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可能是没吃对!研究发现:爱吃这类食物,抑郁风险高!

民生   2024-11-12 17:32   云南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但饮食会影响情绪吗?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偏爱吃某类饮食,确实抑郁的风险会升高。




爱吃这类食物的人,

抑郁风险高


2024年10月《转化医学杂志》期刊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爱吃甜食和含糖饮料会增加患抑郁症、糖尿病以及中风的风险。


研究截图


研究分析了超18万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6岁,根据他们平时喜欢吃的食物,将饮食情况分为3大类:


研究截图


1.健康饮食型:爱吃各类健康食物,尤其喜欢新鲜蔬菜、水果、奶酪和没有甜味的饮料,而不太爱吃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甜食和高脂肪食物;


2.杂食型:大多数常见食物都爱吃,尤其喜欢各种肉类、鱼类,也喜欢多叶的蔬菜以及甜食和甜味饮料,但不太爱吃茎类蔬菜和味道太浓烈的食物;


3.爱吃甜食型:非常爱吃甜食和含糖饮料,喜欢加工食品、高脂肪食物和白面包,此外对其他食物偏好都较低,对新鲜蔬菜、水果、鱼类和海鲜等更健康的食物更是不感兴趣。



研究发现,健康饮食型、杂食型、爱吃甜食型的平均游离糖摄入量分别为51克/天、63克/天和65克/天;而体重指数(BMI)分别是25.7千克/平方米、27.0千克/平方米和27.1千克/平方米。


结果显示,爱吃甜食组人群的C反应蛋白水平更高,而这是炎症的标志;他们的血液检测结果也显示出较高的葡萄糖水平和较差的血脂指标,这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警告信号”。


与其他两组饮食偏好类型参与者相比,爱吃甜食型的参与者:


抑郁症的风险升高27%,

患糖尿病的风险升高15%,

中风的风险升高22%。


你的饮食喜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健康。这项研究表明,如果你最喜欢的食物是蛋糕、糖果和含糖饮料,那么这可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①②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图



甜食吃太多除了影响心情,

还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一口甜甜的美味,当下吃起来确实让人心情美好,但太过于偏爱甜食,不仅会影响心情,还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1.吃甜太多,增加45种疾病风险


2023年刊发在《英国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高糖摄入与45种疾病风险增加相关!具体包括18种内分泌疾病、10种心血管疾病、7种癌症,以及10种其他疾病(神经、牙齿、肝、骨和过敏)。


研究截图


为什么高糖摄入会增加疾病风险呢?2019年一项超过10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天饮用100毫升含糖饮料会使整体患癌几率提高18%。研究者对这些结果提出一些可能的解释,包括含糖饮料中的糖对内脏脂肪、血糖水平和炎症标志物的影响,这些都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


长期高糖摄入会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造成内氧化应激、内分泌紊乱及免疫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


2.吃甜太多,影响皮肤颜值


吃糖太多会抢走人体内的胶原蛋白,使得皮肤的弹性变差,甚至出现皱纹和斑点,尤其是白砂糖等精制糖。


3.吃甜太多,加速身体衰老


2024年《美国医学学会杂志》子刊网络公开版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较高的糖摄入量会加速衰老。即使每天多摄入1克糖,也会导致身体的生物年龄显著增加。而如果采取健康饮食以及减少糖的摄入可延缓衰老,尤其是中年女性!


研究截图



帮助改善心情的食物,

最推荐这5类


1.新鲜、深色的蔬菜水果


绿色、橙色、紫色、红色的深色蔬菜水果,不仅富含膳食纤维,还含有大量抗氧化物质,对于改善抑郁很有帮助。



2.鱼虾贝类等海鲜


鱼虾、贝类具有低脂肪和富含优质蛋白的优点,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除了可能改善抑郁症状,还有多方面的健康优势。


3.全谷物、粗杂粮


糙米、燕麦、小米、黑米、杂豆、红薯、南瓜、土豆、芋头等全谷物和粗杂粮不仅是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还能帮助维持血糖平稳,改善5-羟色胺水平。



4.牛奶和奶制品


牛奶、奶酪、酸奶等奶类食物不仅能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和钙,还是维生素D少见的食物来源之一。同时,酸奶和奶酪等发酵奶制品还能提供一定的益生菌。


5.坚果类


坚果能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部分坚果,如核桃中还含有一定量的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



温馨提示:你关心的宁洱新闻,都在这里!将“宁洱发布”设为星标,宁洱的大事小情 随时掌握!看完点个赞,点一下“在看”,再转发到朋友圈,为小编加个鸡腿吧!

往期推荐:




以火之名,赴一场狂欢盛宴!请戳火把节活动预告→
周强调研普洱山规划建设情况


宁洱发布公告提醒:这些药材含剧毒成分,切勿食用!


3000万株冰球子苗在宁洱培育成功 濒危药材的新希望


云南校园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投诉举报方式公布→


宁洱这起案子引出百万赔偿,法官提醒→
欢迎关注、转发、分享!
如在公众号或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人民网科普”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 亚
编审:苏红亮




宁洱发布
宁洱故事 百姓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