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至10月28日,由中国颗粒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和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CCPT13)在苏州成功召开。大会共设34个分会场,其中,由中国颗粒学会颗粒计算专业委员会(筹)、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共同组织的第2分会场“多相反应流理论及建模”聚焦多相反应流和颗粒模拟在能源、动力、化工、材料、冶金及增材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创新理论。本分会场共报名参会学者百余人,接收论文56篇,其中分会场主题报告14篇,分会场邀请报告14篇,分会场口头报告22篇,共评选出4个优秀青年报告;接收墙报4篇,评选出1个优秀墙报。此外,第2分会场荣获本次颗粒大会的“优秀分会场”称号。
第2分会场合影
第2分会场优秀青年报告证书颁发
第2分会场优秀墙报证书颁发
01
· 分会场主题报告 ·
分会场报告于26日下午开始,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周强教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鲁波娜研究员、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张煜高级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熊勤钢教授、山东大学王子良教授分别做了“气固流化床介尺度反应速率建模进展”、“从分子到反应器的烯烃高温催化模拟研究”、“工业气流床气化炉气化反应流场数值模拟研究”、“求解颗粒内传递的鼓泡床生物质热解CFD-DEM模拟”与“Development of a slot-rectangular spouted bed thermoconversion reactor”的主题报告。周强教授围绕气固流化床的介尺度反应速率建模进展进行了详细讲解,探讨了如何利用滑移雷诺数改进模型预测精度,以更好适应非等摩尔反应的复杂性,其研究为粗网格模拟下的反应速率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鲁波娜研究员介绍了烯烃高温催化过程的多尺度模拟方法,从分子到反应器的模拟结合了反应机理与工业催化剂的实验,助力催化裂化工艺的减碳优化,为TCO工艺的工业化提供了新思路。张煜博士的报告聚焦于工业气流床气化炉的数值模拟,基于CFD模型分析气化反应室内温度和组分分布,直观展示了气流床气化炉的反应流场结构,为大型气化炉的设计与运行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熊勤钢教授介绍了基于CFD-DEM模拟的鼓泡床生物质热解研究,开发了颗粒尺度的高精度模型,分析了热解过程中的产物产率、固含率和温度分布,其研究为优化鼓泡床热解工艺的设计与操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王子良教授介绍了新型槽式喷涌床(SRSB)反应器的开发进展,研究了其在不同几何结构、颗粒性质及操作条件下的流体力学行为,并开发了生物质预处理的应用方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7日上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孔博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侯宝林研究员、东北大学张浩教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高希副教授分别做了“复杂液液流动中的液滴破碎过程的实验测量与PBM模拟研究”、“航空绿色单组元能源的燃料催化反应与传递过程研究”、“柔性圆柱形颗粒流摩擦特性的颗粒尺度数值仿真研究及连续本构模型优化”与“人工智能赋能多相反应器多尺度研究”的主题报告。孔博教授介绍了液液乳化系统中的液滴破碎机制,通过实验和基于高斯积分的矩方法(QBMM)模拟分析不同破碎模型对液滴尺寸分布的影响,该研究揭示了湍流与粘度在液滴破碎中的主导作用,为液滴破碎模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侯宝林研究员展示了新一代绿色单组元燃气能源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开发无毒ADN燃料和高效催化剂,优化了燃料分解反应过程,并完成飞行验证,为新型航空飞行器提供了一种环保、高效的辅助能源解决方案。