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专业住宅品质提升措施汇总
文摘
2024-09-06 22:24
陕西
写公众号主要为了更广泛的和同行交流,克服自身认知局限,欢迎大家留言批评指正。因为最近要为开发商写一份关于提高住宅品质的结构专业方面的措施,比较词穷,从开发商角度考虑,既不增加成本又能有“面子”的品质提升措施想到的有限,想到的几点措施也多是“突破”一般做法而已;想借鉴一下别人的观点,网上一搜搜到了不少近几年各地主管部门颁布的住宅品质提升的规定、指引,其中结构专业品质提升措施确实不少,看了这些措施后感觉其中绝大多数开发商都不会主动采纳,主管部门角度提出的品质提升措施主要是为了做好结构的“里子”,是从各种质量事故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是增加成本;个人感觉现在住宅设计这一块总的来说是自发的“反提升品质”发展,各种优化措施也多是反向而行,下面是搜到的各地主管部门颁布的住宅品质提升指引、规定,按颁布时间进行排序:2021.3发布的《无锡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试行)》2021.3发布的《无锡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试行)》2022.3发布的《湖州市提升住宅建筑品质设计规定》2023.8发布的《深圳市住宅设计品质提升指引(第1版)》2023.9发布的《嘉兴市提升住宅建筑品质设计规定(试行)》2023.9发布的《金华市新建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第一版)》2023.12发布的《山东省高品质住宅设计指引(试行)》2024.1发布的《六安市住宅设计品质提升指引(2024版)》2024.2发布的《合肥市住宅建筑设计品质提升指引(2.0版)》2024.3发布的《南通市区住宅品质改善提升指导意见》2024.4发布的《南京市关于优化规划管控要求促进住宅品质提升的若干措施》2024.5发布的《湖州市提升住宅建筑品质设计规定2024版(征求意见稿)》2024.5《江西省商品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试行)》2024.5发布的《温州市住宅建筑品质提升设计导则(试行)》 2024.5发布的《淄博市关于促进新建住宅品质提升的规划管理措施》2024.6发布的《天津市滨海新区住宅项目品质提升规划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24.7发布的《苏州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2.0(征求意见稿)》2024.8发布的《淮北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2024版)》--------------------------------2021.3发布的《无锡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试行)》3.1.1住宅结构设计除满足国家、地方规范和省、市相关规定外,为进一步提升住宅品质对相关问题进行补充完善,尚应执行本细则。3.1.2住宅结构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少于50年,其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3.1.3住宅结构应能承受在正常建造和正常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作用和环境影响。在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内,住宅结构和结构构件必须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要求。3.1.4 主体结构耐久性设计使用年限宜按70年。3.1.5设计应提出结构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与修复要求,包括检测与维护必须的构造与设施。3.1.6住宅结构设计应取得合格的岩土工程勘察文件。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或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在抗震危险地段建造住宅建筑。3.1.8 填充墙墙体除应满足稳定要求外,应考虑风荷载及地震作用影响。 3.1.9 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布置实际情况,对薄弱部位采取可靠的加强措施,必要时进行性能化设计,对关键部位和薄弱部位提高性能目标。3.1.10 结构设计应采用成熟和可靠的材料、技术、工艺;当采用本地未采用过的材料、技术、工艺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时,应专门研究,并确保安全、可靠、适用的情况下方可采用。3.1.11 十层及十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地下室。3.1.12 地下室底板采用平板式筏基的板厚不应小于400mm;地下室底板采用防水板基础时配筋率应满足GB50010中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要求,并应有与计算模型相符的相关措施。3.1.13 有覆土的地下室框架柱较小边长尺寸不得小于450mm。3.1.14 地下室顶板不应采用无梁楼盖,地下室中间楼板不宜采用无梁楼盖。3.1.15 设计用的工程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工程桩设计应按试桩成果进行。3.1.17 结构高宽比不宜超JGJ3中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当结构高宽比超过适用高宽比的1.2倍时应专门研究。3.1.18 连廊宽度不应小于2.0米,且不小于连廊总长度的四分之一;连廊梁、连廊柱和直接支承连廊的剪力墙边缘构件,抗震构造措施应提高一级,剪力墙边缘构件应全高设置约束边缘构件;连廊梁、连廊柱应按照中震抗剪弹性、抗弯不屈服设计;连廊板及周边板厚度不应小于150mm,配双层双向拉通钢筋,其配筋率不应小于0.25%。 3.1.19 住宅平面南侧应沿纵向布置翼墙至门窗洞边,并应在主体平面的南侧或中部沿纵向布置一般剪力墙,两个方向的刚度不宜相差过大,不应采用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单向少墙时尚应复核剪力墙面外刚度影响并按框剪要求采取加强措施。