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实/录
采访者:何华教授
首先,感谢虞教授的支持,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您来参加第四届ISMRP暨上海肿瘤会议!您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得者,在这次会议上演讲的主题是“胰腺癌的精准治疗临床研究”。胰腺癌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恶性肿瘤之一,您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前的临床实践和研究环境下,您希望通过这个演讲向与会者们传达哪些关键信息?
受访者:虞先濬教授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尤其是继肝癌之后,这一个新任的癌中之王从目前来看发病率是越来越高,这和很多因素有关系,如环境变化、快节奏的工作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等。然而,尽管胰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治疗效果并未实现同步显著改善。这就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所以才被称作“癌中之王”,来势汹汹。胰腺癌整个治疗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一直称为“外科化”阶段,因为以前缺乏有效药物,治疗主要依赖手术切除。胰腺癌手术被誉为“腹部外科手术的皇冠上的明珠”,因其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范围广。外科医生能够将手术做到尽善尽美已是极大的成就。
2000年以后,胰腺癌的治疗逐渐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专科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一些化疗药物的引入,虽然这些药物并不一定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它们的使用标志着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此时,治疗不仅限于外科手术,还需结合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如化疗和放疗。与此同时,外科技术仍在不断改进,手术的复杂性要求医生在这方面精益求精。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是外科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速度和安全性都有显著提高,甚至迈入了微创手术的时代。然而,尽管在治疗方法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较于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胰腺癌的治疗进步得非常缓慢。所以我觉得精准医学这一个浪潮涌来的时候,起码到目前为止,胰腺癌还是停留在大门之外,最多是能够打开门缝看一点点风景,那么我们能不能够搭上精准医学这班快车,走向靶向免疫治疗的时代,对肿瘤的成败至关重要。因此拥抱精准,走向卓越,对胰腺癌来说,这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也是你要主动出击去做这件事情,这是我要和大家传递的第一个信息。
第二个信息是,尽管当前精准治疗在胰腺癌中效果有限,靶向没有用,免疫效果不好,但不能因为效果不好就不做。这一个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你赶上就赶上,你赶不上就永远赶不上。所以我觉得我想向大家传递的就是第一要做,第二可做,第三如何去做?要做,这是最基本的第一步。尽管效果可能很有限,但至少对于部分病人,治疗是有效的。肿瘤治疗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其他类型肿瘤有的疗法有效,为什么在胰腺癌中没有效?我们需要反思,为何某些患者能够从治疗中获益,其他患者却无效?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无效的情况转化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条路需要不断探索和试验。在这过程中,深入理解胰腺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对肿瘤行为的重新探索和认识,才能为下一步的治疗和研究奠定基础,迈向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因此,我提出一个关键的建议:建立集中病例的平台。通过集中病例,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获取更多的数据,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为了处理这些数据,平台必须配备高通量技术,因为精准治疗离不开大量数据的支持。高通量技术不仅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还能帮助我们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治疗策略。在此基础上,前瞻性设计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所有的分析最终都要回到临床验证这一环节。只有经过严格的前瞻性设计,才能确保最终的成果符合临床实际需求,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此外,建立全程化的管理体系同样至关重要。为了实现精准医学的突破,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团队支持。从病例集中到技术配套,从数据分析到临床验证,每一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员的协作。因此,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精心设计和落实。我一直强调,要构建一个平台,形成闭环。闭环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要深入发现临床问题。在大量的病人中找到关键问题,这样的研究才会有实际意义,因为它直接源自临床,并且最终能够回馈到临床治疗中。通过高通量技术收集数据,利用基础研究解析这些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机制,然后再通过临床验证,才能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是拥抱精准医学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科才能走向卓越。
我个人的经历也是从外科医生到肿瘤学的跨界融合。我从华山医院普外科开始,历经多年积累和发展,在2010年与两位师弟共同创建胰腺肿瘤外科。我始终认为,外科技术的精益求精是基础,而肿瘤学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则是外科技术能够腾飞的翅膀。外科学与肿瘤学的结合,不仅仅是眼睛和手的技术操作,更是用心去治病,最后一定要拥抱精准医学,胰腺外科才能走向富裕。
采访者:何华教授
您觉得世界范围内胰腺癌的研究现状如何?我们国内胰腺癌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受访者:虞先濬教授
胰腺癌目前有突破性的研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它一直在精准大门之外。它和其他肿瘤不一样,每年能够发表在顶刊上、最后改变指南的胰腺癌的研究,最多也就是个位数,有时候甚至是0。而乳腺癌是我们的10倍到20倍,为什么?因为胰腺肿瘤位置深,拿不到标本,微环境也特别复杂,涉及到血糖、炎症、肿瘤本身以及纤维等多个因素,这是肿瘤的本质特性所造成的。但是这一关总归要过,我所提到的“拥抱精准”,是指要主动地去拥抱它。
至于中国目前是什么水平?国内拥有大量病例资源,这使我们具备充分的条件去进行高水平研究和临床实践。我们应当自问,既然具备了这些资源,为什么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中国在手术技术上是非常有话语权的,我们中心每年完成约3000例胰腺手术,占上海总数的33%-40%。在微创手术领域,国内的技术甚至吸引国际专家前来学习和交流。但是研究上也需要迎头赶上。我们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改进,而是要超越,要领先,要做0~1的突破工作。
第四届ISMRP精彩大放送:
第三届ISMRP精彩大放送:
第二届ISMRP精彩大放送:
第一届ISMRP精彩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