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报
第
3
2
4
期
一版 | ◆学校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学校党委召开新任职干部勤政廉政集体谈话会 ◆学校党委召开新任职干部培训会 ◆学校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签署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合作协议 ◆学校举行“青马工程”六期培训班结业暨七期开班仪式 |
二 版 | ◆学校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培训会暨干部培训会 ◆学校召开研究生教学期中检查工作总结会 ◆学校举行现代传播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 ◆学校召开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研讨会 ◆学校召开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科建设暨硕士点申报工作推进会 ◆学校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暨硕士点申报工作推进会 ◆学校成立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 |
三 版 | ◆我校跻身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排名区域知名大学行列 ◆学校获批筹建2025年度 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 ◆我校获批44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重点项目数量创新高 ◆学校召开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在第17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华中数控杯”五轴加工及数字孪生技术创新应用专项赛全国总决赛中喜获佳绩 ◆工师学子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再获佳绩 ◆我校师范生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数字化大赛特等奖 ◆学校第六十二期党校培训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
四版 | ◆长春的冬 教育学2441高艺菲 ◆斗柄指北 喜迎冬至 编辑出版2444 唐川超 ◆“美味”之冬 编辑出版2441王熙然 ◆冬雪让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 编辑出版2444 齐家漩 ◆人间忽晚 山河以秋 编辑出版2444 刘娜 ◆冬 至 汉语言文学2442 方欣怡 |
一版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学校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本报讯 11月1日,学校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集体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校党委常委、党委委员、各基层党组织书记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学习会。党委书记刘剑桥主持会议。
副校长刘克平就学习内容结合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思考做中心发言。刘克平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是新时代教育强国思想的重要体现和支撑。并结合学校实际,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三个方面对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宣传部部长程宇、学生工作部部长武德峰、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王金珍同志就学习内容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大家表示,要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是建成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面领悟把握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五育并举,扎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刘剑桥强调,全国教育大会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此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他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重要意义。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的政治任务。要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出发,领会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增强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服务国家和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第二,要高站位抓部署、高标准抓落实,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好、走稳一流工程师范大学的建设之路,必须坚持以改革开路、以改革破题,以改革精神抓改革。要聚焦大会提出的工作任务和部署安排,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系统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重点加大有组织的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要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落实。
第三,要对标国家所需、思考学校所为,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学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加快建设一流工程师范大学结合起来,切实把大会精神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中,转化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全体党员干部要担负起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职责,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树立“一盘棋”意识,以实干实绩在服务吉林省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更名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刘剑桥最后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我们要在全面学习上下深功、在全面把握上求实效、在全面落实上见行动。要深入思考和回答“教育强国,工师何为”这一关键性问题,扎实推进一流工程师范大学建设的生动实践。以鲜明的工师特色,努力站在培养具有“大国良师”品质的职教教师的前列、站在培养具有“大国工匠”品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前列,不断增强教育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服务贡献能力,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工师力量”。
(党委宣传部 姚聪)
◆学校党委召开新任职干部勤政廉政集体谈话会
本报讯 本报讯 11月12日,学校党委在办公楼427室召开新任职干部勤政廉政集体谈话会。学校党委书记刘剑桥,组织部和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以及新提拔干部、交流轮岗干部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于彦民主持。
纪委副书记刘琰作出廉政谈话,从讲政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勤学习,知纪明纪守纪;强作风,坚决抵制“四风”;强责任,敢于担当作为四个方面作出提醒。