3.1.20 当剪力墙连梁跨高比不大于2.5、两侧墙肢长度不小于1000mm且不小于连梁高度时,可按开洞剪力墙模型计算。3.1.21 剪力墙平面外单侧搁置的梁,当梁宽大于墙厚时或梁跨度不小于5.0米且梁高大于墙厚2倍时,应设翼墙或端柱,翼墙配筋还应满足框架柱的构造要求。3.1.22 当住宅结构高度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线时,底部加强部位应按提高一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1.23 住宅楼板按弹性板设计,异形板采用有限元补充分析,楼板采用双层双向配筋,跨中板面钢筋应与支座钢筋贯通布置。3.1.24 结构构件上的设备孔洞应根据相关专业要求预留,设计文件中应有加强措施。3.1.25 高层住宅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不应采用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外围剪力墙、剪力墙两侧楼板跨度差异较大时不应采用一字形剪力墙,一字剪力墙平面外不应布置单侧楼面梁。突出主体结构的电梯井应围合成筒体。3.1.26 建筑外围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分布筋的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3.1.27 剪力墙的边缘构件,其外圈应设置封闭箍筋,不应以剪力墙水平筋代替箍筋。3.1.28 混凝土结构住宅不宜设置转角窗;需设置转角窗时,应采取加强措施,转角窗外墙在端部无翼墙和端柱时墙厚不小于250mm。3.1.29 地下室顶板覆土容重应按实际情况确定,且地下室结构和基础的承载力计算时不应小于18kN/m3,地下室抗浮计算时不应大于16kN/m3。 3.1.30 地下室抗浮计算时,抗浮水位取室外地坪下0.5m、历史最高水位和地下室设计实际可能产生最不利水位的高值。3.1.31 高层结构的第一、第二周期应为平动周期,第二平动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的比值,不应小于0.8。3.1.32 依附于住宅结构的围护结构和非结构构件,应采取与主体结构可靠的连接或锚固措施,连接处应预留埋件,并应满足安全性和适用性要求。3.1.33 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电热水器、空调室外机、锅炉、热泵等设备的楼板、墙体,连接处应预留埋件,并采取可靠的防震、防风、防坠落等措施。3.1.34 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住宅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不得拆改结构构件和进行加层改造。2021.3发布的《无锡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试行)》3.0.2 除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墙肢外,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竖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3.0.3 高层住宅外围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剪力墙边缘构件外圈应设置封闭箍筋。3.0.4 飘窗窗台板、窗顶板的板厚均不应小于120mm;设备平台板厚不应小于120mm。3.0.5 土层为软弱土或新近填土时,对无地下室住宅工程,底层住宅室内地坪应采用结构梁板架空。3.0.6 水压力大于35kPa时,抗浮板厚度不应小于400mm。地下室抗浮板每层每方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3.0.7 地下室外墙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水平向单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0%。3.0.8 高层住宅筏板基础厚度不应小于600mm,且不小于45Nmm(N 为结构层数)。3.0.9 地下室顶板不应采用无梁楼盖,并应双层双向通长配筋,且通长配筋不小于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地下室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应小于P8。3.0.10 装配式外墙板之间以及装配式外墙板与主体结构之间连接部位不得采用直缝连接。3.0.11 台州市各街道乡镇风压取值应不低于附表1。2022.3发布的《湖州市提升住宅建筑品质设计规定》第十九条 地下室底板的板厚不应小于400mm,每层每方向通长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柱墩、承台及厚度超过800mm的筏板配筋率不应小于0.15%。第二十条 地下室外墙厚度不应小于300mm,外墙每侧每方向通长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外墙与内墙交接处、外墙与扶壁柱交接处,应增设加强钢筋。第二十一条 地下室顶板不应采用无梁楼盖及空心楼盖结构体系。地下室有覆土的顶板,板厚不应小于250mm,并应双层双向通长配筋,每层每方向的通长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5%。第二十二条 单层地下室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小于P8,两层及两层以上地下室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小于P10。第二十三条 厨房、卫生间、阳台板厚不应小于100mm。飘窗窗台板厚不应小于120mm,飘窗顶板厚不应小于100mm。外挑设备平台板厚不应小于120mm。屋面板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6,板厚不应小于120mm。2023.8发布的《深圳市住宅设计品质提升指引(第1版)》 2023.9发布的《嘉兴市提升住宅建筑品质设计规定(试行)》(一)地下室有覆土的顶板应双层双向通长配筋,每层每方向的通长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5%。