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 | 云南3个单位、6名个人获文旅部表彰,快来详细了解吧!

政务   2024-12-27 11:30   云南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对100个单位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与此同时,198名个人获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其中,云南省有3个单位获评先进集体,6名个人获评先进个人。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在履行非遗系统性保护职能作用上成效明显。坚持务实求真,挖掘非遗资源,完善云南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自2016年至今连续举办11期全省非遗田野调查业务培训,初步形成“非遗田野调查培训云南范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学术研究能力,编撰出版云南非遗保护系列丛书。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扶持培育非遗传承人,2018年以来举办8期“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培训、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培训班和“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传承人培训,参训人数超700人,在非遗促进消费、带动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品牌塑造,在非遗展演方面,持续办好“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两大特色活动品牌;在非遗展示方面,依托南博会、中国国际旅交会等重要平台举办活动,持续提升“云南非遗公开课”“云南非遗伴手礼”“云南非遗巡展”“云南非遗集市”等品牌影响力。坚持科技赋能,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强化非遗网站、公众号等传播平台及非遗数据库建设管理,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云南非遗保护传承发展。

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恪守保护、抢救、利用和发展四大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抓好贯彻落实。中心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显著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化、法治化水平。与此同时,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完善,项目数量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领先地位。中心还实施抢救性记录工作,并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活动,与教育机构合作,举办论坛和非遗进校园活动,使非遗研究和传承工作常态化。此外,中心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以帮助传承人,并结合线上线下传播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新建的非遗馆吸引了大量游客,并赢得广泛好评。2024年上半年,非遗馆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中心还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建水紫陶融合发展案例被评为“2024非遗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3年7月26日,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云南省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履行主创主抓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职责,深化对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工作,加强对文化形态的保护,以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突破口,牵头制定《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等规范性文件,确保保护区建设的质量。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空间,对非遗核心区域内的116个文物保护单位、2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等特殊文化空间实施重点保护。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记录和公布认定工作。代表性项目总量增至253项,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增至501人。此外,建设完成15个传习馆(中心)、69个传习所、135个传习点以及15个省级、州级传承基地和2个省级工坊。“非遗进校园”活动已覆盖迪庆州90%以上的学校;年均培训300余人次,非遗活动民众普及率达90%。成功举办高质量推进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展示交流系列活动,探索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创新实践新路径。


六人获得殊荣



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绣传习馆馆长游定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红卫组郁伍林、文山郑保骨伤科医院院长兼副主任医师郑玉华、云南省玉溪滇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主任兼国家一级演员冯咏梅、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发展中心(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兼研究馆员赵向军、保山市昌宁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兼研究馆员罗金荣等六位个人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们在各自领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非遗保护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激励更多人投身到非遗保护事业中,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云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绣传习馆馆长

游定美


游定美,一位土生土长的彝族村寨农村妇女,自幼便跟随祖辈和母亲学习刺绣。五十多年的潜心钻研,使她成为了当地刺绣技艺的佼佼者,同时也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的杰出代表,德艺双馨。 

游定美专注于彝绣的传承与创新,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创作受欢迎的作品。她不仅提升技艺,还推广彝绣文化,自费成立传习馆,通过免费教学和展示促进保护传承。她通过多种方式培养非遗后继人才,培训人数超万人。她以实际行动支持公益,帮助农村妇女和贫困学员销售作品,确保他们有收益,增强他们传承刺绣的信心。她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推动彝族刺绣走向世界,多次被选派到国外交流展览,并在孟加拉国和中国澳门授课。她的努力得到了国际机构和友人的认可。她还创新传承方式,深入研究彝族刺绣针法,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为彝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云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红卫组

郁伍林


郁伍林自28岁起收徒授艺,寒暑假期间在村里开设传承班,教授民风民俗和歌舞艺术。自2007年起,他还在多所学校担任非物质文化遗产辅导员,传授怒族民歌、舞蹈和口弦技艺,并宣讲怒族文化。目前,超百人掌握了怒族民歌“哦得得”,20人得到郁伍林认可,其中12人已开始收徒。

郁伍林积极开发怒江州老姆登的非遗旅游产品,通过社交媒体宣传当地美景和文化,成功吸引游客,使老姆登成为旅游热点。他推动了农家乐、客栈的发展,帮助村民转型为旅游从业者,改善生活。作为文化形象代言人,他致力于传承怒族文化,通过民族歌舞表演和文化人才培养,促进非遗的活化和乡村夜间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


云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文山郑保骨伤科医院院长兼副主任医师

郑玉华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郑氏黄帝九针医术)”(以下简称“九针”)的保护单位——文山郑保骨伤科医院的院长,是九针和郑氏骨科医术的第八代传人,同时也是九针非遗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郑玉华在20岁时创立了私人诊所,26岁成功建立了西畴兴街郑氏骨伤专科医院,42岁又扩展了文山郑保骨伤科医院,58岁时,她申报的九针疗法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致力于推广中华文化的瑰宝——九针疗法。她不仅认真执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省级保护条例,还主导了非遗的调查记录、保护传承、研究管理以及宣传展示工作。她亲自搜集了古医书、针具、太医院古经络图等珍贵资料,并在九针传承馆、人才培养中心、九针非遗工坊、九针康旅体验中心的装饰和展示布局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摒弃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广纳来自云南、四川、山东、福建等地的学徒,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手把手教授技艺、讲解中医典籍、临床实践、分享医案、总结经验、进行理论研讨,并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黄帝内经》九针名医经验传承及临床应用培训班。至今,她已培养出86名九针传承人,其中粟欢为云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达涛等5人为文山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云南省玉溪滇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主任兼国家一级演员

