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观点:自然地理综合题失分的几个原因及克服对策

教育   2025-01-07 00:03   广东  

  

     以广东卷一道好题为例,小结一下考生解决自然地理综合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例题见后面)

 一、失分主要原因

1.全卷作答时间安排欠佳。

解答选择题部分耗时过多。导到综合题部分时间不足,读题审题时间严重不足,难于发挥提取信息及运用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思考不周密,表达缺乏逻辑,在忙乱中完成作答,或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作答。另一方面是表达不精炼,观点重复,抓不到关健词,废话连篇,费时费力。克服这种状况就要在平时全卷训练中自我调节时间分配,多限时训练,在训练中加快阅读思维速度,多笔头书写训练,多小结题型类型及思维框架,多积累地理原理中的地理概念及述语。表达尽量简炼,根据信息及调动的原理做到表达时点到为止。同时,平时复习要多读教材内容,多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在阅读中提高理解材料能力,在阅读中提高地理素养。地理并非要死记硬背,但地理文章的广泛阅读,是提升地理素养的一条途径。

2.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基本的地理能力偏差。这导致解题过程中产生概念模糊,提取的信息点欠缺,对地理现象及变化过程的情境未能把握好,地理思维又缺乏因素之间的联系,则解题思路就产生局限性。解决办法是复习中应重视基础概念及原理的学习,建立知识体系,建立原理规律的地理学习模型,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地理模型去高度概恬教材的核心考点。如坡地模型、水系模型、物质循环模型、公司模型、农场模型等等。从而掌握影响地理现象产生及演变的各种因素。

3.审题偏差

审题缺乏拆解意识,缺乏对问题中的时空尺度、引导词、关健词的的准确把握。解决办法是利用近5年高考真题,坚持阅题审题训练,达到精准审题的目标,答题才能有的放矢,省时省力,也才能完成全卷。

例如第(2)小题”含水层较厚”大多考生答成含水量多,无法答出含水的地层厚”。

4.概念模糊

地理概念没有深化理解,则解题会产生思维偏差及障碍,同时在表达时就无法快速调动所学习的原理和规律去解决问题。特别是新情境新概念试题更要准确理解。解决办法是在平时复习中多做概念的比较。如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与冰川侵蚀、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大气环流与热力环流、西风、信风与季风、地面辐射与地面反射、大气辐射与太阳辐射、植被截留与涵养水源、断层与断裂、节理构造、岩浆活动与地壳运动等等概念的比较。

      本题沙丘的沙源是布赫特山以西地区地表细粒碎屑物质答成河流”泥沙”;地层答成“土壤”;向斜与背斜概念表述错误;混淆断层与断裂的概念;地理方位用“上下”表达是错误的。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概念不会适用。

5·原理生疏

例如沙丘形成的影响因素是沙源十动力十沉积环境,考生平时必备知识和思路欠熟练,导致答题思路乱。对区域地理背景掌握肤浅,导致答沙源时错误虑河流含沙量,而不能从干旱半干旱区的冲洪积扇让去寻求沙源。解决办法是整理形成原理性的表述。抓核心原理,強化记忆,图文结合,提高图文转换能力。

6.信息提取运用欠缺

       考生对本题中图示信息产生的地质构造形态先后不分清楚,解读图示中的向斜、背斜、断层、断裂、下沉、抬升、地下水流向等信息欠缺导致零分卷的出现。无法运用”读图写话”方法突破问题缺口。

7.技巧不足

答题方式缺乏顺序性和逻辑性,答题技巧缺乏,出后自相矛盾、概念乱用、因果错误、指向不明等导致失分。

二、例题:(广东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1)分析图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育较大面积沙丘的主要成因。(2)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3)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布赫特山以西地区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叠加山丘北侧局地地形影响,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

(2)含水层较厚的原因:此区域为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地下水通过河道南侧断层处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影响:造成地下水水位抬升。理由:该段硬化河道减少了出山口区河水下渗,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

试题分析

(1)沙丘的沙源:气候干燥,植被较少,布赫特山以西地区冲积平原广布,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动力因素:盛行西风。

地形因素:

山地走向与盛行西风风向有垂直关系,起阻挡作用,风速减缓,风沙堆积在山前。山地西南麓山前地形凹进,利于沙丘发育及持久。

(2)要求从地质构造角度进行分析。图中向斜地质构造利于储水,向下凹陷的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周围的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地下水淤积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与该位置的背斜地质构造相关,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向上凸起的背斜可以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当地下水运动至地河道南侧断层处通过断层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主要从下渗作用的变化角度分析。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使得该段河流下渗量减少,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流水量增大,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导致地下水水位抬升。


我们都爱地理
爱生活,爱教育,爱地理!家校合作!每天有推送,欢迎订阅!(老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