地下室外墙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各向不小于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高层住宅外围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剪力墙边缘构件外圈应设置封闭箍筋。(二)厨房、卫生间板厚不应小于120mm,配筋不小于8@150。飘窗窗台板厚不应小于120mm,飘窗顶板厚不应小于100mm(顶层顶板不应小于120mm)。外挑设备平台板厚不应小于120mm。2023.9发布的《金华市新建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第一版)》3.1 住宅的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或减少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较大的凹口、洞口或刚度变化较大时,对薄弱部位应采取可靠的加强措施。3.2 住宅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竖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高层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分布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0.30%,其他部位不应小于0.25%,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构造边缘构件应设置封闭箍筋。3.3 住宅楼板应按弹性设计;电梯厅、异形板、卫生间及薄弱连接处等部位的板厚不应小于120mm;楼屋面现浇板短边跨度大于3900mm 时,板厚不应小于短边跨度的1/30。3.4 地下室顶板应采用梁板结构体系,不应采用无梁楼盖和空心楼盖。室内顶板板厚不应小于180mm,室外顶板板厚不应小于250 mm,并应双层双向通长配筋,每层每方向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25%。 3.5 顶板覆土的地下室框架柱截面短边不应小于400mm,柱轴压比不应大于0.75;室外顶板的施工荷载不应小于8kN/m2。3.6 地下室底板板厚不应小于450mm,塔楼范围外底板每层每方向通长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和45ft/fy 中的较大值;底板按无梁板设计时应至少隔一跨设柱间暗梁,暗梁宽不应小于柱宽。3.8 地下室顶板室内外高差大于750mm 时,地下室室外顶板应加腋,腋高不应小于300mm且不应小于地下室顶板板厚,腋宽不小于1.5 倍腋高;高差处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250mm,水平及竖向分布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5%;高差处框架柱从地下室室外梁底至室内梁顶高度范围应加腋,加腋宽度同柱宽,室内梁顶处腋高不应小于300mm 且不应小于柱高的1/2,柱箍筋应全高加密配置。3.9 除主楼区域外地下室后浇带间距不应大于40.0m,后浇带应采用普通后浇带与超前止水后浇带交替设置,超前止水后浇带浇筑时间不应早于主楼结顶后30 天。2023.12发布的《山东省高品质住宅设计指引(试行)》9.1 为全面提高高品质住宅的使用寿命、质量品质和长期价值,住宅设计应提高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低于70年,鼓励提升至100年,并按《百年住宅建筑设计规程》DB37/T 5213 的标准要求执行。9.2 住宅结构设计应采用成熟和可靠的技术、工艺、材料,满足绿色发展及可持续性需要。结构设计应采用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形式,其适用性、耐久性及抗震性能应满足国家标准、规范的相关要求,鼓励适当高于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 9.3 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户型空间的可变性。住宅设计应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考虑,提倡采用有利于空间灵活分隔的结构体系和墙体。住宅套内给水、供暖、电气管线宜采用管线与主体结构分离技术,管线分离应用比例不宜小于50%,便于在不损伤住宅主体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线路改造或维修更换。9.5 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采用装配式时不应小于130mm。9.6 在吊柜、热水器、太阳能水箱、燃气锅炉等悬挂重物处部位应采用结构加强措施。9.7 外墙保温材料、室外设备、管线等应采用安全可靠的防坠落措施。9.8 地下室、卫生间、屋顶等重点部位应采取措施防止开裂及渗漏。2024.1发布的《六安市住宅设计品质提升指引(2024版)》二、结构部分
【问题1】
【问题描述】
地下室车库底板渗水,影响使用功能。
【原因分析】
1.建设单位原因致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地下岩土、水文情况,对渗水关键位置要求不够具体。【提升建议】
1.地下室底板采用平板式筏基及抗浮板的板厚设计均不小于400mm,塔楼范围外底板每层每方向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且双层双向配筋,钢筋间距不大于15cm。2.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小于P8,防水材料等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3.施工工序质量严格按照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1659-2022《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技术规程》进行控制。【问题2】
【问题描述】
【原因分析】
1.设计阶段立面整体效果中屋面斜板角度小,未充分考虑施工难度,卷材收口无法保证密实,排水不畅致雨水进入防水层、保温层。【提升建议】
