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承颛顼、周文王,始祖为惠连、周惠王。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惠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山西等地。
惠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朝《元和姓纂》。
①源自以祖先名字为姓。据《姓氏考略》记载,颛顼帝玄孙陆终第二子惠连的后裔有以其名惠为姓者。
②源自姬姓。据《万姓统谱》《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春秋初期,周惠王刚继位,就发生了叛乱。原来,周惠王的祖父庄王在世时,宠爱一个小妾姚姬。姬生下一子叫子颓,甚得庄王喜爱。子颓长大后,特别喜欢牛,经常喂养几百只牛,吃的是五谷,披着绣花锦袍,还给牛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文兽。凡出入皆骑牛,沿途践踏庄稼,无所顾忌。惠王父亲在世也管不得,现在惠王继位,子颓仗着自己是惠王叔父骄横愈盛。惠王讨厌他,就收回子颓几个亲信的封邑。于是子颓就与亲信作乱,惠王抵挡不住,逃往郑国。郑国国君郑厉王以勤王的名义约会了其他诸侯,平息了叛乱。后来,周惠王复位,但王室的权威却一落千丈,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争因此绵延不断。周惠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他的旁支后裔就以他的谥号为姓,即为惠姓。”
〖郡望〗
惠姓的郡望主要有扶风郡。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
〖堂号〗
惠姓的主要堂号有景言堂。景言堂:宋朝时候,常熟县知县惠畴,勉励农民勤于农事,发动人民入学学文化,表扬奖励好人,惩罚坏人,把县治理得很好。他建了一座阁子,丞相在上面题“景言”两个字作为对他的旌表。
〖堂联〗
惠姓的堂联主要有:蒙庄为友(惠施);经史传家(惠士奇)。名不去直(惠直);动必中规(惠希孟)。
〖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惠氏10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6例。惠姓的历史名人战国时有哲学家惠施,与庄周为友;晋有高僧惠理;汉代有惠庄,长安儒生;唐代有高僧惠日、惠立、惠忠;宋有太常博士惠直,又有惠畴,江阴人;元代有惠希孟,江阴人,著书;明代有惠民,满城人,天顺年间进士;清代有学者惠周惕、惠栋,又有惠士奇,吴县人,文学家。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惠姓6617人,临汾市680人,洪洞县21人。
〖供橱〗
惠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一号供橱。
〖家谱〗
惠姓的家谱主要有:《河北抚宁惠氏家谱一卷》(河北抚宁县下庄乡下庄村(二部);《浙江诸暨暨阳惠氏宗谱六卷》(北图);《惠氏宗谱不分卷》(上海图)。
〖字辈〗
民国8年惠廷生纂《惠氏族谱》,江苏灌南惠姓一支字辈谱为:“北宗道友,曰思玉廷。”1944年惠大棠修撰《惠氏家谱》,唐河惠姓一支字辈谱为:“伯良贵基运,三应府绍迪,美文民克七,桓本昌天臣。章大先贤志,永远(霖)保定成,廉让(思)宽(廷)信传,仁义忠和同,明宪光祖德,秉子振朝芳,景兆之兰风,学维万世祥。”
〖迁徙〗
洪洞大槐树移民唐河惠氏一支始祖讳伯通,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于明初奉旨迁徙河南省南阳府东唐河县桐河镇南四平村五股路居住,迄今已传二十八世,后裔分布南阳十三个县区。莘县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莘县惠庄。
惠
大槐树镇:南官庄
苏堡镇:苏堡
曲亭镇: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