会上,刘剑桥强调,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做到政治合格。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心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不折不扣落实好上级组织的决策部署;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拥护“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二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勇于担当。要明确职责,负起责任;要接茬干,不唱高调;要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敢于创新。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正确分析问题;要学会解决问题。四要善于合作共事,做到维护团结。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班子团结;要坚决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要做到互相补台、互相提醒;要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五要不断改进作风,做到廉洁自律。要自觉学习党规党纪,守住底线;要模范遵守“八项规定”精神;要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要坚持群众路线。
(组织部 王宇)
◆学校党委召开新任职干部培训会
本报讯 11月12日,学校党委在办公楼427室召开新任职干部培训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杨晓东出席会议,新提拔干部、交流轮岗干部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于彦民主持。
杨晓东对新提拔干部、交流轮岗干部作任职培训。他强调,一要讲政治。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一言一行都要讲政治,牢记领导干部的使命和责任,发挥引领指导作用,做好工作表率。二要讲团结。团结出干部,团结出业绩。领导干部要遵守工作程序,正确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学会自省自查,坚持目标导向、任务导向和实效导向,用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身。三要讲奉献。要树立“讲奉献有作为,有作为才有位”的意识,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杜绝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等错误思想,做到先公后私、克己奉公,讲奉献、肯付出。四要讲学习。学习是工作质量的根本支撑,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紧迫任务,放在首要位置,学习研究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教育管理等内容,以高效学习促进高质量工作。
(组织部 王宇)
◆学校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签署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合作协议
本报讯 11月28日,学校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办公楼410会议室举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党委书记杜建时、副院长顾锐、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李旭东,学校党委书记刘剑桥、副校长张新华、党委常委于彦民、程宇出席仪式。签约仪式由张新华主持。
刘剑桥在致辞中向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同时感谢长期以来,医院为我校教职工体检提供的大力支持和良好的就医体验。刘剑桥指出,吉大三院与学校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合作协议的签署是医、校共同推动卫生健康工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从教职工及直系亲属医疗保障、学生就诊、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慈善救助等多个方面达成共识,不仅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便利、高效、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也标志着优质医疗资源的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主动肩负起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使命和担当,体现了医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减轻师生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剑桥表示,希望通过这次签约,双方进一步凝聚共识,共同探讨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为加快构建大教育、大卫生、大健康格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党委书记杜建时发表致辞,他介绍了吉大三院的情况,对学校给予的高度评价表示感谢,并表达了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全力打造吉林工师医疗保障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为健康吉林、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副校长张新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院长顾锐分别代表学校和医院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签署仪式结束后,双方就就医绿色通道、现医后付、导诊陪检、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对未来合作作出进一步规划。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各科室负责人、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工会 林春)
◆学校举行“青马工程”六期培训班结业暨七期开班仪式
本报讯 11月6日,学校在凯旋校区报告厅举行青马工程六期培训班结业暨七期开班仪式。学校党委书记刘剑桥出席仪式,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宇,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武德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锐,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晓敏参加仪式。仪式由校团委书记纪晨主持。
开班仪式上,武德峰宣读了《关于准予青马工程六期培训班学员结业及表彰优秀学员的决定》,准予101名学员结业,10名学员获“优秀学员”称号。毛锐、刘晓敏为六期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刘剑桥为六期优秀学员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六期青马优秀学员代表李静雯与大家分享了参加青马工程培训班的收获与感悟。程宇向“青马工程”七期培训班授旗。七期青马学员代表新闻与出版学院王萌进行表态发言。
仪式结束后,刘剑桥为全体青马学员及学生骨干作了题为《谈谈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体会和思考》的辅导报告,报告从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方位;多维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三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深入讲解。使青马学员及学生骨干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深切感受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责任和使命。希望全体青马学员及学生骨干能够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加强对自己的培养,争做一名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迸发出属于青年的青春活力,贡献属于青年的蓬勃力量。
学校各学院团委书记、“青马工程”六期学员代表、七期全体学员及部分学生骨干参加仪式。
(团委 郑鑫)
二版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学校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培训会暨干部培训会
