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
①源自姬姓。据《后汉书》《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人毕万,西周时,在晋国为大夫。当时晋国被曲沃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绛,降地故址在今山西翼城东南。随后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其中包括西周分封的魏国,晋献公便把它封给毕万。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互相兼并。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三家分晋,毕万的后代毕斯建立魏国,建都安邑。公元前 403 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一支孙长卿再封于冯城,冯城故地在今河南偃师东南,于是毕万的孙子就用采邑名称冯作姓。是为河南冯姓,史称冯姓正宗。
②源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本归姓,因封邑在冯地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灭,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地,其后裔也为冯姓。
〖郡望〗
冯姓郡望主要有始平郡、杜陵县、颍川郡、上党郡、长乐郡、京兆郡、弘农郡、河间郡等。始平郡 :晋太始三年(公元 267 年)分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以西、宝鸡市以南、秦岭以北地区。
〖堂号〗
冯氏主要以始平、杜陵、三同、市义、同舆等为其堂号。同舆堂、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同坐一车)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堂联〗
冯姓的堂联主要有:望出杜城为二马(二马即冯);名满西域号双星(冯缭)。一绝惊秋鹤(冯秋鹤);三言载梦龙(冯梦龙)。才难自显方弹铗(冯煖 ;位不稍迁老作郎(冯唐)。威震边关,名传中外(冯子材);义起金田,功耀古今 (冯云山)。杏娥列史册(冯杏娥);婉贞照汗清(冯婉贞)。父号万石(冯扬);子通四经(冯奉世)。郑国名臣(冯简子);西京旧派(冯奉世)。焚券市义(冯暖);倚树让功(冯异)。抚蛮单骑平寇(冯伸己);挡熊弱质表忠(冯婕妤)。复旦光华欣有象 ;新年宴会傲无鱼(冯谖)。欲除烦恼须无我 ;经历艰难好作人(冯玉祥)。关内侯,因慈母而贵宠〗(冯勤);门下客,得孟尝乃优隆(冯暖)。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冯豹);端凝若植,禁中瑞饰之呼(后魏文帝冯后)。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处不过津(冯道诗句)。但都方寸无诸恶 ;虎狼丛中也立身(冯道诗句)。救民安有息肩日 ;革命方为绝顶人(冯玉祥)。行而不舍,若骥千里 ;纳无所穷,如海百川(冯煦自题联)。暂借荆山栖彩风 ;聊将紫水活蛟龙(冯云山自题联)。八骏传汉世(冯禧);三冯耀金溪(冯咏)。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冯定);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 (冯豹)。
〖名人〗
九九版《辞海》收录冯氏 55 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冯氏 230 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 287 例。冯姓的历史名人西汉有车骑都尉冯唐;东汉有征西大将军冯异,又有辞赋家冯衍;五代有四朝宰相冯道;南唐宰相、词家先驱者冯延己;宋太常少卿、诗人、书法家、音乐家冯吉;明代有文学家《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及《醒世恒言》的作者冯梦龙;清代有太子少保、抗法名将冯子材;近代有文学家冯至。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冯姓 361467 人,临汾市 49030 人,洞县 2787 人。
〖供橱〗
冯姓祖宗神位供奉在洪洞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二号供橱。
〖祖地〗
①荥阳市,位于河南省,为毕万之孙封邑,亦为冯姓发源地之一。
②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为冯简子的封邑,亦为冯姓发源地之一。
③方山县永固陵,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为北魏文成帝之妻、冯太后的墓地。
④冯玉祥墓,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⑤冯子材故居,墓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古大槐树处。
〖家谱〗
冯姓的家谱有:《河北涿县涿州冯氏世谱四卷》(北京图书馆 河北涿县档案馆);《山西代县代州道後冯氏世谱二卷》(辽宁图书馆);《山西代县代州冯氏族谱四卷》(北京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人民大学 山西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 辽宁大连市图书馆 吉林大学上海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上海崇明冯氏支谱》(中央民族大学);《江苏宿迁重修花溪上当冯氏近谱十一卷首一卷》(哈尔滨师范大学);《四川华阳冯氏族谱一卷》(四川省图书馆)。
〖字辈〗
据民国手抄本《冯氏家乘》,山西大同冯氏一支字辈谱为:“盛时天恕仕,绪云恩华振。”又 1933 年冯智杰修《冯氏族谱》,河北定州冯氏一支字辈谱为:“百千万亿云,仍盛富贵荣,福禄增知仁,圣义和德中。”山东淄川三里沟冯氏一支字辈谱自十六世起为:“乃衍祚龄,汝毓其际,念兹丕承,永远超世,敬修长春, 德志生辉,荣华万年”。
〖迁徙〗
冯姓族系历代其脉胳还是比较分明的,其具体播衍情形,大致上,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据《汉书·冯奉世传》记载,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抗拒秦,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之子为代相。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相焉。……至冯唐,徙安陵。弟骞自上党徙杜陵,孙奉世左将军,生谭、逡、野王、玄、参。野王,左冯翊上郡太守。参,宜乡侯。汉功臣又有阏氏侯冯解散,谷陵侯冯谿传封六代。冯氏大举南迁始于晋末“永嘉之乱”时。此时冯氏已开始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至隋唐,已有冯氏南迁至福建省境。在这一不断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据《姓氏考略》等记载,大致有:出于上党的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的后裔;出于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光武帝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裔。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军”,曾经为光武帝平赤眉,击匈奴,被封为阳夏侯;杜陵的冯氏,则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裔。长乐的冯氏,为宜都侯冯参的后裔;京兆的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的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的后裔;河间的冯氏,则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代。唐宋时期,冯氏自北方先后有两次大举南迁,南迁繁衍的结果,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代州冯氏族谱》记载,冯氏之先,为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纪台人,宋时为评事者 6 人。明初,有冯有才者,其第 5 代孙隆奄,于成化年间,始迁山西代州,是为代州冯氏始祖;再传至贡士,卜居州城雁平副使署后,是为道后冯氏;入传至安西、凤翔,又分署前,是为道前冯氏。其子孙繁衍,或分迁扬州,或流居绥远、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安徽、浙江、江西、广东、云南等省。此外,据有关资料记载,今河南西平县的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 24 代,580 余年。由上可见,冯氏自得姓以后,虽说支派繁多,但记载于史籍上早期的渊源还是比较清楚的。