张浩教授利用离散元方法研究了柔性圆柱形颗粒的摩擦特性,提出了优化颗粒动力学理论的本构模型,以提升其在处理柔性颗粒流动中的精度,为柔性异形颗粒流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高希副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生物质/塑料热化学转化反应器的多尺度建模、人工智能及实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离散颗粒模拟加速算法及非球形颗粒模拟求解器SuperDEM,实现了离散颗粒快速准确模拟,构建了多尺度模型框架将复杂的反应动力学模型、颗粒内传递反应模型和流化床反应器模型耦合,用于生物质/塑料快速热解流化床反应器的模拟、优化和放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忠副教授、江苏大学颜伟城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杨晖教授与东南大学孙立岩副研究员分别做了“化工制药多相系统的多尺度数字孪生及其应用”、“深度学习辅助电场驱动流体流型识别”、“水平转筒反应器中的颗粒流模式及形成机制研究”与“化学链制氢技术研究”的主题报告。陈锡忠副教授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化工和制药多相系统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化模拟复杂的生产过程,优化操作条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为现代工业的智能化生产提供了有效工具。颜伟城教授展示了机器学习在电场驱动流体系统中的应用,特别是对电流体动力学(EHD)雾化流型的识别,通过深度学习方法提升了复杂流动模式识别的准确性,为电场强化颗粒制备过程提供了高效的预测工具。上海健康医学院李然老师对水平转筒反应器中的颗粒偏析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扭结-困结”模型,揭示了颗粒偏析行为与转筒几何结构的关系,为提高颗粒流反应效率和过程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孙立岩副研究员介绍了化学链制氢这一清洁高效的制氢技术,通过氧载体的氧化-还原循环获得高纯氢气,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不同工况下产氢量的快速预测,为氧载体设计和工艺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8日上午,浙江大学王帅研究员做了题为“稠密气固反应流的多尺度数值模拟”的主题报告,探讨了CFD-DEM在稠密气固反应系统中的建模与应用进展,分享了该方法在循环流化床、化学链燃烧、高炉炼铁、太阳能电池板热解及激光选区熔化等复杂工艺中的应用成果,为稠密气固反应系统的模拟和优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案例。
02
· 分会场邀请报告 ·
本次会议第2分会场共设有14个邀请报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周德智老师做了题为“颗粒物矩方法在反应流碳烟预测中的应用与高维拓展”的报告、四川大学的鲁峰老师做了题为“气固流化中颗粒气泡形成的不稳定性和临界性”的报告、浙江理工大学的李林敏老师做了题为“基于解析非解析耦合算法的离散-连续多尺度多相算法”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的吴少华老师做了题为“基于混合分组矩量投影法的碳烟颗粒动力学模拟”的报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孙文静老师做了题为“含气膜冷却的涡轮叶片颗粒沉积及形貌变化规律研究”的报告、天目山实验室的李青老师做了题为“基于涡动力学的点力颗粒两相流摩阻分解理论方程”的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石孝刚老师做了题为“催化裂化乳化进料强化液滴微爆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的报告、武汉理工大学的陈勇老师做了题为“浮力作用下可压流动中球形颗粒受力和传热特性研究”的报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郑默老师做了题为“真实燃料复杂体系反应网络的揭示”的报告、上海交通大学的薛渊老师做了题为“碳载多金属掺杂材料催化聚乙烯微波热解及C-H键选择性断裂机理研究”的报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李程老师做了题为“鼓泡流化床中E-CAT颗粒轴向动态分离”的报告、河北工业大学的岳远贺老师做了题为“喷动流化床放大策略及应用研究”的报告、浙江大学的刘子寒老师做了题为“宽粒径分布气泡的气液两相流CFD-DBM仿真方法研究”的报告、中南大学的徐丹老师做了题为“基于CFD-PBM的多粒径颗粒-流体流动及相变过程的模拟研究”的报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 口头报告及分会场闭幕 ·
本次会议第2分会场共接收口头报告22篇,来自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江西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和学生们做了精彩的多相反应流建模及颗粒计算相关的报告,经本分会场学术委员会评选,优中选优,给4位口头报告学生颁发了优秀青年报告证书。最后,浙江大学王帅研究员宣布本分会场的优秀青年报告名单以及主持闭幕仪式,第2分会场“多相反应流理论及建模”圆满结束。
第2分会场优秀青年报告颁发及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