本报讯本报讯 11月5日,学校在报告厅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培训会暨干部培训会,邀请省政府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邵静野作题为《加快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的辅导报告。报告会由学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彦民主持,全校处科级干部参加了会议。
邵静野在报告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吉林省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加快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实现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抓手、重大举措。他强调,构建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发挥我省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等特色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培育未来产业、建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力量,扬优势、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
与会同志们认为,报告在加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促进创新驱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参考意见,大家对吉林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振兴蓝图令人振奋,为聚焦吉林高质量发展战略开阔了新视野、增添了新动能。大家表示,要将学习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吉林作出更大贡献。
(组织部 王宇)
又讯 11月21日,学校在办公楼412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会,副校长刘克平作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辅导报告。
辅导报告以"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主要特点和鲜明特色,认真学习领会党对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新部暑新要求,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第一,强化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第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挥我校职教教师教育优势特色,聚焦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智力的需求,对标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制定急需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增加与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相关专业。结合吉林省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考虑设立类似“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教育体系改革,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着力培养全校师生数字化素养,对标更名大学指标要求,强化基础办学条件保障,补齐硬件短板。
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开展有组织科研活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强化科研奖励培育,实施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制度。聚焦国家新质生产力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以及吉林省“人工智能、新型储能、新型显示、风光电氢储、低空经济、人参产业”等新领域新赛道,整合校政企各类创新资源开展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实施“任务+平台+人才”组织模式,推动科研平台建设提档升级,引导教师研发工作从产业关键技术向企业关键技术研发转变,共同承担国家,省科研任务。
第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工师学者”“学术创新团队”等计划的实施,不断完善“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用得好”的引人用人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探索推行教学科研成果代表作制,积极探索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或离岗创业政策,完善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助力更多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
分管部门科级及以上干部,联系学院科级及以上干部、系主任,交叉学科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副院长参加了会议。
(科学技术协会 邹克瑾)
又讯 11月29日,学校在凯旋校区办公楼412会议室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会,副校长张存贵作题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持续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辅导报告。
辅导报告围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方位,深入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张存贵指出,要正确认识党史上的三中全会,深刻领会三次重要全会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张存贵表示,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方位。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的普及率均达到或超越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国民教育水平大幅跃升。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
张存贵要求,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持续推进专业认证和评估整改、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进教育研究和成果奖培育、深化产教融合和国际交流、实施强师计划、健全创新创业体系、全力推进就业和校友工作、加强财务预算与管理、做强教育教学核心工作,有效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张存贵强调,教育教学各单位(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循着《决定》绘就的蓝图,积极投身于全面深化学校各项事业改革的实践中去,服从服务于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大局,各司其职、主动配合,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推进学校各项改革任务走深走实,为建设国内一流工程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教务处(教育质量评估中心)、计划财务处、高等教育研究院(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创新创业学院、招生就业处、校友工作办公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国际交流处等分管部门科级及以上干部,各教学院(部)院长(主任)、教学副院长 (副主任)、教学秘书、系主任、 专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教务处 孙艳红)
◆学校召开研究生教学期中检查工作总结会
本报讯 11月26日,研究生教学期中检查工作总结会在办公楼410召开。校长杨晓东出席会议,各培养学院院长、分管院长、研究生秘书和研究生院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刘克平主持。
会上,研究生院副院长陈春芳就各培养学院的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导师指导和教学档案建设等方面的检查情况作了汇报发言,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生院长刘福满对期中教学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教育硕士点专项核验等工作进行了布置。