1.设计阶段不宜设计角度过小,不便于施工的屋面斜板。 2.现浇屋面梁板设计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6。3.屋面结构层做法设计图纸宜采用倒置式屋面,便于使用周期的维护。4.施工工序质量严格按照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1659-2022《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技术规程》进行控制。【问题3】
【问题描述】
防护栏杆虽满足规范高度,但横向支撑易攀爬,高层建筑中不利于安全防护。 【原因分析】
【提升建议】
防护栏杆采用防攀爬的构造,不宜做横向构件;如果设置,则横向构件顶面到可踏部位顶面(地面、混凝土基座、金属栏杆底部横杆取三者高值)的水平距离必须大于 700mm 且垂直距离必须大于 800mm。如距离楼地面有0.80m 以下的台面或横栏杆时,栏杆高度从可攀爬部位起计算栏杆高度。 【问题4】
【问题描述】
首层大堂至电梯厅的走道、通廊式平面布置的走廊宽度较窄,使用不便。(如图 9-1、图 9-2 所示)图 9-1
【原因分析】
1.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装饰装修的工艺做法和材料厚度,导致住宅大堂至电梯厅的走道、标准层走道最终净宽小于规范要求。2.住宅首层大堂门至电梯厅的走廊通道设计转折较多,流线复杂。当在走道侧墙上设备门开启时,影响居民通行体验感。3.高层住宅首层大堂以及通廊式平面布置的公共走廊,因人流较大,走道宽度较窄,居民体验感较差。【提升建议】
1.在设计住宅走廊通道时,需同步考虑装饰装修的工艺做法和材料厚度,当内走廊长度≥3米时,需确保走廊通道净宽尺寸不小于 1.4m,以满足无障碍通行和日常生活需要。 2.住宅首层大堂门至电梯厅的走廊通道流线设计简捷,方便居民通行;当大堂走道侧墙上设有设备管井时,确保管井门开启后不影响走廊正常通行。3.高层住宅主入口大堂走廊通道净宽尺寸充分考虑高峰期人流集中通行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宽走道宽度。4.采用通廊式平面布置的住宅,考虑使用舒适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宽走道宽度。【问题5】
【问题描述】
尽端式走廊户型净宽虽满足1.2m,但观感及体验感差。【原因分析】
【提升建议】
建议施工图设计考虑公区贴砖等装修材料是否影响净宽,净宽大于1.4m。【问题6】
【问题描述】
大跨度客厅楼板易产生裂缝,影响观感和使用过程住户投诉。【原因分析】
施工图设计未考虑余量,未充分考虑施工环境的多重因素;原材料质量、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模板支撑体系设置不合理, 支撑刚度不足,模板支撑变形引起裂缝;钢筋被施工人员踩踏下沉,造成钢筋位置偏差较大。【提升建议】
大跨客厅楼板(板跨度大于5m)计算分析时考虑周边支座条件对计算的影响,现浇板设置双层双向配筋,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直径不宜小于8mm。楼板配筋宜适当加强,宜考虑增设暗梁加强,同时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理。适当提高大跨客厅楼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2024.2发布的《合肥市住宅建筑设计品质提升指引(2.0版)》3.1 地下室底板采用平板式筏基的板厚不应小于0.40m;地下室底板作为防水板时,板厚不应小于0.35m;应双层双向配筋,钢筋间距不宜大于0.15m。地下室外墙钢筋间距不应大于0.15m。地下室顶板不应采用无梁楼盖。3.2 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长度大于40m 时,宜在房屋长度中部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板跨应双层双向配筋。剪力墙应沿两个主轴方向双向布置,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0.20m。3.3 连接两交通体的连廊结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2.00 m,连廊梁、连廊柱和直接支承连廊的剪力墙边缘构件,抗震构造措施宜提高一级;连廊板及洞口周边楼板厚度不应小于0.13m,且应双层双向配筋,其配筋率不应小于0.25%。3.4 楼板宜按弹性板设计。现浇楼板的厚度不应小于0.12m,户内走道、餐厅、厨房、浴厕当跨度较小且板内无预埋管线时板厚度不应小于0.10m,梁式阳台板厚度不应小于0.10m,且单向板厚度不应小于跨度的1/30,双向板厚度不应小于短跨的1/35。跨度较大的单向或双向异形板厚度应适当加厚,异形板应采用有限元进行补充分析,并采用双层双向配筋。3.5 现浇板内预埋线管应分散布置在上下钢筋网片之间,线管交叉不得超过两层,线管最大外径不应超过50mm,且不应超过楼板厚度的1/3,线管外皮至楼板上下外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35mm;线管并排水平埋设在现浇板中,线管间的最小净距不宜小于50mm。3.6 现浇屋面板厚度不应小于0.12m,应布置双层双向通长钢筋,配筋间距不应大于0.15m。现浇屋面板应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宜低于P6。3.7 大跨度板(板跨≥5m)、相邻板跨度差异较大时,应考虑支座变形对板弯矩大小和分布的影响,采用弹性板有限元补充计算分析;大跨度板(板跨≥5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板面贯通钢筋不小于Φ8@200。3.8 当阳台悬挑长度不小于1.50m 时,阳台应采用梁板式结构;当阳台悬挑长度小于1.50m 时,阳台宜采用梁板式结构,采用悬挑板式结构时,悬挑板根部厚度不应小于悬挑长度的1/10,且不应小于0.12m,悬挑板顶的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且应在悬挑板底配置不小于Φ8@200 抗裂分布钢筋。 3.9 预制叠合楼板总厚度不宜小于0.13m,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0.07m。3.10 装配式建筑预制外墙对拉螺栓孔、外挂架固定孔应设置为外大内小、外低内高的喇叭孔型。预制竖向构件预留的水平套管应外低内高,坡度不应小于5%,且高差不宜小于15mm。