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发布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大邑县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
大邑县探索“1+1+N”大教研模式
安仁镇学校王小凤老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
红色教育的特色课程落地校园
打造具有大邑特色的劳动教育
探索实践学前“全域游戏”
大邑县官渡中学校园风貌
大邑县鸿鹄高级中学校园一景
2023年8月,在大邑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邑县教育系统以《大邑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作为大邑教育的统一行动纲领,围绕发展目标,实施“六大行动”策略,有力增强区域教育发展内生动力。《行动计划》通过政策扶持、资源优化配置、家门口好学校的培育、教师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等举措,精心构建并持续优化大邑教育发展格局。
这一针对县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性策略,正全面激发着大邑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去年以来,大邑县教育局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包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1+1+N”大教研模式;立足校际共建的区域教育联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科学推行分层式、全覆盖家访制度,出台教师减负35条措施,成立家长学校等共10份。
与政策性文件出台同步的,还有大邑教育一张张不断刷新的亮眼成绩单:今年以来,大邑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省市级高品质幼儿园、优质学校达42所,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超过75%;获评全国、省市优秀教师达41人,安仁镇学校王晓凤老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出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各级各类教育人才持续加入;外地来大邑就读学生人数大幅增长,县域教育吸引力越来越强……
这是大邑教育不断书写“优教大邑”崭新篇章的真实写照。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大邑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省委教育强省建设等部署,践行成都市委全会精神,立足“雪山小城·成都大邑”实际,坚持党建引领,锚定“大教育·新生态·高质量”发展核心,以“大教育”理念构建区域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以“新生态”建设营造和谐融合发展新环境,以“高质量”驱动区域教育深变革,促进县域内学校特色内涵发展,走出了一条更加优质、更具影响力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
以“大教育”为引领
构建区域教育发展大格局
从“十三五”规划时期的《大邑教育综合改革“1511”发展思路》到“十四五”规划的《行动计划》,大邑教育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作为“优教大邑”发展的战略基石。通过引入全新的发展理念,形成统一行动纲领,以增强区域发展凝聚力,撬动全域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力。在大邑县教育局局长何蔚看来,践行新发展理念需要在区域协作机制上做好文章,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的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构建区域协作的发展机制,从何处入手?去年10月,大邑县教育局以教研工作作为突破口,通过构建“1+1+N”的全新教研组织架构,让校校之间、教研组或备课组之间,打破校际、学段“壁垒”,拆除学科的“藩篱”,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1+1+N”大教研模式,即以“1”个首席教研员和“1”个助手教研员为核心,撬动“N”个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优秀骨干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域开展针对性强、系统深入、主题明确、务实创新、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赋能教师成长,提升教科研水平。
短短一年时间,大邑教育以“1+1+N”大教研模式为依托,不断将原有单一的教研模式进行“迭代升级”,打造出28个学科教学教研核心团队,以线上线下、域内域外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打破学段限制,以大中小幼一体化的贯通培育,构建良性的课堂生态系统,营造学段无缝衔接、互动交流、多元共融的教研氛围,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助力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有了“1+1+N”大教研先试先行,大邑县教育局着手探索促进城乡融合、公民办协同、校际共建的办学改革,为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对原有区域联盟的梳理,整合区域内外教育资源,全面加大县域教育资源统筹力度。为破解学前教育公民办发展不均,大邑县通过“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学、挖潜共进”的方式,组建了6个公民办幼儿园协同发展共同体,促进区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聚焦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大邑县整合区域内外资源,升级原有的教育联盟,组建起14个区域教育联盟,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整体带动全县各学段及公民办学校协同健康发展,为老百姓打造出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