洪洞大槐树移民焦作冯氏一支始祖讳屏,于明洪武时,由晋之洪洞,迁居焦作县安信乡白龙涧村,后名冯家庄,迄今已传二十一世;赞皇冯氏一支始祖兄弟四人,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赞皇县布古庄村;赞皇冯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赞皇县;新安冯氏一支始祖讳自勉,兄弟三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安县流水沟村;新河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冯家庄村;修武冯氏一支始祖讳天成,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店后村,迄今已传 21 世,170 余户,1089 余口;修武冯氏一支始祖讳王路,于明朝 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冯河村,迄今已传 14 世,30 余户,190 余口;修武冯氏一支始祖讳屏,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冯庄村,迄今已传 22 世,20 余户,253 余口;修武冯氏一支始祖讳天英,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 中常村,迄今已传 16 世,32 余户,244 余口;修武冯氏一支始祖讳纯仁,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北孟村,迄今已传 15 世,19 余户,110 余口;修武冯氏一支始祖讳天成,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怀庆府修武县;曹县冯氏一 支始祖讳荣,于明洪武十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村迁居东明县姚村,四世祖原、颀二公因水灾由姚村迁居冯砦村。
濮阳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 同安寨村;濮阳冯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户部寨小寨村;濮阳冯氏另一支始祖于清康熙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胡状乡冯寨村;濮阳冯氏另一支始祖同张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白堽乡同安寨村。
清丰冯氏一支始祖讳祖鏊,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马村,迄今已传 24 世;郓县冯氏一支始祖讳诚,于明洪武九年自山西洪洞县城南羊獬村迁居郓县黄安乡冯屯村;郓县冯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县潘渡乡冯店村;通许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通许县北十五里;民权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五十四户屯;获嘉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四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获嘉县冯庄村;封丘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封丘县冯村;束鹿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成祖朱棣扫北时自山西洪洞迁居束鹿县旧城乡;平谷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广济寺迁居北京市平谷县马昌营;十埝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十埝市徐家沟村;滑县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滑县高平乡葛村。
大城冯氏一支始祖讳效姜,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南召扶镇冯庄村;大城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王香屯乡关家屯村;会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会宁县;东明冯氏一支始祖讳荣,于明洪武十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东明县姚村;成安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成安县冯金山村;唐河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省唐河县;阳谷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闫楼镇冯楼村;阳谷冯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郭店屯乡冯集村;范县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范县颜村铺乡前冯固村;焦作冯氏一支始祖讳天成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焦作市中站区,始居塔底,名其村曰塔底冯,后又迁至塔底之西,名其村曰店后(现属焦作市中站区北朱村乡)。至中华民国二十年,已传二十二世;通许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通许县北十五里;澶州冯氏一支始祖兄弟二人讳万良、万斗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澶渊城东四十五里大口寨村,后长门出外,次门留居此地。
临清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临清冯庄;临清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时期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临清冯圈;临清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八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临清冯傅庄;阳谷冯氏一支始祖于明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阳谷汤海;东昌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成化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东昌冯庙;东昌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东昌冯段王;东昌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东昌皋冯庄;东昌冯氏一支始祖于明万历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东昌冯庄;鲁河镇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鲁河镇小寨;文留镇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文留镇侍郎寨;梨园冯氏一支始祖于清康熙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梨园乡冯寨。
