定,基辛格的描述让他对访华之旅充满了期待。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开始了他的历史性访问。这一天,钓鱼台国宾馆为尼克松夫妇准备了盛大的午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这次午宴增加了三道特色菜肴,并指定由中南海的资深厨师程汝明制作。这三道菜分别是:烧滑水、鱼翅仔鸡、牛排,每一道都蕴含着深意。

特别是那道“烧滑水”,选用了青鱼的尾部作为主料。这一部位是鱼身上最有力、最活跃的部分,寓意着中美两国将携手共进,推动世界向前发展。尼克松夫妇得知这些菜肴是毛泽东特意为他们准备的,感到非常荣幸,品尝时更是赞不绝口。

在午宴上,毛泽东与尼克松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毛泽东以他特有的幽默和睿智,向尼克松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尼克松则对毛泽东的见解表示高度赞同,并表达了对中美关系未来的美好期许。

晚宴上,周恩来总理拿出了窖藏30多年的茅台酒来招待尼克松。随着古雅酒瓶的开启,一股浓郁的酒香瞬间弥漫整个宴会厅。周恩来向尼克松介绍道:“这茅台酒,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是中国最著名的白酒之一。”尼克松听后,幽默地回应了一个关于茅台酒的小笑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随后,周恩来亲自示范,用火柴点燃了杯中的茅台酒。那跳跃的火焰和扑鼻的酒香,让在场的美国客人惊叹不已。在敬酒环节,周恩来虽然频频举杯,但每次都只是轻轻舔舐杯中的酒液。一圈敬下来,他的酒杯依然满满当当。尼克松对此感到好奇,忍不住询问原因。

周恩来笑着解释道:“年轻时,我的酒量确实不错。红军长征时,曾一次喝过25杯茅台,每杯都比这个大。但现在年纪大了,医生叮嘱我不能多喝,每天不能超过两杯。”尼克松听后,对周恩来的自律和幽默感表示钦佩。

接着,尼克松提到了他在书中读到的关于红军长征路过茅台镇时,战士们畅饮茅台酒的故事。周恩来说:“那时候,茅台酒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治疗伤痛、抵御寒冷的‘万应良药’。它见证了我们的艰苦岁月,也承载着我们的革命精神。”尼克松听后深受感动,提议用这“万应良药”干杯,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那一刻,电视台的摄像机捕捉到了这一珍贵瞬间:两位领导人的手紧紧相握,酒杯轻轻相碰,发出了清脆的声响。这一“干杯”的镜头,通过电视屏幕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中美两国关系史上永恒的经典。它不仅象征着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和解,更预示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就国际形势、台湾问题、越南战争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交谈。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分歧,但双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耐心,努力寻求共识。最终,在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确定了双边关系的原则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是中美关系的里程碑。

在尼克松访华期间,除了紧张而富有成效的会谈外,还有一些温馨而有趣的细节让人难以忘怀。比如,尼克松在访问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参观了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品尝了中国各地的美食佳肴,还观看了中国传统的京剧表演。这些经历让他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而中方对尼克松的接待也是无微不至、周到细致。从住宿安排到饮食起居,从文化交流到安全保卫,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准备。中方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向尼克松展示中国的友好姿态和开放态度,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访问推动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尼克松访华的成功不仅在于两国领导人的智慧和勇气,更在于双方人民的友好感情和共同愿望。这次访问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食与外交的交织

回顾尼克松访华的历史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美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基辛格鸡”的诞生到北京烤鸭的盛宴,再到茅台酒的干杯,这些美食不仅丰富了访华期间的餐桌文化,更成为了中美友谊的见证和象征。

“基辛格鸡”的诞生虽然是一个意外,但它却体现了中国厨师的机智和应变能力。在突发状况下能够迅速想出对策并成功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不仅令人钦佩更值得学习。而这道菜也因此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了国宴上的一段佳话。

北京烤鸭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在尼克松访华期间,北京烤鸭成为了招待贵宾的重要菜肴之一。它不仅展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待客之道。

茅台酒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白酒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酿造工艺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尼克松访华期间,茅台酒成为了宴会上不可或缺的佳酿。它不仅让美国客人领略到了中国白酒的独特魅力还成为了中美友谊的象征和见证。

这些美食与外交的交织不仅让尼克松访华之旅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看到了美食在外交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它们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结语

尼克松访华不仅是一次外交上的成功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基辛格鸡”的诞生到北京烤鸭的盛宴再到茅台酒的干杯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与温情。这些看似平凡的美食与佳酿却在中美关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们见证了两位伟人的智慧与勇气也见证了两个大国从对抗走向合作共同书写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时不仅会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外交历程所震撼更会为那些美食佳话所感动。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中美友谊。愿未来中美两国能够继续携手前行共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难忘当兵岁月
点“关注”,加入百万老兵队伍!这里是退伍战友网上营地,是退伍战友相互之间的情感纽带。这里有退伍战友的喜怒哀乐,有退伍战友的精彩故事。来吧,亲爱的战友,让我们一起把酒言欢、一起奔跑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