不仅限于区域内,大邑县基于“大教育”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区域联动机制,在开放办教育的进程中“全面开花”:大邑县教育局与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全面结对;与石室中学、列五中学、成实外教育集团等深度合作办学;与北京101中学、成都七中、成都市实验小学等10余所名校共建互联网学校,通过优质远程网络教学惠及全县4万余名中小学生;以今年10月大邑县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为契机,加深与中陶、川陶、成陶的交流协作,有效增强大邑县学会研究与实践能力,促进大邑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为教育改革及教师发展全面赋能。
由此可见,大邑县以“大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协调发展为支撑,构建区域教育发展大格局已初具雏形:通过有效整合县域优质教育资源,以“共建、共融、共享、共赢”推行区域协作机制,形成“区域整体联动、学校结对发展、管理互通共融、人员互派交流、资源共建共享、文化共生共长”区域共同体,坚持开放办教育的原则,以统筹协调社会各界资源为助力,全面促进区域教育共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
以“新生态”为导向
打造和谐融合教育生态圈
先来看一组数据:今年,大邑县普通高中县外就读学生人数同比增长36.25%;自2019年开始,大邑县企业家协会每年为大邑教育开展捐资助学,从2019年的10家企业增至2024年的40余家……这些数据增长的背后,是大邑教育在“优教大邑”建设中,呈现出的和谐融合发展新样态。
这是大邑县委、县政府长期以来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必然成果。近年来,大邑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提升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引入投资约10亿元的鸿鹄高级中学,相继启动官渡中学,官渡小学、实验中学新建综合楼、15所学校运动场改造和3所高中的提升改造以及智慧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教育重点项目,切实满足了大邑市民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其中,仅用一年时间就修建而成的大邑县官渡中学,彰显出创新、高效的“大邑速度”,展现出多方协同、权责明确、和谐共生的良好教育生态:在大邑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教育、县财政、县公安、县交通、县综合执法、县城投集团等多个部门和属地街道的通力协作下,顺利解决了校园修建及周边环境治理等各种问题,并开通了县内班车,规划架设大邑县首座过街天桥,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之后,大邑县还将通过深化新建学校“两自一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如果说,区域联动、部门协作是大邑教育发展的“牵引器”,那家校共育更是大邑教育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黏合剂”。大邑县从家校社协同育人出发,陆续制定出《大邑县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行中小学(幼儿园)家访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立足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通过创新家校共育方式,大邑县建立起“三个三”家庭教育模式。通过建好“家长学校引领团队”“讲师团队”“工作团队”3个团队,建立“三级家长委员会”,组织德育干部、班主任、家长等参加家庭教育“领航员”培训,成立50人的县级家庭教育讲师团,组建“专家+讲师团+班主任+志愿者”本土工作团队,以11所市(县)级家长学校为平台,分层分类分级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家校沟通方面,深入推进家访制度,充分发挥校级、年级、班级家委会力量,落实家访“三个到位”:上门走访到位、问题解决到位、台账建立到位,通过“一生一订单、一生一团队、一生一方案”,全力保障家访的效率和质量。
在多方力量的共同驱动下,大邑教育“朋友圈”不断扩大,教育满意度及社会美誉度不断攀升,从而带动大邑教育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与四川省文旅集团合力创办四川文博和旅游职业学院,与四川轻化工大学联合共建的中国白酒学院成都研究院纷纷落地;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众多知名教育专家纷纷走进大邑校园,为大邑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大邑县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区域联动、部门协同、家校共育、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等多方力量相融合的大邑教育新生态。以“大教育”塑造“新生态”,以“新生态”促成“高质量”,与大邑县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大教育·新生态·高质量”的大邑教育发展格局,正全速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雪山大邑”注入全新发展活力,推动大邑教育高质量发展阔步向前。
以“高质量”为动能
践行区域变革的“大邑实践”
一所所大邑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涌现,一座座“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学校展现新颜……当前,大邑县以“各美其美”区域教育生态的和谐构建,不断践行着区域教育变革的“大邑实践”,谱写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序曲,绘就出老百姓的幸福底色:
以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为抓手,近年来大邑县培育了省、市级高品质幼儿园11所,目前,全县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6.86%,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为62.18%;71所幼儿园中,成都市二级及以上幼儿园达65所,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97.92%;通过实施公办幼儿园“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结构调整、管理推进、资源配置、评价激励)管理改革,成立了17个公办集团园实行统一管理,取得了四川省体制机制改革项目考核的良好评价。中共成都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向全市推广了大邑县的改革经验。
