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羊群里来了一只狼”!是她改变了中国的墓园及葬礼,刷新了中国殡葬业的高度与厚度——殡葬业资深研究专家王宏阶“口述”所见所闻

文摘   2025-02-03 07:06   山东  

福寿园人文 2025年01月06日 16:19 


【整理者按】王宏阶曾是上海殡葬行业的管理者、运营者。他见证了福寿园高速发展的20年历程,也见证了福寿园敲锣上市的一刻。对福寿园的文化性、创新性,他极为赞赏。他将福寿园比做“羊群里的一匹狼”,福寿园的出现对上海乃至中国殡葬行业带来了极大地冲击,促进了整个发展,刷新了中国殡葬业的高度与厚度。

初闻福寿园,“羊群里来了一头狼”

2013年12月19日,我有幸应邀赴香港见证了福寿园的敲锣上市,看着开盘以后不断往上翻涨的福寿园股票,内心十分感慨和激动,这是中国殡葬行业真正的IPO第一股,福寿园开了中国殡葬业走向资本市场的先河。如今,回顾福寿园近30年的历史,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波澜壮阔。

我对福寿园早有耳闻。真正和它打交道是我进入殡葬行业以后。2003年6月,我加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当了一年副书记、副主任,第二年便任党委书记并被选为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与福寿园的接触就多了起来。葛千松曾在民政系统工作过,我们之前便认识。当时他找我,约我去和王计生见面。见面之后,王总向我详细介绍了福寿园的发展情况及现状。那时福寿园刚刚起步,规模不大,但我看出了他们的雄心和潜力。犹记得王总当时对我说的,他们在考察全世界墓园的过程中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一定是中国的,又是和国际接轨的。所谓中国的,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抽出来;所谓接轨的,就是先进的墓园建设经验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一个移民城市,这么一个五方杂居的地方,它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殡葬文化?福寿园在探索,并坚信找到了路径。

福寿园一景

我听了之后耳目一新,心想这个墓园不简单。当时上海的墓园几乎都是体制内的,社会对民营墓园的容纳度和接受度还非常有限。福寿园最初的发展,得益于90年代上海市民政局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民政领导的站位、视野、胸襟、理念,为福寿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把福寿园对上海殡葬行业传统理念和管理的冲击,称之为“福寿园现象”。长期以来,体制内的墓园习惯于按部就班,满足于坐商营销,也不怎么关注园区建设。但福寿园的崛起打破了这一局面,就像“羊群里来了一头狼”,这就是“福寿园现象”。福寿园完全是从市场和需求的角度来运营自己的墓园,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墓园,这对体制内的墓园造成了很大的撼动,福寿园犹如一根标杆,业内同行忽然感觉到“墓园应该是这样经营和管理的”,极大“刺激”了原来“躺平”的墓园不断革新和发展,从而推动上海整个殡葬行业的进步。后来,它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上海,而是扩大到全国。现在,福寿园已经是全国知名品牌,它策划承办的现代公墓建设培训班,从第1期到现在第45期。一个企业承办行业培训班,原因正是他们有一种使命,不仅仅要把福寿园做好,也希望把它好的理念和经验辐射到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墓园,这是它的行业担当。

福寿园一景

走近福寿园,做殡葬就是做文化

福寿园做殡葬就是在做文化,其核心在于领导层是一帮文化人。这种文化性体现在他们拥有超前的理念,这种理念从中国实际中来,又体现了上海本土的文化需求和特点。

首先,福寿园把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留了下来。城市的文脉是人,福寿园里集聚了众多上海近代历史上的名人,浓缩了上海近百年的城市文脉。其次,福寿园的墓园和环境建设充分体现了江南文化,它呈现的是一座江南园林和现代公园,与北方墓园建筑风格迥然不同。再次,福寿园讲究红色文化,从开园之初,就把红色文化深深植入。同时,福寿园也特别注重上海的海派文化,拥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板块,比如戏曲界、电影界、科技界等。通过不同板块打造出不同的主题墓区,从而体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同时,福寿园把石库门文化融合墓园设计中,使充分彰显了福寿园的地域文化特点。此外,福寿园一直身体力行地在推动中国殡葬文化的传播。每年清明、冬至等特殊时节,经常进入社区开办一些主题活动。这充分体现出殡葬不仅仅是买卖墓地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所以,每当走进福寿园,就像走进了上海百年的历史长河,走进了一个植物王国,走进了一个艺术殿堂。如今,福寿园在不断探索墓志铭文化,势要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宝库。

设计师手绘定制产品

近几年,有人认为福寿园上市之后重效益而轻文化,但我认为并不是这样。上市之后,福寿园会受到股东的监督和制衡,它现在要做的可能和以前想做的不太一样。而且,上市之后福寿园所反映的文化表现方式也正在与时俱进的发生变化。以前可能较多的关注老百姓和政府的感受。如今,在考虑老百姓利益、政府感受的同时,还要考虑股东的利益,所以福寿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考验。但我相信,福寿园文化建园的初衷和理念不会改变。

