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游客散文随笔 | 过佳节“话根脉”

旅行   2025-02-05 17:29   山西  

当下,全国人民正在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新春佳节。从某种意义上讲,“春节”既是一个寄托情感、亲人团圆的重要节庆,也是一个抚今追昔、寻根问祖的重要时节。中国有一句古语:“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向何而去,为何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答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尤其是青年一代,要牢固树立“根脉”意识,不断强化“根脉”观念,立足伟大新时代,努力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坚守“文化根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花永远绽放。大量事实说明,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基石,它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可以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归属,永远不迷失方向。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中,我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厚重。几千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根脉代代传承,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形态和完整独特的文化体系。据众多权威资料显示,我国是由儒、道、佛三种核心思想和诸多的文化内容、形式,共同架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梁八柱”。其中,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主导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佛教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注重和强调慈悲、因果、轮回、修行等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相继形成了中国哲学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道德文化,中国文学艺术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中国建筑文化,中华武术文化,中华民俗文化等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成果和标志性事件层出不穷,代表性的诸如:古代四大发明,十二生肖,三皇五帝,四书五经,五行八卦,二十四节气,唐诗宋词及唐宋八大家,四大名著,十大传统节日,音乐戏剧,剪纸艺术等等。这些文化成果,既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更是我们的优势和根基。文化重在传承。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板桥先生曾有一句重要名言:“文化传承是民族民生之本,是国家强盛之道”。针对近些年出现的文化缺失断挡和个别数典忘祖的现象,必须下功夫从娃娃抓起,加强全民的传统文化教育,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文化之魂,坚决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腐蚀文化的侵蚀影响,真正让中华文化在人民的心中深深扎根。

护“古遗根脉”,让反映历史脉络印记的中华瑰宝焕发生机。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大江南北散布着无数的古迹遗址,在古都、古城、古街、古巷、古村落、古宅院、古寺庙中,被历朝历代保存下来大量的古建筑精品。皇家建筑如北京故宫、颐和园、西藏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军事防御建筑如八达岭万里长城、明代城墙等;宗教建筑如四大佛教名山、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北京碧云寺、杭州灵隐寺、河南白马寺、少林寺等;塔楼建筑如河南嵩岳寺塔、山西应县木塔、西安大雁塔、杭州六和塔等;民宅建筑如北京特色民居四合院、福建土楼、山西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古城镇建筑如西安古城、平遥古城、浙江乌镇、云南丽江古城等;古街建筑如北京国子监街、哈尔滨中央大街、海口骑楼老街、福州三坊七巷等。说起我国的古建筑,去年一款名为《黑神话:悟空》的3A游戏,短时间火爆了山西的旅游。主要原因是其以独特的视觉和艺术手法,将被历史上称为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大批古建文物,生动形象地展示于世人,令人震撼且纷纷前来追寻探索。山西是名副其实的古建大省,早有“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赞誉。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省不可动文物达五万三千多处,其中古建筑两万八千多处,占全国70%以上,尤其是元代及以前的木结构建筑85%在山西,全国仅存的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全部在山西。一座古建一部书。它们是时间的低语者,一砖一瓦都是过往的记忆、历史的沉淀、民族的骄傲。正如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说:“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它的宝贵”。诚然,保护“古遗根脉”,让反映历史脉络印记的中华瑰宝焕发生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作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以自己的方式多贡献一份力量,多献出一份爱心。

传承“民俗根脉”,让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生生不息。在偌大的人类世界中,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由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历史人文等的不同,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理念、方式、风俗习惯,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习俗、异域风情。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明古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一套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独特而丰富的生活方式习惯、节庆仪式和处事习俗等,也称为“民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印记。诸如:过节日习俗、走亲戚习俗、婚丧嫁娶习俗、祭祖习俗、占卜预测习俗、宗教信仰习俗等等。在这些民俗中,都有着具体的内涵和意义。如过春节,它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同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集祈福、欢庆和美食于一身,历史悠久,形成了买年货、扫尘、贴对联、除夕年夜守岁、大年初一拜年吃团圆饺、舞龙舞狮、庙会社火、拜神祭祖、正月十五吃元宵闹红火、二月二龙抬头预示春天到来等一系列具体习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还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性节日。又如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识一年中时令、气侯、物侯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人类知识体系。它是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的代表。我国的传统民俗,蕴含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被历代文人墨客所赞颂,如宋·王安石在赞颂春节习俗时曾留下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赞颂中秋赏月习俗时,宋·苏轼借用月亮的圆缺类比人的离合,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句。唐·杜甫为立春节气习俗抒怀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有清·苏继朋用“莲开并蒂花无色,梅结同心玉有香”的诗句,表达了对我国婚礼习俗的赞美。我们党和国家对传统民俗文化一直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新形势下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应当使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得到更好更健康的传承发展。

总而言之,过节不忘“寻根”。把中华民族的“根脉”留住,坚守好我们的文化阵地,保护好我们的古迹遗产,传承好我们的民俗民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每一个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社会人人重视和牢记“根脉”,切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就会更好地激发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积极性,万众一心去共圆伟大中国梦。

一一作者二O二五年春节假日写于北京、山西!

作者:张如平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景区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