杨晓东对本次研究生教学检查工作给予肯定,他强调,教学检查的目的是加强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总体水平,要求研究生院和各培养学院及时落实整改期中教学检查所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权限,实行闭环管理。最后,他指出各单位必须“共重视、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对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认识,在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强化“双导师制”,做实实践教学。
本次研究生教学期中检查以培养学院自查、研究生院抽查和现场检查的形式开展,并通过学生座谈会、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师座谈、实习基地走访等方式,对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检查和梳理。下一步,学校将把好过程关,重点监控关键环节,确保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院 陈春芳)
◆学校举行现代传播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
本报讯 11月19日,现代传播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在办公楼410会议室举行。校长杨晓东,副校长刘克平、张新华出席仪式,7名特聘研究员和外聘专家,学科办主任刘福满、人事处处长姜涛、科研处处长苑恒轶,新闻与出版学院书记林树枫、院长杨明,现代传播研究院副院长姚丽亚参加仪式。仪式由张新华主持。
杨晓东向7名特聘研究员和外聘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并详细介绍了我校历史沿革以及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解读了现代传播研究院的定位、目标和任务。刘克平宣布学校聘任决定后,杨晓东为特聘研究员颁发聘任证书。
特聘研究员代表在发言中对学校给予的信任表示感谢,并表示将不负重任,努力发挥个人优长,为学校做贡献。
聘任仪式结束后,特聘研究员和外聘专家对现代传播研究院即将申报的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情况进行了研讨。
据了解,此次聘任是学校结合目前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做出的战略性决策部署和制度设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实现高质量发展积势蓄力。
(人事处 现代传播研究院 姚丽亚)
◆学校召开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研讨会
本报讯 为促进学科发展,推动科研合作,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体水平,11月12日,学校在办公楼335会议室召开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研讨会。校长杨晓东、专家朱珠教授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副校长刘克平主持。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彭欣莉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工作业绩和未来发展规划等内容展开详细汇报,副院长李占东就学科平台申报、团队建设和科研成果产出等内容发言,副院长王晓娥从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和教材体系等内容进行汇报。专业教师针对人才培养定位、学生培养、学科交叉合作等主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刘克平就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和专业规划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强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跨学科合作研究的计划,以及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落地转化的具体举措。
朱珠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刘福满、副院长刘国成、科研处副处长邹克瑾、化学研究院院长刘刚分别围绕学科建设目标、科研项目申报策略、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等诸多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杨晓东强调,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要聚焦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平衡好基础科研与应用科研的关系,基础科研是学科理论根基,应用科研则关乎成果转化落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共同推动学科知识拓展与实际价值产出。二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优质教学能为科研培育人才,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内容更新,双向促进助力学科长远发展,为其高质量前行指明方向。
相关部门负责人、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全体领导班子、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会议。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彭欣莉)
◆学校召开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科建设暨硕士点申报工作推进会
本报讯 为促进学科发展、推动硕士点申报工作,全面提升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科建设水平,11月22日,学校在办公楼335会议室召开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科建设暨硕士点申报工作推进会。校长杨晓东、副校长刘克平出席会议,会议由刘克平主持。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李艳秋围绕应用统计硕士点的需求分析、专业概况、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基本条件对标等方面,对应用统计硕士点申报的准备工作进行了详细汇报。与会专业教师就申硕过程中的短板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并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刘克平围绕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的硕士点申报及学科发展规划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重点强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报、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落地转化的具体举措。
研究生院院长刘福满、科研处处长苑恒轶、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国成围绕学科建设目标、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产出以及硕士点申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杨晓东指出学院要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并对应用统计硕士点申报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凝练方向,突出不可替代性;二是要特色鲜明,精准定位;三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落实,推动有组织的科研工作。
会议强调,要做好整体规划,深挖专业特色,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明确时间节点,精心准备材料,使其具有规范性、专业性和可读性。
通过本次会议,学院进一步厘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简况表修改完善工作方案,对加快推进学院硕士学位点授权立项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领导班子、各系(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和申硕相关教师参加会议。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马艳英)
