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正红——记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优秀人物”征文优秀作品展示

政务   2024-11-17 11:57   黑龙江  



根据教育部关工委《心系下一代》杂志关于开展“枫叶正红——记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优秀人物”征文活动的通知,黑河市教体局关工委在全市开展了此项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28篇,经评审小组认真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14篇。此次征文活动得到了各地、各校的大力支持,活动参与面广、作品质量高、宣传力度大、影响力强。通过征文活动,进一步挖掘和宣传了我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优秀人物,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

现将一等奖作品进行展示,希望各地、各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作用,大力宣传“五老”先进事迹,为“五老”开展工作创造条件,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关工力量。


优秀作品展示

传承民族文化 点亮生命精彩
——记鄂伦春族“五老”教师吴晓东
作者:逊克县教育局关工委 李金霞
85岁高龄,心系下一代办公益课堂,只为挽留本民族语言消逝的脚步。
历时六年,翻译整理5000个词汇“发音手册”,被学者评价为“活教科书”。
“就算是冒着雪、下雨打着伞我也来,只要有一个学生我就坚持教。”
“有一天我真是瘫在床上,只要意识清醒,嘴还能说话,我就一直教下去。”
巍巍兴安、沃野葱茏,绘制了鄂伦春同胞家园的底色;茫茫林海、绵延富足,铺满了一代代鄂家儿女殷实的生活。
一位个子不高,一身精致的鄂伦春服饰,头上戴着缝制的彩帽,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鄂族人岁月留下的皱纹,虽已到了耋耄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她,就是居住在祖国边陲逊克县鄂伦春民族乡,一生钟爱教育事业,关爱下一代鄂族青少年成长的五老教师——吴晓东。
鹤发银丝译语言
在黑龙江逊克县城,每到周末,无论天气如何,85岁的鄂伦春族“五老”教师吴晓东都会横穿整个城区,从县城西北角的家,来到位于西南角的逊克县民族小学授课。七年前,为了濒危的鄂伦春语,这位老人开办了一个鄂伦春语公益课堂,免费给学生们讲授鄂伦春语,为鄂伦春人“重拾母语”默默地付出着。
鄂伦春语是濒危语言之一。老人说,她这样做,只是想用这种方式帮更多鄂伦春孩子营造一点儿家庭语言环境,或许这样就可以让本民族语言濒临消逝的步伐放得慢点儿,再慢点儿……
参加鄂伦春语大赛受触动,办公益讲堂帮鄂伦春孩子“重拾母语”。
退休前,她是一名老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生活在逊克县城了。“五老”吴晓东,79岁开办“公益讲堂”。触动吴晓东老人的,源自一次鄂伦春族文化的研讨会参加“鄂伦春语大赛”的所见所感。2016年黑河市举办鄂伦春语大赛,因为新兴乡找不到适合参赛的老人,便向她求助,这对她触动很大。“当时,在逊克的新鄂和新兴两个鄂伦春民族乡,六七十岁能熟练说鄂伦春语的老人已经不多见了,年轻人就更不会说鄂伦春语了”。龙江学者韩有峰和妻子孟淑贤在二十年间做过四次有关鄂伦春语的调。调查显示,到2010年“鄂伦春语言基本上没人说了,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还会简单说几句,但也仅限于日常用语”。
真正促使吴晓东老人开办公益讲堂的,是第三次参加“鄂伦春语大赛”。鄂伦春人在俄罗斯也有一些分布。2017年初在俄罗斯阿穆尔州举办鄂伦春语大赛,老人作为老年组选手参赛。在比赛中,她发现逊克鄂伦春孩子的鄂伦春语不如其他地方的孩子。
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人口为8196人。为保护濒危的鄂伦春语,尽管很多年前,在各地的鄂伦春民族学校,已经针对中小学开设了本民族语言课程,但是因为在家庭中缺少语言环境,鄂伦春语的传承效果也不理想。怎么能给孩子们营造更多一些的语言环境?吴晓东想到了教成年人说鄂伦春语。“如果父母们也能说一些,孩子们在学校学,也就有了语境。她深知,如果不让下一代人传承,总有遗失的时候。于是,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办公益讲堂帮鄂伦春的孩子“重拾母语”。逊克县民族小学支持了场地,2017年10月份,吴晓东的鄂伦春语公益讲堂开课了。
丹心热血传文化
吴老师有幸接触到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韩有峰翻译的一本鄂伦春语小册子,里面的词汇不多、不全,而且都是用国际音标标注的。“如果用国际音标来教学的话,有些想学的人还需要先学习国际音标”,她当时就想到了如果用汉字+拼音的方式来翻译,学的人会很多,但由于她11岁下山,早已离开了本民族的语言环境,岁数又大,记忆力下降,要想重新捡起来鄂伦春语,“必须一个词一个词回忆”。
曾整理5000词汇“发音手册”,两个“最难词汇”问了六年才有答案。
在课堂上,老人总是拿着一本厚厚的“发音手册”,这本手册是她自己用汉字和拼音标注的方法整理记录下的,里面大约收录了5000个鄂伦春语词汇。历时六年,反复多次修改。据说,里面有“笊篱”和“大马哈”两个词汇,老人自己想不起来咋说,四处询问,整整六年才记录下来。“鄂伦春语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很多单词都是反映游猎生活的。因为语境缺失,加之第一代下山定居老人的相继离世,家人间说鄂伦春语的情况越来越少,所以很难被找回……”吴晓东为了找回更多的词汇,她几乎打电话问遍了鄂伦春语说的相对较好的老人。
每次上课,老人还会二次整理归类,把同类词放在一起,写成教案,讲给大家。比如“饭”“咸菜”“茶”“干粮”会被编组在一起,“饭”用汉字和拼音标注为“j iē特”,做饭标注为“j iē特叶乌ló任”“茶”标注为“猜”……然后,老人会写下板书,带着大家一边读一边“校正发音”,标注方法,“配合语音才能正确记忆。”老人说,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词汇,她都是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力求语音更贴近。经常拿着手稿,一琢磨就是几个小时。