冯咏梅


从业45年以来,她始终坚守在创作与表演的最前沿,积极投身于滇剧新生代人才的培养工作。她致力于打造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剧目,并不断努力提升滇剧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通过生动的演出形式,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事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冯咏梅担任玉溪市滇剧院副团长和院长期间,重视人才培养和剧目创新,指导多位青年演员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剧院骨干。冯咏梅培养了六位弟子成为滇剧“竹派”第四代传人,他们获得多项戏剧奖项。她还指导青年演员,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招生培养新生力量。冯咏梅主持编写《玉溪市滇剧院院志》,整理传统剧目,并录制影像资料。她联合多家单位成立“西南地方戏曲联盟”,促进戏曲交流与人才培养。2018年,冯咏梅入选了文化部艺术司举办的首届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传授殷永萍、陈莉依演出滇剧折子戏《乔子口·数桩》并进行了录音录像,同年,“滇声梅韵”冯咏梅戏迷联谊会成立,会员人数多达600余人。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发展中心(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兼研究馆员

赵向军


在深入田野调查后,赵向军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建立传承体验设施的必要性。他亲自策划并主持了非遗展示中心和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工作。自2019年起,创新建立了云南省首个非遗数据库,并通过“大理非遗”等社交媒体平台促进了非遗的共享与利用。

提出“非遗一头要承接历史,一头要走向未来;一头要走进艺术,一头要走进生活”等许多建设性意见并得到实践应用。在白族绕三灵非遗项目保护中,采取了挂牌保护、恢复传统活动、建立传习所等措施,并参与了大理州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为名录体系建设作出贡献。通过媒体合作,推广非遗宣传,策划展览活动,提升影响力。深入田野调查,记录非遗项目,出版专著和学术成果,发表专业文章,为非遗保护研究作出贡献。作为基层非遗工作者,全身心投入非遗事业,入选多部门专家库,具有示范作用。


保山市昌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兼研究馆员

罗金荣


在过去的20年里,罗金荣独自一人肩负起昌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致力于建立和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研究和申报非遗项目,编撰和出版非遗专著,传承和保护非遗以及进行非遗宣传,为非遗保护和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自2004年起,通过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成功申报了61项非遗项目,包括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18项、县级39项,并申报了98名传承人。出版了6部非遗专著,发表了80余篇论文。依托中央专项资金,持续开展“昌宁苗族服饰”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

在国家级非遗“昌宁苗族服饰”等项目中,独立完成田野调查、学术研究、申报书撰写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昌宁苗族服饰申报中,研究成果填补了苗学空白。傣族史诗《神蜘蛛》等项目,填补了傣族史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空白。昌宁红茶申报中,完成20万字的学术著作《昌宁茶史研究》,填补云茶、中国茶史空白。昌宁彝族唢呐乐研究,为解读黑惠江畔彝族唢呐乐提供文化基因。昌宁苗族服饰项目带动资金12.8亿元,实现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组织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和展演活动,培训人次达15868人次。主持并完成省级以上课题5个,推动非遗研究和保护工作。多形式开展非遗宣传,策划编剧非遗舞蹈史诗《苗岭天风》,演出118场。策划4部非遗专题片,在CCTV7《乡土》栏目播出。创作昌宁苗族服饰歌曲《五彩盛装》,演出262场。在国家图书馆“国图公开课”上,主讲国家级非遗昌宁苗族服饰。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编辑 刘榕杉

本期责编 张灵洁 古文丽

审核 董艳玲 念华昆

运维 云报集团·文旅头条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871一63534744

邮箱:870715538@qq.com

往期推荐:





关注 | 云南文旅产业发展量质齐升



关注 | 赏景、嬉雪、观鸟……世界的“香格里拉”向你发出冬游邀请!


喜报 | 云南品牌喜获丰收 5案例入选2024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典型案例





各位小伙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来稿。

投稿邮箱:yunnanwlt@163.com

更多云南文旅发布,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发布矩阵

一部手机游云南

云南公共文化云


服务号


昆明文旅

保山文旅

微丽江

昭通文旅


大理文旅

红河文旅

文山文旅

德宏文旅


恒春临沧

玉溪文旅

微游怒江

普洱文旅


楚雄文旅

西双版纳

掌上文旅

世界De

香格里拉

曲靖文旅








云南省

图书馆

云南省
博物馆

云南省

美术馆

云南省
滇剧院

云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南省
文化和旅游培训中心

云南省

公共文化云

云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

京剧院


云南省
花灯剧院

云南省

旅游规划研究院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