◆学校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暨硕士点申报工作推进会
本报讯 11月27日,学校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暨硕士点申报工作推进会,校长杨晓东、副校长刘克平出席会议。会议由刘克平主持。
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锐围绕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需求分析和特色优势、二级学科简况、师资队伍、基本条件对标四个方面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申报准备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各学科方向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对标申硕基本条件进行充分交流并提出了建议和发展设想。研究生院院长刘福满、副院长刘国成、科研处处长苑恒轶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对标基本条件存在的短板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刘克平结合学科点准备情况指出,要根据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做好顶层设计,强力推动硕士点申报工作,学习申评硕士点成功的高校建设经验积极准备,精心打磨学科特色,做到工作前探。
杨晓东强调,申硕工作是学校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要清晰学科定位,凝练学科特色,做好顶层设计。一定要增强申硕工作的危机感,保证目标落实到人,全力做好申硕准备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学科方向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参加会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春宇)
◆学校成立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
本报讯 11月21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成立大会暨签约揭牌仪式在长德校区举行。学校联合长春合心凯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讯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吉林省吉斗云科技有限公司及时空旅程(长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共同打造,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为吉林省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大会由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马艳英主持。
学校副校长张存贵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与高端人才培养。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不仅契合这一政策方向,还将为学校新工科建设提供新的平台与契机。他表示,期待各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产、学、研、用、创”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春合心凯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军,吉林省吉斗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力军,吉林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刘富分别代表企业和学会致辞,他们在讲话中一致表示,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能更好服务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并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促进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培养与技术创新。
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响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吉林省“六新产业”和“四新设施”建设重点。学校将以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高效通道。各方合作伙伴将共同围绕“产、学、研、用、创”目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平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叶天迟)
三版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我校跻身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排名区域知名大学行列
本报讯 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首发于2003年,至今已有22年历史,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公信力、参考价值和创新力的中国大学排名领先品牌。“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是国内目前评价体系最为系统全面、客观独立,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最为稳定,评价指标和参评高校数量最多,最符合国家政策和价值导向的大学排名。
学校在最新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377名,名列2024中国师范类大学排名第71名。在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星级排名中荣膺2024中国一星级大学(1★)美誉,跻身中国区域知名大学行列。
榜单显示,在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中,学校位居全国第102名,共有9个专业评级为中国六星级专业(6★),10个专业评级为中国五星级专业(5★),12个专业评级为中国四星级专业(4★),6个专业评级为中国三星级专业(3★)。在2024中国大学专业分档排名中,5个专业评为A++,7个专业评为A+,11个专业评为A,10个专业评为B++,5个专业评为B+,4个专业评为B,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教育学和编辑出版学排名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第一名,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排名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第一名,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排名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第一名。以上成绩标志着学校在职教教师教育领域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和特色。
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为引领,主动适应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需求,围绕吉林省产业发展建设要求,立足优势,强化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经费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照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标准,持续做好一流专业建设工作,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加快推进一流工程师范大学建设目标。
(教务处 孙艳红)
◆学校获批筹建2025年度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
本报讯 近日,吉林省科技厅印发《关于批准筹建2025年度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的通知》,批准我校化学与工业生物工程交叉学科研究院申报的“吉林省绿色合成与新材料研发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筹建项目。
