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关于立秋习俗
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啃秋
啃秋,又称咬秋,汉族岁时风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吃“渣”
山东、四川等地区流行立秋吃“渣”,是指用豆末和青菜做成小豆腐然后食用,当地流传“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立秋后很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让人们感觉凉爽。
二候白露生:因为白天出现大太阳,晚上刮凉风,形成了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上凝结成了露珠。
三候寒蝉鸣: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
关于立秋古诗
《立秋》
宋朝·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朝·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真正凉爽的秋天还没有真正来到,大家近期还是要注意防暑哦。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必删)
撰稿:黄 盈
编辑:杨 娟
一审:韦 鑫
二审:李 清
三审:古良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