与媒体互动,改变误解与认识

从2005年到2013年,每逢清明节,我们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都会和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福寿园、滨海古园等几家骨干单位一起策划全市的清明联动宣传工作。2008年清明节改为国定假期后,整个社会的关注度纷纷聚焦殡葬行业,尤其是媒体,他们更加关注殡葬和民生的关系问题,关注墓园建设、殡葬文化的传承以及老百姓利益的问题。

每年3月初,社会关注聚焦在两会的时候,市殡葬协会就召集市殡葬服务中心、福寿园等几家单位一起商量,并找上海主要媒体的记者,试从他们的角度看看媒体关注什么,老百姓对殡葬的需求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做活动方案,准备好从3月20日到4月5日上海所有殡葬单位要举办的公开活动菜单。3月20日前后,开一场全市的新闻通气会,把各单位有亮点的东西陆续向社会发布。其中,福寿园每年组织的活动都比较亮眼,比如他们的“敬三先”(先烈、先贤、先人)活动,连续举办了好多届,吸引了市里一些领导都来参与。此外,市殡葬协会还主动参与和社会的互动,福寿园积极性很高,常通过电视、电台等渠道向社会和百姓宣传和传递殡葬信息。有一次,葛千松还去上海电视台“打擂台”,和社科院的一位研究员专门就海葬问题进行讨论,引起社会的很大反响。


总之,对于殡葬信息,只要社会有需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就会积极去回应。通过这种互动,让大家对殡葬和墓园有了更多地了解,也消除了很多误解,社会对殡葬行业的认识也逐步正向了。而且我们和各媒体记者的关系也变得很好,通过和他们不断地沟通和交流,拓展了我们的思路,也帮助我们宣传了殡葬行业。

福寿园,中国殡葬业的一块牌子

2010年,国际殡葬协会会员大会在中国召开。当时正值上海世博会,我们便提议大会闭幕式放在上海举行,同时参观世博会,并考察上海的殡葬行业。当时,大概来了120余位境外人士,在参观完世博会和几家殡葬单位后,专门参观了上海福寿园。他们反响特别好,惊叹墓园可以做成福寿园这样的。把百年的上海名人的遗物、事迹在园里进行展览,深深感受到墓园和文化、生命、城市文脉、历史文脉连在一起,完全超出了一个“葬”的概念,这里留存着城市的记忆。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地震撼。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的墓园水平不输世界,福寿园在全世界都是拿得出手的,它就是我们中国殡葬业的一面旗子、一块牌子。

国际殡葬协会会员代表参观福寿园

福寿园的成功在于创新

在我看来,福寿园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园区建设,从墓园变成公园,整个环境发生了一个颠覆性的变化。原来墓园里的植物都比较简单,多是松树、柏树。现在植物选择面更广,四季花开,应有尽有,福寿园就是一个带墓碑的公园。其次是福寿园提出了“人生后花园“的概念,把生命文化融入进去。在这里有讲不尽的人生故事和等待开采的生命文化。然后是福寿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企业,福寿园把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这不仅是经营者的良知,更是整个企业的责任。

媒体人曹景行来福寿园拍摄清明特辑

福寿园在营销方式上也有创新。如何让老百姓在买墓的时候感觉到舒心、让家属感受到安心,这就是福寿园的服务。福寿园有一套规范的安葬服务流程,方方面面体现了工匠精神。福寿园的人才意识也比较强,由最初的几个人到现在这么大一个集团,逐渐形成了执行力高效的经营管理团队。福寿园的这些创新也推动了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殡葬行业的进步。

展望未来的福寿园

在福寿园上市那一刻,我曾给予它很多期望。我当时希望福寿园作为殡葬行业的领头羊,能够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上市公司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为国内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希望他们在公众地监督下,把企业运营的地更好,走得更稳,走得更实,走得更远。

如今,回顾福寿园上市以后走过的路,我认为它不忘初心,基本按照当年的设想走下来了。这和福寿园整个领导层的格局和境界密切相关,他们有一种不断开拓进取的使命感。不像许多墓园做大之后“躺平”了,福寿园还一直在吸收积极的东西,他们认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可以做得更好。王总72岁了,还在研究“元宇宙”,正所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福寿园上市以后的每一次扩张收购,我不是简单的把它视为地盘的增加,而是更看重它进入一个地方之后对当地殡葬业所产生的影响。虽然给当地的墓园带来了一定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动当地殡葬改革、促进服务水平的力量。同时,福寿园也比较关注公益事业,每年的公益评奖他们都榜上有名,他们没有忘记在做大做强之后,如何回馈社会。福寿园的暖冬园和希爱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暖冬园,在每年冬至前给上海的孤寡老人举办免费的下葬仪式,这么大的企业做这么细小的事情,照顾到社会这样一个群体的身后事,很令人感动。


2024年暖冬园活动现场布置

未来五年,我希望福寿园将自己的模式朝着更多地方覆盖,不断推动各地的殡葬改革,促进各地的殡葬业发展。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把社会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历史感的企业。我深信,福寿园一定能走得更远。

口述/王宏阶(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原会长、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原主任

采访/刘雪芹(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研究员、博士)

整理/张 蝶(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生)


中民丧葬
聚焦殡葬风云 传递葬业信息 弘扬敬业精神 推动殡葬改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