此次获批是学校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截止目前,我校科研平台数目已突破30个,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对于推动区域科技创新、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重点支柱产业,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学校将按照《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做好筹建期建设规划,明确建设方向及重点任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与管理机制,着力提升中心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及开放服务能力,为推动吉林省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科研处)
◆我校获批44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重点项目数量创新高
本报讯 11月6日,吉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2025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我校获批项目44项,重点项目15项;一般项目20项;优秀青年项目2项;思想政治专项6项;语言文字专项1项。重点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
学校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引导教师加大重点、优秀青年等类别项目的申报力度,规避了一般项目的数量限制,有效提高了立项层次和数量。
学校将立足现有基础,培育优势特色研究方向,不断搭建平台,组建科研团队,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将科研工作水平推上新的高度,助力科研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科研处 王伟)
◆学校召开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本报讯 为切实推进学校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11月15日,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会在办公楼410召开。副校长张存贵出席会议,招生就业处、各学院党政负责人、副书记及毕业班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招生就业处处长白日东主持。
会上,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净传达了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内容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各学院副书记汇报了2025届毕业生目前就业工作开展情况;白日东结合近期到各学院调研走访,从“三包一保”就业工作制度落实、就业市场开发建设、就业招聘服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等五个方面做了工作汇报。
张存贵做总结讲话,他指出,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环,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和育人成果的重要标尺,各学院要充分做好2024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2025届毕业生就业总体设计规划工作;各学院负责人要带头“走出去”、“请进来”,对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需求,加大就业市场开发,建立稳定的、相当数量的就业基地和实践基地;各学院要摸清底数,有的放矢地做好困难学生就业的帮扶推荐工作;要切实提高我校毕业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扎扎实实做好2025届毕业生就业岗位落实工作。他要求,招生就业处、校友办、各学院一定要加强对每年毕业生《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的数据调研工作,做好近几年毕业生毕业去向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加强对建校以来毕业生数据整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友数据库,为高质量地完成下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做好准备。
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学校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进行了梳理,也为202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各相关职部门、各学院将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做实做细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开创学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招生就业处 孙煖)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在第17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华中数控杯”五轴加工及数字孪生技术创新应用专项赛全国总决赛中喜获佳绩
本报讯 11月15日,第17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华中数控杯” 五轴加工及数字孪生技术创新应用专项赛全国总决赛在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成功落下帷幕。我校学子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实践能力,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本次专项赛自启动以来便备受瞩目,来自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全国60余所高校的近100支队伍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齐聚大连理工大学的赛场,一场巅峰对决就此展开。赛事进程中,校赛、省赛层层推进,竞争激烈异常,在吉林省的48支参赛队中,我校最终有3支参赛队获得代表我校参加国赛的资格。在朱秀荣、苑恒轶、谷占斌和刘锋四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赛学生在赛场上沉着冷静,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能够迅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其出色表现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
学校一直注重学科知识交叉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新质人才。此次成绩的取得,是我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大力投入教学资源的有力见证。未来,我校将继续秉承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新”的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毛春昱)
◆工师学子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再获佳绩
本报讯 10月29日至11月2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本届竞赛共吸引来自全国2700余所高校的300多万名学生参加,累计提交39万余个创新创业项目。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共有来自412所国内高校、14所国际高校的839个项目进入全国决赛终评。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孙嘉伟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与生物质研究院王博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分别荣获主体赛国家级铜奖,由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与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共同组成的团队荣获“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国家级铜奖。学校取得了在该项国家级赛事上的获奖数量新突破
