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学者和同仁们:
为了深化工程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巩固学科发展的基石,加速技术融合与创新,促进人才成长并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工程研究—跨学视野中的工程》编辑部特别在中国颗粒学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上精心策划并组织了关于工程哲学与工程教育的专题培训。
工程哲学培训旨在通过系统介绍工程哲学的概念、基本观点以及应用领域,帮助工程师和管理者提升哲学思维能力,更好地应对工程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培训内容包括对工程哲学历史与现状的探讨,以及其在工程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应用,旨在培养学员具备正确的工程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促进工程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诚挚邀请所有对此感兴趣的工程领域专家莅临,一同享受这场思维的盛宴。
时间:2024年10月24-28日
地点:苏州国际会议酒店
会议官网:
https://www.csp.org.cn/meeting/CCPT13/
扫码报名参会
中国科学院大学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期刊编辑部
王大洲 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李丽,中国科学院大学
010-88256711
lili@ucas.ac.cn
李伯聪 教授
李伯聪,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工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2002年出版国内外第一本工程哲学专著《工程哲学引论》。其他著作(包括合著)有《选择与建构》《工程方法论》《工程知识论》《工程共同体研究—工程社会学导论》《工程创新—突破壁垒和躲避陷阱》《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纲》等。
培训题目:工程哲学的兴起与设计哲学的新探索
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都首先兴起于西方,而工程哲学在本世纪初兴起时,中国工程界和哲学界跨界合作进行理论创新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开创工程哲学的理论起点是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是三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不能把工程看作科学的衍生物或派生物。工程方法论有自身特征和丰富内容,不是科学方法论的派生物,不能用科学方法论取代工程方法论。工程知识论亦然。设计哲学是工程哲学的新探索和新进展。
王大洲 教授
王大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杂志主编,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工程哲学、工程社会学与工程史研究工作,目前作为首席专家,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工程科学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主要著作有《技术创新与制度结构》《知识、场域与创新》《技术、工程与哲学》《中国大科学工程史》《扎根大地的工程哲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的实践逻辑》等。
培训题目:工程科学与工程创新:共生关系与治理逻辑
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础研究对于原创性技术突破乃至颠覆性创新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围绕工程问题开展的基础研究则是重中之重。工程科学是联系自然科学和工程实践的中介,具有科学与工程的双重属性,对于形成基础研究与工程创新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本报告基于工程哲学视野,阐明工程科学的性质、工程创新的实践逻辑、以及工程科学与工程创新的共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强调,在工程科学和工程创新的治理上,只有同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他组织”优势和“分散力量办大事”的“自组织”优势,才能解决基础研究“空转现象”和工程创新的“肠梗阻问题”,进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和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范春萍 教授
范春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深空探测学报》常务编委。毕业于东北师大物理系、吉林大学哲学系。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科技风险治理和人类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哲学,科技与工程伦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培训题目:工程哲学与工程教育变革
当今时代,科技与工程的融合式革命风起云涌,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在转换,文明重置的程序已然启动。与之相伴的是作为人类在宇宙中唯一家园的地球,也处于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双向夹击,严重考验人类智慧。未来已来,当今人类需尽快找到适应文明重置和地球生态系统突变的方式。承载着再生产工程主体责任的工程教育是人类工程大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也承载着人类工程的未来。工程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处于不断的变革中,如今更需要重大变革以适应文明变迁的需求。
学术分会场
(1) 颗粒计算
(2) 多相反应流理论及建模
(3) 流态化技术助力新质生产力
(4) 过程工程中的介科学与人工智能
(5) 面向绿色低碳过程的气液固多相流科学及应用
(6) 油气资源颗粒及技术
(7) 能源转化分会场
(8) 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颗粒
(9) 矿物颗粒低碳高效利用
(10) 创新能源颗粒,培育能源颗粒新质生产力
(11) 钠电池材料与技术
(12) 含能颗粒分会场
(13)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气溶胶研究现状和展望
(14) 源排放颗粒物特征及其环境健康效应
(15) 二次颗粒物生成与老化及其对大气辐射的影响机制
(16) 核设施气溶胶行为研究
(17) 颗粒物与儿童健康
(18) 微塑料论坛
(19) 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
(20) 第三届天然和仿生颗粒论坛: 向自然学习,造智能颗粒
(21) 吸入药物颗粒递送的前沿技术和进展
(22) 颗粒特性与测试
(23) 颗粒计量和标准化
(24) 神奇的二维材料
(25) 氮化物粉体、制品及应用
(26) AI赋能未来颗粒技术
(27) 亚稳态新材料的极端条件合成与先进表征
(28) 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分会
(29) 微纳气泡,为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
(30) 微纳米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分会场
(31) 发光颗粒的基础研究与前沿应用
(32) 颗粒分离材料与技术分会
(33) 同步辐射等先进技术及其在微纳界面结构与功能表征方面的应用分会
(34) 首届晶态多孔颗粒国际前沿交叉论坛
培训班
培训班1:颗粒计算软件培训(一)
培训班2:颗粒计算软件培训(二)
培训班3:多相流反应器介尺度模拟与智能化
培训班4:气固流态化相关工艺设备培训
培训班5:臭氧微纳米气泡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上的应用
培训班6:颗粒物理化生物及毒性表征技术
培训班7:大气颗粒物分析及动物暴露毒理学技术
培训班8:工程哲学、工程创新与工程教育
培训班9:微塑料检测标准宣贯培训
培训班10:医药粉体制备与物性表征培训
本届大会将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技术及其应用和成果展,包括颗粒/粉体测试分析仪器、制备设备、产品、技术及其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和成果等内容。我们还将特设展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颗粒学奖的章程规定、申报细节、评选机制及历年获奖成果,诚挚邀请相关单位与个人踊跃参与,共同见证此次盛会。
赞助展览联系人:李京红
010-62647647,13801242411
lijinghong@ipe.ac.cn
中国颗粒学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1号
(100190)
学会官网:http://www.csp.org.cn/
会场/征稿:黄 巧
电话:010-82544962,13718757572
邮箱:klxh_meeting@ipe.ac.cn
展览/赞助:李京红
电话:010-62647647,13801242411
邮箱:lijinghong@ipe.ac.cn
财务/发票:韩秀芝
电话:010-62647647,13269656065
邮箱:xzhan@ipe.ac.cn
感谢您对中国颗粒学会工作的支持,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会!
推荐阅读
【CCPT13-会议日程】培训班7:大气颗粒物分析及动物暴露毒理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