就是这样的信念与坚守,吴老师利用一切时间整理和翻译鄂伦春语,“做饭的时候兜里也要揣着笔,想起一个单词马上就记”“走路的时候,想起一个单词我就不走了,蹲在那我就记在本子上”。
早年的经历,造成了吴老师左眼白内障,右眼为玻璃球浑浊,但为了赶进度翻译,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早上4点多起来就开始写,有的时候到9点多”。晚上在台灯前翻译,吴老师的右眼经常会发炎,她的孙女担心老人家的身体吃不消,多次劝她停止工作,但吴老师却说她已经岁数大了,其实现在就是和时间赛跑,她要利用自己最后的时间把知道的鄂伦春语传承下去。
可是,吴晓东老人的做法,并不是被所有人认可。在面向鄂伦春中小学生教授鄂伦春语的教材里,词汇的发音都是用国际音标标注的,所以有人觉得吴晓东多此一举。但老人家说,上了年纪的老人,记忆力下降,又没有学习过国际音标,所以用更为熟悉的“汉字+拼音”,或许更利于这部分人记忆。
在她看来,不管哪种方法,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更多鄂伦春人说鄂伦春语,这样才能守住本民族的语言。
一家三代人的“传承纠葛”,“明知留不住,却想让消逝的脚步慢一些”。
在吴晓东家里,传承鄂伦春语言的不只她一人。他的儿子莫迎春,也是一位老师,在逊克县民族小学教孩子们学鄂伦春语;由吴晓东一手带大、和她一起生活的孙女,虽然不会说鄂伦春语,但是却一直在帮奶奶整理电子档手册。尽管有的时候,在母亲眼里,能和他用鄂伦春语熟练对话的儿子,鄂伦春语说的仍不理想;在孙女眼里,文字手稿远远没有语音资料更有意义,甚至觉得奶奶这样做是挡不住鄂伦春语消亡的,但老人依旧坚持着自己要做的事儿。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吴晓东说。当听到有人用鄂伦春语唱起“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歌时,她的思绪都会“飞”回70年前随父母在大森林生活的日子。那时狩猎的原始生活状态很清苦,但坐在马驮子上随大人迁徙;傍晚男人狩猎归来,男女老少围坐在篝火旁品着野味听老人们讲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在喜庆、丰收的日子,听老人们唱上一段“摩苏昆”(说唱故事,2006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赞达仁”(民歌),都在她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烙印。“或许正是因为经历和感受过,当一个东西面临消亡时,才会觉得更不舍。”老人的话语里带着一丝忧伤。她和孙女经常探讨语言的传承意义。老人说,她也不排斥一些鄂伦春年轻人的观点,甚至和一些研究鄂伦春文化的学者交流时,大家的共识是最终挡不住这门语言消失的步伐,“但即使挡不住,也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些痕迹。至少可以让它消逝得慢点儿。”老人掷地有声地说道。
用心浇灌民族花
葛晶,逊克县民族小学5年级的学生,吴晓东老师最得意的学生之一。“鄂伦春的发音特别准”“拿着材料就可以讲课了”,她正在课桌前听莫老师讲课,看到这一幕,吴老师也特别欣慰。
如今,吴晓东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她和二儿子莫迎春一起研究用“拼音”+“汉语”的形式来讲授鄂伦春语,把一些鄂伦春民族下乡定居70年鄂乡发展变化中精彩的小故事说唱给学生们听。
家风是一面镜子。在母亲的鞭策下,莫迎春多次参加中俄文化大集,与俄罗斯的鄂伦春人进行语言交流,带领民族学生连续七年参加中俄中小学鄂伦春语言大赛并获得了好成绩。2024年初,民族小学校推荐他为关工小组“五老”副组长,带领五老教师经常参加县关工委、教育局关工委举办的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活动。如今,孩子们在公益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鄂伦春语言,还有用鄂伦春语翻译的红色故事,鄂伦春族小英雄故事。
逊克县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在吴老师母子的影响下,从2019年开始,在民族中学和民族小学还开设了桦皮画、萨满鼓、口弦琴、鄂伦春族舞蹈等民族社团课,招收热爱此项技艺的70名学生进行专项培养。民族小学关工小组副组长贾红艳说:“未来我们学校将继续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和内涵,将课程融入日常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文化精髓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人老心不老。吴晓东作为鄂伦春族语言的传承人,关心下一代的引路人,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她认真研读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用鄂伦春族语言讲述政治理论知识,为子孙后代积蓄丰盈的精神食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默默耕耘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鹤发银丝译语言,丹心热血传文化。吴晓东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普通的鄂伦春族老人,但她残年风烛依旧发光,用柔弱的身躯谱写了鄂伦春族语言文化最美的乐章。

长按识别 关注我们

编辑|冯   璐

一审|赵   岩

二审|王   琳

三审|孙雪梅

来源|党工委办公室
法律顾问|赵洪艳(黑龙江朗信银龙律师事务所)


往期回顾

 【勤廉学校】黑河市第七中学:让勤廉之光照亮校园

 【勤廉学校】黑河市教育幼儿园:扬清风正气 促园所发展

 急救知识进校园  守护生命伴成长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六个坚持”是指什么?

 热血篮球 燃动黑河 喜迎亚冬——2024年黑龙江省篮球巡回赛黑河赛区盛大开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