3.11 非结构构件、装饰构件、附属设备,应采取与主体结构可靠的连接或锚固措施。连接处应预留埋件或采用化学锚栓,并采取可靠的抗震、防振动、防风、防坠落、耐久性等措施。2024.3发布的《南通市区住宅品质改善提升指导意见》2024.4发布的《南京市关于优化规划管控要求促进住宅品质提升的若干措施》4.0.1 阳台、露台等区域构件设计时,活荷载标准值宜取3.5kN/m2。【条文说明】根据《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1-2021 第4.2.2 条的规定,住宅阳台的活荷载标准值为2.5kN/m2。考虑到现代家庭可能会在阳台或露台位置设置绿化,通常绿化活荷载要高于一般使用活荷载。因此,设计这些区域的构件时,活荷载标准值比规范提高1kN/m2。4.0.2 住宅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条文说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 年版)》GB 50011-2010 第6.4.1条规定了不同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厚度。近年来,考虑到墙体稳定性和施工便利性的因素,实际住宅建筑中大多数剪力墙的最小厚度均为200mm。因此,本指引明确规定了住宅剪力墙最小厚度的限值。 4.0.3 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采用集中约束搭接连接时,不应考虑剪力墙面外刚度的有利贡献;对于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的楼面梁边支座应采取可靠措施,降低梁端弯矩对剪力墙的不利影响。【条文说明】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采用集中约束搭接连接时,连接部位的面外刚度会受到较大削弱,因此不应考虑剪力墙面外刚度的有利贡献。当梁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时,梁端支座会对剪力墙面外产生弯矩作用,因此应采取措施降低梁端弯矩的不利影响。4.0.4 住宅角部设置转角窗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转角窗两侧剪力墙应现浇,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并沿全高设置约束边缘构件。2 高层建筑转角窗两侧墙肢厚度不应小于250mm。3 转角窗房间的楼板应现浇,其厚度不应小于1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35%;转角窗两侧墙肢间的楼板应设置暗梁,暗梁宽度不应小于500mm。4 转角窗水平折梁应加强,箍筋及腰筋应满足抗扭构造要求。【条文说明】转角窗对结构抗震较为不利,《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五版)》以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 年版)》均对转角窗提出了类似的加强措施。原文部分条款为“宜”,本指引修改为“应”。4.0.5 楼、屋面板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其中屋面板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平面连接薄弱部位以及受力复杂的楼板应采用现浇板,并适当增加板厚,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5%。客、餐厅等大开间双向板的跨厚比不应大于35。 【条文说明】住宅建筑楼板中通常布置有大量管线,综合考虑施工的便利性和建造成本,建议楼板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屋面板在温度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缝,影响其防水性能。屋面防水质量不仅与施工质量和施工工人素质密切相关,而且防水材料的耐久性通常难以与主体结构的工作年限相匹配,由此引发的渗漏问题给顶层业主造成极大的困扰。因此,提高屋面板自身的防水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条明确规定了屋面板钢筋的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随着客厅和餐厅楼板跨度的不断增大,考虑到结构安全和舒适度(刚度)的要求,根据工程经验提出其混凝土楼板跨厚比的要求。4.0.6 地下室顶板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顶板在覆土区域范围内不应采用空心楼盖。【条文说明】考虑到地下室顶板裂缝和渗漏问题普遍存在,容易引起业主投诉,为了有效提升住宅品质,为客户提供更宜居的环境,本指引将地下室顶板的配筋率由0.20%提高至0.25%。4.0.7 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顶板不宜采用无梁楼盖。若确需采用,设计和施工环节应采取以下加强措施:3 当计算需采取抗冲切措施且板厚受到限制时,优先采取配置抗剪栓钉、型钢剪力架等形式。4 楼板应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30%,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应小于12mm。 5 设计单位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及交底文件中明确无梁楼盖施工要求。【条文说明】鉴于近期地下室顶板采用无梁楼盖的项目中事故频发,因此不建议在地下室顶板中采用无梁楼盖。若确需采用时,为加强地下室无梁楼盖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有效预防质量安全事故。施工单位应在地下室顶板土方回填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明确施工荷载和行车路线等要求,重点考虑施工堆载、施工机械及车辆对无梁楼盖的安全影响,经设计单位进行荷载确认、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签字后实施。本条第3 款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地下室无梁楼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建办质〔2018〕10 号)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规定。