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12月3日至4日,国家民委在广东深圳召开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推进会,总结交流各地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经验做法,研究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和路径方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现刊发3日召开的案例分析与学术沙龙上,部分与会人员的观点。
上海市民宗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毛俊:
深入开展“家在上海”品牌创建,扎实推进各民族互嵌共融
上海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承载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平台。毛俊说,上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社区、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四类主体,积极构建各民族互嵌共融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为扎实推进各民族互嵌共融,上海探索提出“结对认亲”“地校共建”“社区融入”三条实践路径,一是广泛动员单位、个人积极参与结对活动,通过单位对单位、单位对个人、个人对个人等多种形式,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网络,培育来沪各民族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二是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汇聚各高校和民族班所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引导学校与所在街镇、社区、区域单位结对共建,通过实践锻炼、交流参访、联谊活动等,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上海,更好地融入城市;三是解决好来沪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引导动员他们深入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公共文化活动中来。
毛俊说,这三条路径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增强各民族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进一步巩固上海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也共同推动了上海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青海省海东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市民宗委主任李加东智:
强化保障提升服务,让“海东拉面人”更好地融入城市
海东市素有“拉面之乡”的美誉。从20世纪80年代起,海东人就凭着拉面手艺走出家乡。一碗小小的拉面不仅成就了一个产业,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目前有近18万海东籍少数民族拉面从业人员在330个城市扎根,与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拉面也成为海东各族群众的“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振兴面”。
李加东智介绍,海东市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帮助拉面从业人员坚定发展信心,确保拉面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强化资金投入,市财政设立拉面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带薪实训、新开店补助、品牌示范店培育、品牌推广宣传等;开展精准培训,为拉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我们主动与流入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联系对接,先后与14个省的46个地市签订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服务管理协作协议》。”李加东智说,“在拉面从业人员相对集中的88个城市设立劳务办事机构,派驻专职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互通情况、协作联动。在多个城市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组建了拉面商会协会,进一步引导‘海东拉面人’诚信经营、主动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管理。”
“还要当好‘娘家人’。”李加东智介绍,海东市主动与流入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联系对接,通过设立派出机构、组建“拉面金融服务队”、成立“拉面巡回法庭”等方式,帮助“海东拉面人”减免相关税费、简化办证手续,妥善解决子女入学等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视塔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晓龙: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社区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
保障性住房的社区,电视塔社区已累计帮助210余位少数民族群众申请城镇居民医保,为16户居民办理保障性住房。
该社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特色文艺联演、特色小吃、民俗文化的交流,搭建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互融平台,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连续7年邀请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组织的传统节日主题文化活动;连续4年举办“民俗乡亲一碗面”民族团结大联欢活动,活动现场有上千人参加义诊就诊、文艺汇演、工艺展示、美食品鉴等项目;不仅多次协助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农副产品展示活动,还先后举办民族风俗文化的系列知识讲座30余场。
“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社区修建了西安市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先后迎接国家民委、省级市级有关部门、其他省市观摩团等多批次观摩,承办了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现场观摩会,获得一致好评。”王晓龙说。
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该社区深入排查,完善信息采集,全面深入企业单位、建筑工地、出租房屋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集地,掌握基本数据。“‘底数清、情况明’,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矛盾纠纷‘及时调’‘就地解’。”王晓龙介绍,六年多来,针对服务站网格巡查中发现的各民族群众生活中的问题,甄别关键因素,找准症结所在,制定差异化的解决方案,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8次。
云南省楚雄市鹿城镇栗子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吕燕:
积极构建开放包容、融荣共居的互嵌式社区环境
栗子园社区是响应青山嘴水库建设搬迁号召,实行城市楼房安置的移民社区。搬迁移民涉及2个乡镇4个村委会34个村民小组1958户8036人,有汉、彝、苗等16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变“小聚居”为“大杂居”的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
吕燕说,社区成立14年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为目标,积极构建开放包容、融荣共居的互嵌式社区环境。
吕燕介绍,栗子园社区把民族工作融入基层治理之中,不断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建立“一站式”为民服务大厅,为各族群众提供民政、计生、劳动保障等140多项便民服务,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变“小家园”为“共同体”。
吕燕说,栗子园社区不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途径,把“以文育人、以文聚力”作为增进民族团结、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常态化举办“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各民族传统节庆以及各类文体娱乐活动,深入开展各族居民交流交往交融的群众性活动,用中华文化浸润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投稿邮箱:xzmzwxxz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