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又称自闭症,专业名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3岁前起病,3岁后表现更为明显,主要存在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行为刻板等表现。
随着医疗保健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确诊孤独症的患者数量在逐渐上升。据估计,我国目前孤独症的发病率约为1%,即孤独症患者已超1000万,其中0-14岁的儿童患者约有200万。
孤独症产生的病因尚未阐明,众多研究已经筛查出很多可能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但没有一种是导致孤独症发生的直接原因,比较公认的是孤独症产生于基因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社交障碍是孤独症患者的核心表现,患有孤独症的儿童缺乏与人交流、交往的欲望(技巧),对于别人发出的沟通信号,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恰当的反应,往往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活动中。
1
社交沟通方面
1、对外界事物和人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2、与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或很少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
3、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假想的游戏活动;
4、语言发育落后,或在语言发育上出现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功能。
2
行为方面
1、行为刻板: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或不断重复一些动作,这些动作通常无意义;
2、兴趣狭窄:常会极度专注于某些物品,对物品的某些部分或对某些特定形状或质感的物体特别着迷。
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可以有很大区别,甚至每个人都不同。在智力水平上,有天才,也有明显智力低下患者;在语言上,有完全不说话,也有喋喋不休者;在兴趣上,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除了社交沟通障碍外,可以说每个儿童表现各有不同。
孤独症诊断缺乏可靠的实验室检查途径,主要依据行为特征进行评估与诊断。一般来说,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儿童精神专科医院可以评估和诊断孤独症。
由于孤独症病因和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在全世界尚无针对孤独症核心问题的药物治疗。治疗孤独症主要依靠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暂时未诊断孤独症,只要有孤独症的可疑异常表现,就要开始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如果尽早开始并持续科学干预,相当一部分的孤独症儿童将来可以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支持环境下就业,实现自食其力。对于能力得到很好开发和训练的儿童,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取得较大成就,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父母和家庭的参与是孤独症儿童治疗干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的干预,适宜在家庭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在养育孤独症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其次要寻求科学正确的医学和教育专业帮助,不断学习一些家庭干预方法,促进孩子的发展。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通过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会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将其归类为精神残疾,家长也可以从残联寻求治疗上的一些帮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公益科普宣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