以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为抓手,培育了17所成都市“新优质学校”,2所四川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以加快县中提质扩容为抓手,构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新格局,大邑中学充分发挥“省一”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引领作用,安仁中学创建“省二”通过市级评估,大邑县实验中学正全力创建市级特色高中。大邑县6所学校获评四川省首批“乡村温馨学校”“巴蜀美丽乡村学校”“巴蜀书香校园”;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学校覆盖率逐年提升,满足了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在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上,大邑县在全市率先开办培智高中,创建市级融合教育实验校3所,特教“两头”延伸取得实效;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实施“十大工程”,加快推进省“三名工程”三星学校建设,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教体系更加趋于完善。
随着“1+1+N”大教研模式的深入推进,大邑县形成的良好科研氛围带动大邑师资队伍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目前,组织课堂改进、作业设计、试题命制等培训60余次,开展说课、赛课、作业设计比赛等活动80余次,到学校视导120余次,培养学科骨干教师200余人。近三年,省级课题立项3项、结题1项,市级课题立项25项、结题8项,教师参加优质课竞赛获省、市级奖近200人次,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省、市级奖800多篇,课例《追寻文明的足迹》《特色小吃》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
与此同时,大邑县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通过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实质性推进县管校聘、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实施“五大培养计划”——领航校(园)长、名师工作室、科研教师、青蓝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出台教育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以及制定35条教师减负政策,师资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目前,全县拥有省市县名师工作室30个,培养正高级教师10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近200人,先后引进200余名教育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实力明显增强。2024年大邑县圆满举办第40个教师节庆祝暨表彰活动,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
在落实“五育”并举上,大邑县呈现出“各美其美”的教育景象,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德育课程,如情趣教育、红色教育、健育文化、子龙文化、风筝文化等特色课程;通过推进“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打造出如银都小学的网球、东街小学的篮球、上安学校的武术等体育特色优势项目;以“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批如南街小学的纸浆画、潘家街小学的皮影、三岔小学的戏曲等艺术教育特色课程;健全了“基础+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涌现了一批如蔡场小学的农事教育课程、敦义小学的陶艺课程、韩场学校的木工课程等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大邑研学旅行样本在全省研学旅行大会上推介。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大邑县以大邑中学为样板,逐步形成涵盖“向内提质”“向外联动”“向上衔接”和“向下贯通”4个维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信息化课改班和课程重构,强化了学习和创新思维,确立了“一制三化”的培养路径,近五年来,大邑县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考入知名大学的人数大幅增加,在学科竞赛和技术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
此外,大邑县还先后获评全国“安吉游戏”项目推广实验区、四川省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信息化教学国家实验区市级先导区。为加快“三区”建设,探索实践学前“全域游戏”“大邑游戏”模式粗具雏形,构建起“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高质量完成项目结项报告……
以“大教育”理念为引领,努力构建起学校用心办学,教师认真从教,家庭积极配合,部门密切协同,党政高度重视,社会广泛支持的区域教育发展大格局。这是大邑“教育强县”建设所遵循的核心逻辑。在区域高质量发展这条路上,大邑教育正展现出奋发向前的态势,踔厉奋发,稳步前行,迈向未来。
来源:锦观新闻
今日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交流经济形势和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实调研情况 部署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有关举措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六次全体会议 决定任命岑浩辉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
编辑:可人
校对:四夕
责编:叶子
- end -
▼ 大邑教育政务电话公开栏 ▼
受理时间(工作日:9:00——17:00)
入学招生、学籍管理:
02888223699(普教);
02888337611(幼儿园);
02888210279(职教)
收费政策:02888292971
教师招聘、职称评审:02888210246
教师调动、资格认定:02888211812
资助政策:02888220280
学校食品安全:02888213932
校外培训机构:02888228500
高考、中考、成考、自考:02888222758
信访接待:02888218741
投诉举报:02888366539
办公热线:02888210938;02888222524
教师减负工作举报电话、邮箱:
028-88211812
rsk8821024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