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置身于建设健康西藏建设的主战场上,奋战在抢救生命的前沿阵地,勇赴海拔 37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接受挑战、历经磨炼,主动融入,积极作为,携手自治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投身到救死扶伤的各个岗位,助力我区医疗事业的发展。
王克明医生与其他医生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
一次援藏,一生藏缘。王克明医生是2020年第六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2023年他再次主动申请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工作,院党委积极通过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政策,邀请王克明参与医院整形外科的学科建设。他先后4次进藏开展临床带教工作和疑难病例手术,教导边巴拉吉医生和次旺加措医生,帮助本地医生在临床业务能力上明显提高,能够独立操作较为复杂的手术。一年的援藏期内,王克明医生总共开展了300 多台手术、西藏地区新技术新项目28项,为深受面部畸形困扰的基层农牧民群众重塑容颜,重树信心。最忙的时候,曾连续3天实施21台手术、接诊100余人、筛查30余名患者。
王克明医生(左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带徒弟为面部畸形患者进行手术
在他的带领下,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发展迅速,实现了“输血”到“造血”,整形外科形成了西藏自治区的特色科室,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填补了“大病不出藏”在整形救治方面的空白。
在拉萨市当雄县格达乡格达村,前来义诊的王克明(左一为村民讲解健康知识
“第4次来到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做农牧民唇腭裂义诊手术
4年来,目睹了阿里地区医疗水平的提高
第1天,飘过拉萨,做了1台手术
第2天飞到阿里,落地后即开展2台手术
今天入藏第3天,做了4台手术
狮泉河的水很清澈,手术室外的雪山很美。”
这是一段来自王克明朋友圈的文字。每次谈到西藏,谈到在西藏开展唇腭裂义诊手术,王克明都会有说不完的感慨。
“连续四年到阿里地区做唇腭裂义诊手术,每次来到这里,看着狮泉河的山上都是光秃秃的,远处是雪山,太多的感叹。只有几条街的阿里地区行署,这里就医确实是不方便。从一个县到另外一个县都是几百公里。海拔高加上饮食的单一等因素导致唇腭裂在这样的苦寒之地是高发。
每次我们都是下了飞机直奔医院查房看病人然后即开展全麻手术,虽然缺氧,但是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排好孩子的手术顺序,及第二天以后要做的手术顺序,制定好详实的手术方案,和麻醉医生一起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和存在的各种风险。
每台手术都是全神贯注,认真做好每一个步骤。看着一个个孩子的畸形修复完善。虽然很疲劳,但是这种结果呈现的满足感让我们能持续地战斗好几天的时间。
每次虽然都是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想约明年再次相遇阿里,为唇腭裂畸形的农牧民尽一份力。”王克明在和记者聊天中说道。
除了王克明医生,还有逄辉和杨阳医生等等,也在用实际行动在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一生的援藏情。”
逄辉医生(左一)参加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世界卒中日义诊活动
三年援藏,心倾雪域康复医学。逄辉作为中组部第九批援藏医生来到西藏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担任一名康复医师。2022年刚结束援藏工作三年的她再次主动申请来到西藏,作为调入引进高层次人才,她扎根西藏,深入当地,走遍了西藏七个地(市),服务基层为患者诊治。授人以渔,她参与培养西藏本地的医疗骨干和接班人,教会他们诊疗思路和具体技术,培训学员累计百余名。同时带领科室骨干,开展儿童康复、罕见病、产后康复诊断、评估和康复治疗,拓展科室的治疗病种。
逄辉医生(左二)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手把手传授徒弟诊疗技术
“三年援藏的努力,仅仅埋下康复的种子,刚刚露出新芽。待它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仍需坚持不懈地爱心浇灌和精心呵护。西藏康复医师的急缺,严重制约了当地医疗的全面发展,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每每遇到那些功能障碍严重受损的西藏同胞,我深切感到这里才是最需要康复医师扎根的地方。西藏是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无时无刻都在召唤着我来工作。”逄辉说道。
逄辉医生(右三)带领康复医学科团队以患者为中心,增加疗效,提高满意度
杨阳医生(右二)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实地考察
心怀藏情,助推西藏核医发展。核医学科是利用核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开展核医学检查项目,是辅助临床科室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推进医院核医学科发展,杨阳作为调入引进高层次人才自24年入藏以来,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工作。他始终坚持“影像诊断+核素治疗”的全面发展模式,不仅为临床提供更为精准的诊断,还解决患者的治疗问题,使得患者可以不出西藏就能够得到同等于内地的医疗服务的宗旨,走访了西藏自治区仅有的两家核医学科,全面了解了西藏自治区核医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定期在放射科内和临床相关科室进行讲座,向医护人员普及核医学的相关知识,已经完成了核医学科开科前的准备工作,并根据调研走访完成了一篇《西藏自治区的核医学科建设初探》的综述文章。
杨阳医生(右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肿瘤内科授课
“我来到拉萨后,通过参观西藏博物馆,更深刻的了解到了藏族同胞的种种不易,也使我更加坚定了长期扎根西藏,用自己的所学为西藏自治区的人民提供更好医疗救助的决心。在平时工作中,本着‘以患者为本’初心,我做到在我的能力范围内为临床解决影像检查等待时间问题,努力处理好患者在就诊时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是为患者指路,帮助患者打印胶片及影像报告的那个小事做起。”杨阳告诉记者。
杨阳医生(右三)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进行核医学科开科前准备工作的汇报
王克明、逄辉、杨阳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许许多多医疗人才的缩影,更是支援单位在西藏的连接点。他们在火热的实践实战中苦练本领、勇挑重担,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在跑。
一年、两年、三年·····许多年······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一幅历史画卷,握在手里,展现的是一份生命的感悟与积淀;对于奋斗在雪域高原的援藏医生、引进人才,却有着一份沉甸甸的分量,这是一段艰苦跋涉的历程,一部扬帆奋进的诗篇,一曲民族团结的礼赞!
西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投稿邮箱:xzmzwxxz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