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式做“宣讲”
为什么有的地方每年组织很多宣讲场次,
听众换了一茬又一茬,
“到达率”却不高?
为什么有的宣讲员台上讲得很精彩,
台下老百姓却反应平淡,
“走心率”不高?
前不久,
一批特别的宣讲员出现在“门前三小”、
街头巷尾、屋场球场、党员大会上,
这一群人中有的是退休教师,
有的是中国好人,
有的执业律师,
有的是婚纱店老板,
有的是八十岁的耄耋老人,
有的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们就是攸县的“乡土名嘴”宣讲员。
近两年,攸县以效果为导向,
围绕着民情民意“蹲”下去,
探索建立理论宣讲工作新体系,
积极打造“党声‘攸’扬”理论宣讲品牌,
让宣讲“上头”又“走心”。
1
打造多元场景,让宣讲“常讲常新”。宣讲不局限于“1对N”“我讲你听”的常规范式,在多元的宣讲场景中,宣讲也可以跨界融合,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成果。
攸县积极构建新媒体宣讲体系,推出《每日一讲》微宣讲课堂、教育局“清风工程”、文艺精品《二十人讲二十大》《幸福之歌》《攸州耕新·追梦前行》、检察官校园云课堂、法院普法情景剧等网络“爆款”产品,“化”理论为故事,用故事讲理论,让理论宣传宣讲“乘云而上”。
举办“巾帼传党声·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精神巾帼宣讲示范课赛课、“党声‘攸’扬·红领巾讲解员”比赛、“初心向党 铸牢忠诚”主题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挖掘了一批理论宣讲的青年骨干力量,创作了大量新颖视角的创新党课。
结合文旅红色路线,推出一批“党声‘攸’扬·红色印记”短剧微视频,精心设计发放“党声‘攸’扬”文创产品10类26种34万件,将党的二十大报告金句和品牌LOGO印制在挂历、雨伞、笔、公文包、纸杯、钥匙扣上,传播累计受众100余万人次。
在“门前三小”,组织“乡土名嘴”开展“屋场会”“树下会”“茶话会”“板凳会”等,把群众的困惑和问题结合政策予以解答,以寓教于乐的宣讲让群众听得懂、感兴趣、记得住。
结合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节日,广泛开展“攸言攸语我来讲”理论微宣讲志愿服务活动,把理论宣讲与惠民服务、文化活动等紧密融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通俗化、大众化。
攸县的“8090”和“00后”宣讲员们,还通过情景剧、直播、“脱口秀”等形式进行理论宣讲,让理论学习脑洞大开、常常“上新”,受到诸多好评。
2
丰富活动载体,让宣讲“活力永驻”。攸县面向年轻群体开设“党声‘攸’扬·青年夜校”,丰富青年夜生活的同时结合时事推出课前十分钟微宣讲,并与纪委合作《小纪说法》等栏目、与公安合作“公安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等活动,每周末在石山书院攸州大讲堂开展“党声‘攸’扬·每周一讲”理论课堂,定期开展“创新党课”“普法课堂”“健康生活”“清廉攸州”“文明风尚”“文化驿站”六个板块课程,让不同行业的人都能在宣讲中找到共鸣、同频共振。
抛弃官话、套话、空话,灵活运用民谚和口语,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拉近和群众之间“心的距离”。攸县发掘群众中的宣讲能手、精品节目,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全县征集了群众自发创编的党的二十大精神三句半、快板等文艺节目30余个,组织开展巡回表演,让百姓听得懂、记得住。动员本土乡贤、身边好人带头宣讲,组织全国道德模范夏昭炎、中国好人张高雄等模范代表在“门前三小”点开展微宣讲,发挥名人宣讲效应。利用村村响广播,开设“老罗话二十大”专栏,在市场、屋场开展空中宣讲,让宣讲的途径多样化。
3
融于群众中间,找问题更解决问题。宣讲员不光要能看到问题,更要通过宣讲推动解决问题。
攸县连续几年组织开展湘赣边乡村振兴人才集训营,将主播培养成乡村振兴宣讲员,开展助农直播宣讲,让农产品搭“网”出山;各村乡贤宣讲团在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同时,收集民情民意,积极为群众解决环境卫生、违法搭建、邻里纠纷等各种问题,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组织选调生开展国情大调研活动,青年宣讲员深入基层找问题,同时更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乡镇“小巨人”被脱钩后,如何续写“无中生有”“出山出海”的传奇?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如何依靠党建引领化解矛盾纠纷?在土地资源极度紧张情况下,如何走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边调研边宣讲,既碰钉子,又想辙子,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宣讲员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把理论、政策精准地讲进了企业经营者以及老百姓的心坎上。
作者:李沛莲
责编:贺国胜 皮灿华
审核:刘 峰
来源:攸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