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句,都是千古绝唱。
说起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嫦娥奔月”了。传说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可以升天成仙。然而嫦娥被逄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远地为她祝福。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玉兔捣药也是一则关于中秋节的经典神话传说,相传嫦娥在奔月后,触犯了玉帝的旨意,于是玉帝惩罚她变成一只白兔,每到月圆时,就要在月宫里为天神捣药以示惩罚。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比如晋代傅玄《拟天问》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贾岛《赠智朗禅师》诗:“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辛弃疾《满江红·中秋》有“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之句。
吃月饼是中国人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而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候月饼只是一种点心,只是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就寓意家人团圆,寄托对家人朋友的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节亲戚朋友间礼尚往来的伴手礼。
中秋节晚上人们会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然后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而且在这个活动中每每都会有人因此相识相恋,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赏月这项习俗开始于魏晋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而到了宋代,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中秋时节,秋意渐浓,欢天喜地,共庆佳节,月饼在口,醇香四溢,月圆之夜,福到心到,中秋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