学校高度重视本届“挑战杯”赛事筹备工作,自3月校级选拔赛启动以来,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联合组织线上线下培训会、分享会等十余场,就赛事推进和项目打造等进行重点部署,为参赛团队提供一站式解答服务。在省赛、国赛备赛期间,邀请省内外专家等对参赛团队进行多次项目指导、打磨,全方位保障参赛项目质量的优化与提升,持续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科创活力、提升科研能力、增强创业动力。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做好“挑战杯”竞赛的后半篇文章,完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持续为青年人才成长赋能,持续发挥科技育人、实践育人功能,通过“以赛促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育引导建大工师学子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形成因地制宜的新质生产力,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团委 李晓程)
◆我校师范生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数字化大赛特等奖
本报讯 10月26日,第二届全国教学数字化大赛学生赛道全国总决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圆满落幕。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方标、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刘盎彤、李柯霖等的3组师范生作品荣获全国特等奖,教育科学学院的杨建、苏梦婷,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房雨欣等的9组师范生作品荣获一等奖,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朱红娜、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房雨欣、宁檬等10组师范生作品荣获二等奖。
全国教学数字化大赛是由国内最大的综合教育门户网站“中国教育在线”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旨在搭建现代教育技术交流与学习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方面的深入应用。本届大赛有来自全国358所院校的910件作品,3000余名作者参赛,通过省赛全国共有60件作品入围学生赛道国赛高教高职组。
本届参赛成绩的取得呈现了我校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试点院校的建设成果和统一开展师范生参赛培训的效果,是我校师范生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一次重要展示。未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继续加强我校师生教学数字化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训,通过组织师能训练营系列营训活动、项目驱动、同伴互助、资源支持、激励认可、反馈改进,大力提升师范生教学数字化技能,助推我校师生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李孝更 吉洋洋)
◆学校第六十二期党校培训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本报讯 11月6日,学校第六十二期党校培训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2024年下半年发展对象130余人参观学校校史馆和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
学员们首先来到学校校史馆参观。馆内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展品,承载着工师发展的点点滴滴。通过参观学习,学员们了解到学校初创的艰辛、发展的清晰脉络、独有的工师精神以及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学校取得的丰硕成果。
随后,学员们驱车前往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在参观学习中,学员们了解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体会到追求匠道、坚守匠心、苦练匠术的伟大工匠精神,感受到中华职教文化的灿烂与厚重。
通过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学员们收获颇丰,纷纷表示要传承和弘扬优秀前辈毕生奋斗、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努力学习,当好先锋,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组织部 吕云冰)
四版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长春的冬
看着地上洋洋洒洒的飘雪,冬天终于到了。
我一直认为长春的冬天有着不一样的氛围。说到冬天人们最先想起的大概就是大雪纷飞,透过朦胧的雪看天空,天空仿佛被蒙了一层纱,让人如同置身梦境中。一场大雪后,整个世界都被雪覆盖着。树枝上挂满了雪和冰柱,像是在掉了落叶后又长出了新的白色的叶子。因为天气寒冷,路上鲜有人在,这时我喜欢踩在厚厚的雪上听着嘎吱嘎吱的踩雪声,这是独属于冬天的优美的旋律。有时你会在雪地上发现些不同的脚印,可能是小猫小狗,也可能是其他的小动物,它们在雪地上创造出一幅可爱又美丽的画。
虽然外面的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内可是充满了暖意,人们常聚在一起聊聊家常,玩些游戏,在这时如果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或者是铁锅炖,更能让人们感受到冬天的温暖。寒冷的天气虽然让我们户外的活动变少了,但是这也是增进与家人与朋友感情的好机会,长春的冬天并没有因为天气的寒冷让人们感到寒冷,反而因为冬天独有的氛围,让人们更加注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长春的冬天虽然冷,但是有趣的户外活动可绝对不少。与朋友走在路上,总是不知是谁挑起的头,可能最开始只是一个小雪球,最后会变成一场巨大又有趣的雪仗大战。堆雪人也是在冬天常见又有趣的活动,每个人都想堆出独一无二的雪人,于是在操场上,在街道上你可以看见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雪人,这些雪人也成了长春独一无二的风景。滑雪和溜冰是冬天最有挑战性的户外活动。穿上滑雪装备后,在厚厚的雪和冰面上感受飞驰般的速度,享受着在漫长的冬日中享受着这些充满刺激的活动。
长春的冬天是一个浪漫又充满魅力的季节,她如诗如画,如梦似幻,也正是因为冬天,塑造了东北人豪爽而又幽默的性格。我爱长春的冬天,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也让人们在寒冷中找到了温暖和快乐,孕育出了独特又多彩的冰雪文化。
(教育学2441高艺菲)
◆斗柄指北 喜迎冬至
清晨懵醒,太阳也显得慵懒了几分,散发着微弱的光线。站在微风中,总是能感到它夹杂着寒意。这一刻,我明白“冬至”降至。
对于冬至,我想它是自然界中生物生命静伏,静待轮回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我想它也是承载欢声笑语,静待下一个新开始的重要时间点。
为什么会这样讲呢?我们从古人那里得知,它会是“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它也会是“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这时的冬至既让人感到悲催,又给人带来希望。但是我想,这里的冬至应该会是后者吧。
一谈到冬至,我就会想到团圆、祭祖。这无疑是中国人最浪漫的事情了。在中国,从南到北,家家户户都会为此准备着,一瞬间,你会被亲情所笼罩,感受到爱意的包围。
此时此刻的你,又会十分珍惜来自故乡所给予的亲近。
而当你再次远去时,你又会感到一丝失落,兴许这就是冬至想要告诉我们的的吧,“团圆,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此外,冬至也是连接春分的桥梁。我们学过哲学,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这也告示我们,冬天的尽头是春天的开始,这就更加把人的期待值拉满了。
春的万物复苏离不开冬的深沉积淀。对于这样的说法,人们可能会认为一个“冷”字就可以概括全面,但是这样是片面的,不是吗?我想是。所以,对于冬,我们还要看到它不为人知的一面。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它是阴阳交替与新生的开始,所以它也被视为“大吉之日”。可见,冬季虽冷,但也为新一年的开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这样说的话,冬至将是万物向新生过渡阶段。我为此感到震撼并被它深深吸引。
可是,一旦被吸引,就不再想出来了。冬至,一年四季都陪伴在我们身边,像是一位教会你与过去告别,与未来招手的长者,满怀慈爱。
需要强调的是,时序轮替,总有那么一段时光需要静默,需要等待,需要坚忍。而这个最好的时光就是“冬至”。对于冬至,我想,只有耐得住性子,才会磨练出自己,才会丰富自己的阅历,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大踏步地前进。
对此,冬至教会我的重要一课,我将以行动实践,以用来深刻体会“冬至”这位长者的教诲。
(编辑出版2444 唐川超)
◆“美味”之冬
岁末暮秋,初雪已至。一转眼秋天变成了回忆,冬天来临,变成了眼前的风景。