泰安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东平县冯楼;泰安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六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东平县冯洼;泰安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东平县冯庄;日照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五莲县冯家坪;日照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五莲县陆家庄子;日照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五莲县中疃;莱芜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垦利广饶冯庄;任固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自山西洪洞迁河南省任固镇冯家巷。
德州冯氏一支始祖于金朝承安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平原县小冯庄;德州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齐河县冯家;德州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时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齐河县冯庄;德州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禹城市冯庄;德州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禹城市冯庄;德州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禹城市大冯庄;枣庄冯氏一支始祖于明代初期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山东省枣庄滕州冯营;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嘉祥冯庄;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微山冯庄;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鱼台冯洼;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任城后寺;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任城前寺;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任城李庄;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鞘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邹城三义集;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邹城冯家庄;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邹城冯楼;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邹城林前庄;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朝初期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金乡冯土村;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金乡冯庄;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金乡冯海;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梁山县张垓;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梁山县张坊;济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梁山县冯庄;阳信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宣德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阳信县荆家。
沾化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沾化县冯王庄;邹平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邹平县冯家;无棣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无棣县毛王庄;无棣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无棣县商河庄;沂源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沂源县燕崖;高青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末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高青县冯家;寿光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寿光市冯家尧河;寿光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寿光市城南;坊子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坊子区丰铁家;奎文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奎文区南冯家;青州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青州市上销。
〖分布〗冯姓在内蒙古中部、河北、山东西北、河南北端、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广东珠江三角洲、海南地区、是冯姓常见的地区,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7%,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 0.9%—2%;在福建东部、浙江南端、台湾、云南西部、贵州东南以及西北地区,是冯姓罕见的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 0.3% 以下,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 41.8%,其中比例不足 0.1 的占国土面积的 27%;在其他北方和南方地区,冯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 0.3%— 0.9%,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 51.5%。
冯
大槐树镇:常三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五社区居民委员会、贾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南官庄、城东社区居民委员会、李堡、南周壁、东周壁、北周壁、南辛堡、东冯堡、西冯堡、永一堡、冯张、王村、姚庄、秦壁、南玉村
赵城镇:南街、侯村
广胜寺镇:北郇、长安堡、圪垌、南堡
万安镇:万一、万二、万三、西梁、温家庄、贺家庄、韩家庄、涧西、常家沟、东圈头、郭家庄、娄村、三教
明姜镇:郭家节
苏堡镇:苏堡、西尹壁、东尹壁、下鲁、后山头、蜀村、古县、郭盆、董寺、柳沟
甘亭镇:甘亭
曲亭镇:曲亭、侯村、吉恒、内坦、韩略
兴唐寺乡:苑川、北川草凹、涧头
堤村乡:李村
辛村镇:杜戍、西李村
龙马乡:南马驹、北马驹、塾堡、景村、张家庄、西庄、新庄
冯
冯 :明成化年间人,原籍不详,任洪洞县典史。(《洪洞县志·职官表》)
冯 亨:明弘治年间人,原籍赵城。(《赵城县志·科举人目上·仕籍上》)
冯 时:明嘉靖年间人,原籍不详,任赵城县主簿。(《赵城县志·职官上》)
冯世万:明万历年间人,原籍不详,状头。(《洪洞金石录·明平阳府抚按两院告示碑》)
冯应龙:明万历年间人,原籍不详,庠生。(《洪洞金石录·明娲皇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