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强抢民男”的戏码,颠覆了大明王朝?
文化
历史
2024-09-09 09:21
湖南
金庸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就用上了历史背景,但历史背景在《书剑恩仇录》只是“药引子”的功能,让读者感觉“那是真实”而已,事实上书剑的内容多是虚构,当然这也无损于小说的价值。可是第二部《碧血剑》就不一样了,金庸不但引用了大量的史书素材,更以历史实际发展作为轴线,并将自己的使命感注入小说。金庸自己说,《碧血剑》的主角其实是袁崇焕,他还写了《袁崇焕评传》作为小说的附记,那是他展现使命感的部分。然而,读者看到的主角却是袁承志,看到他为了“并诛明帝清酋”,于是跟第三方“闯王”结合,还跟李自成手下最有脑袋的“李公子”李岩结为兄弟。李岩是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明史》上有明确记载。史书中清楚记载了李岩的老婆红娘子是“绳伎”,也就是在绳索上表演杂耍的江湖女艺人,这位奇女子领导了一批饥民造反,她喜欢上当时还名叫李信的“李公子”,于是来了出“强抢民男”的戏码——“掳信,强委身焉”,出自《明史》。当时还没有参与造反的李信是个举人,很有爱心,见到灾荒遍地、民不聊生的场景做了一首《劝赈歌》,向各家富户劝勉赈济,开仓救民性命。李信此举虽然获得饥民支持,却被当地官府憎恨,找了个由头就把他关了起来。那时的红娘子已经起义,听说李信因善待饥民而获罪,自然是率领饥民劫狱,救出了李信。红娘子本是因为李信的善行而救他,可李信此人不仅文化高、有爱心,更是大帅哥一枚,红娘子也不是什么善良信女。一个霸道女总裁见到这么一个弱不禁风的小鲜肉,自是不会放过,也顺势来了个“强委身焉”——用现代的法律术语来说,是“强上”了他。既失了身,又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李信当然也就没有了回头路,他改名李岩,加入了红娘子的队伍,两人去投靠了李自成。野史《明季北略》记载了李自成跟李岩见面的情景:李岩对李自成说“恨谒见之晚”,李自成对李岩说“承不远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李岩又说“将军恩德在人,愿效前驱”,李自成也说“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总之两人相得不亚于刘备见诸葛亮时的“如鱼得水”。李岩善于收服人心,更善于做思想宣传工作。他对李自成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一句口号“迎闯王,不纳粮”。明朝自万历皇帝以后,朝政江河日下,张居正执政时期积存的库银,原本朝廷估计可以支持10年不虞匮乏,但是却没撑到那么多年,主要原因是外患,包括东北女真人的崛起,以及援救朝鲜,帮助他们抵御日本丰臣秀吉的入侵。而后面的几位明朝皇帝,每一个都不愿意从自己的“内库”拿钱出来当军费,那就只有向老百姓加税,于是有“辽饷”、“练饷”、“剿饷”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老百姓被一层又一层地剥皮,苦不堪言。尝试将自己投入那个情境,“闯王来了不纳粮”多吸引人啊?也因为老百姓已经被饿惨了,根本无法考虑“闯王是不是真的能带来民生福祉?”管他的,现状继续下去反正是死,颠覆了再说。然而,尽管农民大众的忍受度已经到达极点,流寇却始终未能取得胜利,甚至一度快要被明军剿灭:崇祯11年,剿匪总督洪承畴通令四川各地明军“严守要害”,李自成的流寇军攻不下县城又缺粮食,被洪承畴设伏痛击,几乎被歼灭。惨败的李自成带着数千余众投靠张献忠,差点被张献忠“吃掉”,李自成一个人骑着骡子逃走,投靠“老回回”(也是一支起义军,顾名思义是回族),卧病休养了半年多。隔年,崇祯12年(1639年),老回回借给李自成数百人,李自成复出劫掠,又被明军将领左良玉击溃。李自成好几次想要自杀,被养子李双喜救回,可是已经无力突围,困在崤、函山中。转机却在最糟糕的时候出现,原本剿匪有功的洪承畴此时却被调任蓟辽总督,去关外对抗清兵,继任的杨嗣昌读过兵法却拘泥于文字,说:“孙子兵法有云‘围师必阙’,我们不如开一个口子给盗贼有路可走,然后一举歼灭之。”这个战略不能说不对,只是杨嗣昌没有能力执行“歼灭战”,结果被李自成脱逃,窜入河南一带。河南当地的饥民有百万之众,这通通成了李自成的兵源。就在那一年12月,李岩跟红娘子投靠李自成,同时加入的还有闯军另一位大军师牛金星,牛金星又引进了一位读书人宋献策,这几位在《碧血剑》中都有出现,而李岩提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李自成就此声势大振,最后攻进北京,崇祯自缢,大明王朝灭亡。说这出“强抢民男”的戏码颠覆了大明王朝,确实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