冬天带给大家的印象大多都是白雪皑皑,露寒霜重。但是在我眼中,冬天就像一颗在菜市场水果摊上贩卖的脆柿子 ,枫丹柿红,外表鲜红坚硬,内里却清脆爽口,咬下去便是满口香甜。
若再观察的仔细些,如同脆柿子皮冰冷坚硬的冬天,每天都会出现像咸蛋黄颜色般的红日,像天空突然出现的一簇火,告诉着你,新的一天开始了。
冬天之美还不止于此。
比如说初雪后被压在薄雪上的枯树枝叶,似乎冬天再用行动向你证明,秋天的象征已经被它压在身下,现在是属于雪的季节。孩子们匆匆堆起的雪人,可能没有那么完美,但是也为白色的冬天增添了一份童真。又比如说冬天路口经常出现的烤红薯摊,汪国真有句话:“在寒风凛冽的时候,就围在暖洋洋的火炉旁,烤着红薯忆往昔,人在冬天,总是没有距离。”人们拿起烤红薯的时候,除了最先感知的暖意,还有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家里的长辈怕你冻手,都会买烤红薯,用她的话就是:“小小的红薯,暖胃又暖心。”即使有些人离开家乡,吃烤红薯时,也会感觉到家人就在你身边。人在冬天,总是没有距离的。
除了热食,冬天还有限时出现的冷食——冰糖葫芦。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红彤彤圆滚滚的经典山楂糖葫芦在冬天登场了。虽然糖葫芦在一年四季都吃得到,但是只有冬天的糖葫芦才最有味道。火红的山楂裹上琥珀色的糖衣,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咬下一口,糖衣开裂的清脆声就像小石子一样,砸碎初冬脆弱的冰面,儿时的记忆汹涌而上,仿佛糖葫芦是重新做回孩子的入场券,总会带来美好的回忆。
冬是四季之末,严寒一旦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现在的风里已经有了冬天的味道,而出现在冬天的美食们,好像在告诉我们,寒风刺骨也没关系,它们就是来治愈身处寒冷之中的人们,寒冷存在的意义,也许就是让我们找到温暖的事物,然后去追随。它们就这样静静地待在冬天,不瞩目,不沸腾,不偏执。一点点的散发香气,流入寒冷的冬天里。
(编辑出版2441王熙然)
◆冬雪让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很有冬季的意境。临近冬至的时候,这首诗就会在我心里萦绕。每年的冬至都会下雪,今年的雪却是来的迟迟,闲暇之余,我总会仰着头期盼着如江南春雨缱绻的雪花落在我肩头。
北方的冬天向来来的凛冽,本是有些凄凉。但北方冬天总是带着浓浓的人情味。说起冬天,一个金黄冒着热气的烤地瓜总会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外表烤出黏稠糖浆的地瓜皮,散发着温暖的香甜。软绵绵,热腾腾,给我的童年带来有味道的记忆。路边的糖炒栗子也是冬天的“标配”,传入耳朵的是“糖炒栗子”的呼喊,溜进鼻子的是满满的栗子香气。捧着烤栗子的纸袋,满脑子都是那破壳而出的粉糯香甜,莫名的让人开心。还有还有,冬季,是吃铁锅炖的季节,没有什么是比铁锅炖更能代表冬天了,排骨肉质鲜嫩、豆角翠绿爽口、玉米饱满多汁。贴在锅边的玉米饼更是点睛之笔,一面酥脆,一面软糯,带着玉米的香气,唇齿留香。
冬至时,总生出些多愁善感,也许是岁尾,对往年的不舍,又或许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毕竟俗话说“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在寒气最胜的冬至,在一年里最漫长的夜晚,会想念家人的陪伴与牵挂。说起家来,那在冬至时也确实有故事,家里总会选择吃饺子,饺子定要是酸菜馅的,是老家缸里渍出来的;包出的饺子酸爽解腻。外公总会说:“吃了饺子才算过冬至呢,只要在今天吃的暖了那冬天就不会冷了。”吃的暖暖的饭后,一家人在某个小巷走走,说永远都说不完的话。
冬至是万事的开端,是万物的开始。有了开始,就会有无数个重新来过,无止无休,又意味着无尽的新生。冬至是一年又要接近尾声了。跨了这个临界点,春天又要到来了。世界开始蓬勃生长,白天会变得更长,幸运会步步向我们走来。冬日里,人们都在用力的生活,将冰冷冷的冬变成了热闹的,有人情味的暖冬,人们在雪中行走,肆无忌惮的大笑。
冬至充满希望,要带着希望等待除夕的夜,等待新的一年,等待下一个灿烂的春天。
(编辑出版2444 齐家漩)
◆人间忽晚 山河以秋
日暮晚醺,风中夹存着些许凉意,或许是,忽觉人间柴米油盐之淡然,才浸出丝丝对于年华亦逝的感伤与感慨。我言秋日胜春朝,残阳熄灭着走下山去,留下半刻的温存,收进眼底的是无尽的诗情画意。
一片片散落的叶,勾绘着年轮的圈圈绕绕,湿润雨后的泥土与路面,被雕琢出伤情的神色,谱出晚年日暮的尾章。我想应是人间忽晚,烟火炊炊的薄烟,将秋的内敛尽收其中。你要说秋色无情吧,他却将新生的期冀埋藏于这厚厚的泥土之下,暗自的付出着,无法言 表,不禁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谊自然真情流露。我贪恋着秋,时而的凉意,让人生出对世间世事的思考,对现实多了一份理智与清醒。叶脉间稀稀疏疏的纹络,空气中朦胧的雾气,颤动随风而起的发丝……无一不诉说着秋的降至。
窗上的霜痕,竟让人看的些许着了迷。或许天意渐冷,让人们从心底升起对于家的渴望,拄着腮,趴着窗,投向枝头的残败,它也有着无法归尽于泥土的感伤,既没有盛夏时的那份朝气,也不见新始的春意盎然。或许那些泥土夹杂着的,经过虫蚁咬食的,经过岁月一番洗礼,淡出一股强烈的归属感。栏栅旁的花儿也早早抹除自己来时的路,留下来的只有,孤零零的枯枝罢了。那也便像是我们,背井离乡的去求学,坚忍而又独立,感伤磨灭不了痕迹,但满怀期待与希望。秋,仿佛沉寂一般,或许它自身就是一位沉静的诗人,用它与众不同的方式,诉说着世界的流转与变迁。他与我们的相遇,又何尝不是一个漫长唯美、充满诗情画意的过程呢。在她不失华丽的辞藻下,也带来诸多的惊喜,金黄的麦田像梵高笔下“金色的秋天”,在阳光照耀下的熠熠生辉,闪烁丰收的喜悦目光。人们总会贪恋落日余晖,正如那句“当他熄灭着走下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散布烈烈朝晖之时。”人的热烈与朝气视浇不灭的,人们各自在秋日晚霞中许愿着美好,她们希望着,彼此承诺着,诉说着那些人间冷暖,情感上的得失,默默流露人间烟火气……譬如热恋中的情侣,趁此良辰美景,诉说着天荒地老不灭的誓言,许诺医生一生一世一双人,亦或是感慨那些求而不得,更甚者,遗憾永无法弥补、弥留的事物。譬如落日平铺于每一寸泥土,恰最落寞的时间,大雁在旷野上悲歌,便把这天地都叫的苍凉,打破死一般的寂静,却也不乏增添了些许独属秋天的味道,同样,秋的那份静谧与安详也弥足珍贵。秋的夜晚,在闪闪星辉的陪衬下,流露出独有的清冷与落寞,好似有说不完的思绪与愁苦。那些静默的山谷里的树木,散落一地的叶,仿佛都在细细呻吟,诉说着青春正好,悲叹时光已逝,年华不再。那些远方的山峦,在黑色的帷幕上,多了一份深沉,伴着洒落的月光,更显得峻峭,孤单,而又神秘。
神秘、惬意的秋啊,偷偷地藏匿浪漫、诗意与温柔。我们默默站在世界的一角,尽管没有那么耀眼,也在秋的末章里写下重重的尾音,期许着未来,埋藏着珍贵的愿景……我们站在秋的尽头,远望着前方,期待着下一个季节的到来。纵使时间已过去,我们还有珍贵的回忆,记挂着秋天的心,爱意与期待永不凋零。
伴着落叶的微微轻吟,秋缓缓落幕,过去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时光的笔触,风的味道渐渐淡去了……
(编辑出版2444 刘娜)
◆冬 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月冬将至,转眼间就到了十二月,我们仿佛已经听到巷子里穿着厚厚的冬装的孩子冻红了脸,在雪地里玩闹的嬉笑声,我们仿佛已经看到外面大雪纷飞,落到马路旁,堆成大片雪白的“地毯”,天地茫茫,将一切洗刷干净,我们仿佛已经闻到街边小店里烤地瓜的甜香弥漫,传到家家户户之中。冬至要祭祖,将祖先的牌位放在家中,供上瓜果,以示对祖宗的敬重,也求来年风调 雨顺,家人安康。
冬至要吃饺子,相传古时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百姓因天气寒冷而生冻疮,便用面皮包裹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捏成耳朵的样子,做成“驱寒矫耳汤”给百姓吃,后来也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北方地区更冬至不吃饺子来年冻掉耳朵的说法,在老一辈口中相传。
冬至过后就要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每九天为一九,一共九九八十一天,这八十一天是最寒冷的,等数完了九,春天也就要来了,这里面包含了人们对春日的美好期盼与对新生的渴望。
中华民族对团圆总有着无限的渴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古至今有太多诗词来表达人们对团圆的期盼,也有太多节日来实现人们团圆的心愿,冬至也是其中之一,每逢冬至,各地游子都要赶回家中,和父母聊聊这一年的苦与甜,再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温暖心间,更好的面对寒冷的冬天。
冬至过后,寒冷的冬天也就来了,窗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纯白的世界是那样的洁净,透过它,人们仿佛已经看到来年生机勃勃的大地,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窗内有着暖气的加持,屋子里暖洋洋的,与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期盼新年的到来,或是推开门去面对大雪,在雪地里撒个欢,打雪仗,堆雪人,享受冰雪赐予人们的欢乐。
冬至即将来临,再此预祝各位同学冬至快乐,希望大家收获一个美好的冬天。
(汉语言文学2442 方欣怡)
出品 | 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
来源 | 校报编辑部
整理 | 方欣怡
编辑 | 方欣怡
初审 | 刘宁婧
复审 | 周颖
终审 | 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