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作为中国传统节气之一,不仅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它标志着秋季的正式过半,以及昼夜时长的平分。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便是秋分之日。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都迎来了昼夜均等的特殊时刻。
“秋分”一词,蕴含着丰富的意义。首先,“分”字在此处既指平分秋季,也意味着昼夜平分。随着秋分的到来,北半球开始进入昼短夜长的阶段,气温逐渐下降,秋意渐浓。此时,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带来一次次的降水,使得气温一次次地下降,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
关于秋分的习俗
祭月拜月
秋分曾是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象征着对月亮的崇敬与感恩。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融入了中秋节的庆祝之中,但在一些地区,人们仍会在秋分之夜举行祭月仪式。月光下,人们摆设香案,供奉瓜果月饼,虔诚地向月亮祈福,寄托着对家人团聚、生活美满的期望。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秋分时节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多指野生的苋菜,此时采摘最为鲜嫩。当地人将秋菜与鱼片同煮成汤,称之为“秋汤”。一碗热腾腾的秋汤,不仅温暖了人心,更寓意着家宅安宁、身体强健,寄托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美好祝愿。
送秋牛图
送秋牛图是秋分时节一项富有地方特色的习俗。民间艺人会印制一种名为“秋牛图”的版画,上面印有全年的农历节气以及耕种的图景。这些版画被送到农家,同时艺人还会唱一些吉利的话语,以祈求丰收和吉祥。这一习俗不仅传递了农耕文化的智慧,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与友谊。
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因此雷声逐渐消失。这不仅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预示着万物开始进入衰败阶段,天气也逐渐变得阴冷寒凉。
“坯”字在这里指细土。随着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这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
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天气变得干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这是由于水汽蒸发加快,水源逐渐枯竭所致。
《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夜喜贺兰三见访》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秖是君。
秋分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承载着丰收与希望的文化符号。它标志着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的开始,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时节里,人们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传递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