4.0.8 地下室外墙厚度不宜小于300mm,其竖向和水平向分布钢筋应双层双向布置,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单侧水平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5%。【条文说明】地下室外墙因其长度较长,验收时常出现竖向裂缝和一定程度的渗漏现象。近年来的项目经验表明,提高墙体水平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被认为是最有效且易于实现的方法之一。尽管过去设计中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第12.2.5 条要求的单侧水平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从0.15%提高至0.20%,但仍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因此,本条建议将单侧水平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进一步提升至0.25%。4.0.9 基础底板厚度不应小于40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0%。【条文说明】基础底板常出现渗漏问题,给业主使用带来不便,也是投诉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提升住宅品质,创造宜居环境,结合本地区经验,本条明确了基础底板的最小厚度和配筋率。4.0.10 地面首层阳台、出入口平台及踏步等构件应支承于主体结构上,不应利用软土或压实填土作为持力层。 【条文说明】该规定旨在防止首层阳台、出入口平台及踏步等构件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裂缝。4.0.11 工程桩承载力检验时,竖向抗拔承载力静载试验应在坑底随机抽查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宜在坑底随机抽查检测,受条件限制不能进行坑底静载试验时,应对检测桩补充进行高应变法检测,并与静载试验结果比对后,在坑底采用高应变法随机抽查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5 根。【条文说明】近年来,桩基工程中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工程桩承载力检验时,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试验难以实现真正的随机抽查检测,导致检测桩与非检测桩的施工质量存在差异。为有效解决此问题,本条提出验收时坑底随机抽查检测的要求。此外,考虑到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对堆载和场地条件有较高要求,当条件受限时,可采用在坑底补充高应变法检测替代坑底静载试验,但需在施工前提前与静载试验结果比对。2024.5发布的《湖州市提升住宅建筑品质设计规定2024版(征求意见稿)》四、 结构专业
第十七条 当地下室结构底板采用梁板结构时,地下室结构底板厚度不应小于350mm;当采用无梁筏板基础时,地下室结构底板厚度不应小于450mm;当地下室结构底板厚度不大于800mm时,每层每方向通长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柱墩、承台及厚度超过800mm的筏板配筋率不应小于0.15%。第十八条 地下室外墙厚度不应小于300mm,外墙每侧每方向通长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外墙与内墙交接处、外墙与扶壁柱交接处,应增设加强钢筋。第十九条 地下室顶板不应采用无梁楼盖及空心楼盖结构体系。地下室有覆土的顶板,板厚不应小于250mm,并应双层双向通长配筋,每层每方向的通长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5%。 第二十条 单层地下室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小于P8,两层及两层以上地下室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小于P10。第二十一条 厨房、卫生间、阳台板厚不应小于100mm。飘窗窗台板厚不应小于120mm,飘窗顶板厚不应小于100mm。外挑设备平台板厚不应小于120mm。屋面板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6,板厚不应小于120mm。2024.5发布的《江西省商品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试行)》3.2.25 地下室、屋面、外墙、卫生间等重点部位防水应满足《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中规定的一级防水要求,采取措施防止开裂及渗漏。3.2.26 钢筋混凝土平屋面应采用抗渗混凝土,等级不低于p6C30,屋面板厚度不小于120mm。3.2.27 用水房间与非用水房间楼地面交接处应有防止水流入非用水房间的措施。3.3.1 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可变性户型需求,提倡采用开放、灵活、可变的大空间结构设计方案。非承重隔墙宜采用便于二次改造的隔声效果好的轻质内墙隔板。3.3.2 客厅、卧室、书房等居住空间的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30mm,卫生间、厨房、阳台等其他功能房间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00mm。3.3.4 建筑应优先采用装配式楼盖。装配式楼盖可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带肋混凝土叠合板等。3.3.5 建筑结构应与建筑设备管线分离,采用适应建筑功能和空间变化的设备设施布置方式或控制方式。3.3.6 外立面、外窗、室外设备、管线等应采取安全可靠的防脱落、坠落等措施。2024.5发布的《温州市住宅建筑品质提升设计导则(试行)》3.0.1 住宅结构设计应符合《温州地区高层居住建筑结构设计实施细则》第2 章(荷载和地震作用)、第3 章第1 节(板设计)的规定,其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厚度应不小于120mm。条文说明:《温州地区高层居住建筑结构设计实施细则》仅针对高层居住建筑,根据实施以来各方的意见反馈,扩大其部分条款的适用范围至全部新建住宅类建筑。3.0.2 住宅项目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布置实际情况,对关键部位和薄弱部位采取可靠的加强措施,必要时进行性能化设计,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合适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条文说明:依据《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T/CECA20024-2022)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年版)第3.10.2 条编制,对关键部位和薄弱部位可采取性能化设计以保证抗震安全。性能化设计并非是简单地对现有设计的优化和节约材料,而是通过对结构的主要性能目标的设计,通过优化材料分布,达到整体结构性能同等或提高的目的,即“好钢用在刀刃上”。性能化设计在某些情况下,仅增加很少的材料,就能达到大幅提高结构大震或极大震性能的目的,符合《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38591-2020)的要求,也即“好房子”的要求之一。 3.0.3 当结构平面尺寸超过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构应力分析应考虑施工与使用两个阶段。条文说明:依据《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第4.1.1 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 年版)第8.1.1 条及《超长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标准》(JGJ/T492-2023)第5.2.1 条编制,以减少结构构件裂缝的发生,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当超长混凝土结构采用无缝施工方法时,施工单位应与设计单位协商确定施工方案。3.0.4 住宅项目的楼盖应满足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要求,高层住宅项目应满足10年重现期水平风荷载作用的振动舒适度要求。条文说明:依据《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第3.1.2~3.1.5 条、《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第4.2.3 条编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舒适性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在工程竣工后才发现舒适度问题,解决的难度和代价往往很大。对于新建建筑,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就应进行舒适度控制。3.0.5 混凝土梁板结构的梁不应采用弹性6 算法计算的结果配筋。混凝土楼板除人防工程外,不应采用塑性极限分析法计算的结果配筋。大跨板边缘支座应按铰接复核跨中板底钢筋。条文说明: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 年版)第5.1.5 条、《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第4.3 节及参照《实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傅学怡》编制。采用纯弹性理论方法分析与实际钢筋混凝土材料弹塑性性能尚有一定出入,如需采用,应进一步采用弹塑性理论分析结构破坏全过程并辅以试验验证,以保证结构安全。大跨板一般指短跨3.9m 及以上。3.0.6 高层住宅的房屋高度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线且场地类别为IV 类,存在一项及以上的平面或者竖向不规则时,底部加强区的抗震等级应按高度提高一档确定抗震等级。条文说明:依据《建筑与市政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第5.2.1.3 条编制,明确房屋高度在高度分界线附近时的底部加强区抗震等级,对于不规则且场地地基条件较差的房屋适当提高关键部位抗震性能,提升住宅的抗震安全和韧性。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线的定义详见《建筑与市政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第5.2.1 条文解释。 3.0.7 突出主屋面的机房、水箱间、楼梯间等塔楼,当竖向构件围合面积不小于主屋面建筑面积30%时,其高度应计入房屋高度。条文说明:参照《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G/TJ08-9-2023)第6.1.2 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年版)第5.2.4 条文解释及《四川省超限高层民用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导则》第2.1.3 条编制,明确房屋高度含义,便于确定抗震等级,提升住宅的抗震安全和韧性。3.0.8 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分布筋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条文说明:参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19 条编制,为减少剪力墙裂缝,提高结构的耐久性,规定剪力墙分布钢筋最大间距与最小直径。3.0.9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叠合板在同一板跨内不应双向拆分。条文说明:依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第6.6.6 条编制,明确双向板具体拆分要求,避免接缝同时出现在双向板两个方向较大弯矩截面位置,减少使用阶段的裂缝发生。3.0.10 基础埋置深度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或高宽比大于4 且无地下室的高层住宅,应进行罕遇地震下结构的整体抗倾覆稳定性及地基抗滑移稳定性验算,基础应按不低于罕遇地震下满足极限承载力的性能目标进行复核。条文说明:依据《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JGJ/T472-2020)第5.1.7 条、第6.1.5条及参照《中建西南院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第5.1.28 条及《四川省超限高层民用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导则》第6.12.3 条编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应通过相应验算和性能化设计,保证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与韧性。 3.0.11 预应力管桩焊缝需满足《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20)表5.2.7-1 中钢结构焊缝质量等级为二级的外观质量要求。条文说明:依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标准》(JGJ/T406-2017)第8.3.2 条及《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2020)第5.2.7 编制,有利于管桩焊接质量的控制,提高接桩处的连接强度与耐久性。3.0.12 用于地基处理(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水泥土复合管桩、静钻根植桩、桩底注浆及抗浮锚杆等部位的水泥浆除注明水灰比外,还需注明水泥浆强度等级要求。水泥浆试件抗压强度检验方法可参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第6.5.3 条检验要求。条文说明:参照《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第4.6.17 条、《笼芯囊锚杆技术规程》(T/CECS889-2021)第5.1.12 条及《静钻根植桩技术规程》(T/CECS738-2020)第7.1.5 条编制,设计文件应同时强调水灰比要求与水泥浆强度等级要求,有利于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提升房屋基础的安全性。2024.5发布的《淄博市关于促进新建住宅品质提升的规划管理措施》2024.6发布的《天津市滨海新区住宅项目品质提升规划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24.7发布的《苏州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2.0(征求意见稿)》4.1住宅结构设计应根据结构布置实际情况,对薄弱部位采取可靠的加强措施,必要时进行性能化设计,对关键部位提高抗震性能目标。4.2住宅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竖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高层外围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分布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构造边缘构件外圈应设置封闭箍筋。4.3住宅楼板按弹性板设计,异形板应采用有限元分析;楼屋面板应双层双向通长配筋,配筋率不小于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通长负筋直径不小于8mm。屋面板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6,屋面板钢筋间距不大于150mm。单向板跨厚比不应大于 30,双向板不应大于 35。楼板跨度大于 6m 时应补充进行舒适度验算。4.4厨房、浴厕、阳台板厚不应小于100mm。飘窗窗台板板厚不应小于120mm,飘窗窗顶板板厚不应小于100mm。设备平台板厚不应小于120mm。4.5浅层土为软弱土层或新近填土时,对无地下室住宅工程,室内地坪应优先采用地面设置结构梁板的措施。除延伸较长的坡道等构件外,地面首层阳台、出入口平台及踏步等构件应支承于主体结构上,不应利用软土或压实填土作为持力层。4.6地下室顶板不应采用无梁楼盖,并应双层双向通长配筋,不小于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有覆土的地下室框架柱较小边长尺寸不应小于450mm。单层地下室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小于P8,两层及两层以上地下室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小于P10。4.7地下室底板采用平板式筏基及抗浮板的板厚均不应小于400mm,底板每层每方向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仅当厚度超过1000mm时,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4.8地下室外墙及顶板裂缝宽度限值,迎水面为0.2mm,非迎水面为0.3mm。 地下室外墙厚度不宜小于 300mm,其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应双层双向布置,间距不应大于150mmm,单侧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 0.25%。4.9结构布置鼓励选择有利于空间灵活分隔和可持续改造的结构形式,非承重隔墙宜采用便于二次改造的轻质内墙隔板。4.10客厅活荷载取值不应小于 3.0kN/m2,阳台、露台的活荷载取值不应小于3.5kN/m2,设备平台等部位的活荷载取值不应小于4. 0kN/m2。2024.8发布的《淮北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2024版)》 写公众号主要为了更广泛的和同行交流,克服自身认知局限,欢迎大家留言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