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都在劝退的底层逻辑

教育   2025-01-05 13:31   广东  

综合

zhihu.com/question/281845730



01


我们的大学教育的底层逻辑,是为资本主义下的生产关系输送人才。


大家先扪心自问一下,你们眼中的、比较符合普世道德的大学教育,是为了什么?

我说这么两条:

“本科及以上的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输送到各个行业。”

“硕士及以上的教育,要么为某些要求极高的行业培养人才(如医学),要么为科学研究输送人才。”

上述内容,应该是比较符合普世道德的。


不管社会体制是什么样的,大学的普世价值都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给社会,人才自己也在社会中获得更高的竞争力,并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但是现在,我们的大学实际上在强调什么呢?

强调就业率。

就业率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的一个硬指标。

某某专业就业率多少,都输送了人才去哪个单位、哪个企业。

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在你临近毕业的时候,如果你还没有签到工作,也没有考虑升学,那么就会被学校“约谈”,让你无论如何也要签个公司(哪怕是假的),保住该专业的就业率。

不要急着去批判这个现象。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就业”,校方会在大学四年里想尽办法。

我本科的时候,在学生会混了三年,仅我跟着我们书记干过的事儿,就包括但不限于:

1 联络在各个单位的师兄师姐,请他们回母校搞讲座,讲述从业经历;

2 跑去各个单位走访,希望他们可以接收我们学院的实习生、应届毕业生,建立实习与就业基地(谈成了,就是要落实到具体协议的);

3 真有学生屡次碰壁找不到工作(有的可能过于腼腆,面试不过关;也有的是身体残缺的),这种情况被学院知道了,那一定要想方设法去联系校友,一个一个打电话,最后给安排到位。

就业几乎成了高校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02


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不仅学校在强调这个事情,学生本身、还有学生背后的家长,也在强调这个事儿。

我每年申请季都会收到一大堆的私信,问某某专业好不好就业,学的内容有助于找工作吗?

还有只收到了纯文科专业offer的学生,自己很着急,家里也很着急,私信问我“该怎么办”,怕找不到工作。

如果你比较心细,你应该已经看出来了,我上面这段说的其实是留学生群体。

留学生群体,家境普遍中产以上,即便这样,还是会落入“我读的专业好不好找工作”的窠臼。

无论我怎么劝说他们:你们找工作的结果其实是你们过去二十多年人生经历的总和,就业时专业对口的学生不到20%。

——他们都还是着急。

专业劝退,核心是因为:不好找工作,或者起薪太低,或者行业没发展。

这所有的现象,都源于:我们的大学教育的底层逻辑,是为资本主义下的生产关系输送人才。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说得通俗点儿,就是资本家创办企业,雇佣你劳动,你创造100w的价值,付你10w工资,剩下90w,除掉运营成本,就落入资本家自己的口袋。

而为这种生产关系输送人才的高校,实际上,整个儿本科四年在做的事情都只有一件:想尽办法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10万块,让企业签走。签走了,那就算培养成功了。

如果在经济上升期,或者行业上升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开出的待遇也很好,那么就业数据就很漂亮。

漂亮的就业数据,又会被高校当作“政绩”,既去上面邀功,又对外宣传出来。

于是在乎就业的学生和家长们又蜂拥而至。

但是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固有顽疾,我们也知道得很清楚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整个儿大环境是周期性的,具体到每一个行业,也是起起落落循环发展的。

好巧不巧,现在就正处在经济寒冬。



03


补充:

学任何一门专业,理想状态下,都是你在学习知识,而不是学习如何变现。

学习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你的动机是什么,你都在学习知识。

你的动机可能是兴趣,也可能是为了变现,还有可能是其他的什么。

但是呢,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绝大多数人的动机都是为了变现。

这就使得知识本身变得可悲了起来。

当你学习的知识不能技能化,不能作用于变现的时候,它就被“劝退”了。

而这不是知识的错。

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缘故。

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些。

请不要再说什么,“一个人毕业后都不知道怎么生存还谈何发展”、“真要是人人都凭兴趣去投身环材化生,文史社科这种饱和行业,社会还怎么发展”这种话了,麻烦你仔细看清楚我在讲什么。

学习知识这件事情!!!

本身!!!

是客观的!!!!

你觉得读大学“没用”,是你自己主观给它加上去的!

你主观的通过你的价值判断觉得它没用。

你是首先有了一个价值判断,然后再去读大学,这个时候你有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觉得大学没有给你你想要的(最常见的就是一份高薪的工作),你再去评价这件事有用没用。

这才是你觉得专业选错了你后悔的原因!

你还可能会问:那你看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

答:意义就是告诉你到底为啥你会觉得被劝退啊!我在告诉你根本原因!可你在跟我扯到底挣不挣钱!咱俩说得牛头不对马嘴啊!!!

(啊,暴躁!!!)



04


在这个人口红利过剩的年代,只要你不是当老板,或者顶尖精英,就几乎没有发家致富的机会。

几乎每一个专业的打工仔,创造的平均价值都是远超他们收入的。

这主要是因为,老板,以及打工仔获取收入的模式完全不同。

老板的收入来源于市场溢价。

他们的实际收入就是,盈利减去成本。

打工仔的收入和市场溢价,没有直接联系。

而是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

打个比方,假设一个行业的打工仔,一个月创造的利润超过10万人民币。

但是因为竞争者太多,有的人只要月工资3000元就愿意干,结果就是打工仔只能拿到这3000元。

那么10万中剩余的钱去哪了呢?

掉老板口袋里了。

实际上,单个员工创造价值与月薪之间,没有例子中这么大差距。

但是因为老板手下往往有很多员工,老板实际收入很可能远超这个数字。

现在关键来了。

中国人口红利实在太大。

当老板的少,打工的多。

你愿意6000干的活,有的人2000人就敢上。

那么老板当然没理由给你开6000的工资。

你做不了自然有人愿意做。

长此以往,所有行业的工资都被严重压缩。

按最低标准给钱,变成约定俗成的惯例。

这就导致,无论你学什么专业,做什么行业,只要你还是个打工仔,你就一定不太行。

不是学什么都坑,而是只要一天打工仔相互挤兑,打工仔就一天没有赢得,与付出相符的收益的机会。

在这种大环境下,公务员、事业编和国企吃香也就没有悬念了。

因为他们支付薪酬多少,没有直接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相挂钩。而是把当地经济水平,作为评判标准。



05


肯定有人为老板叫冤~

老板能当老板,是因为他们更厉害?


《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所拥有(经典版)》(作者:(美)杰弗瑞·菲佛 (Jeffrey Pfeffer) )


世界是公平公正的”这种信念十分普遍,社会心理学将该现象称为“公正世界假设”,在数十年前,梅尔文·勒纳(Melvin Lerner)第一次描述了这个假设。

勒纳认为,人们倾向于认为世界是可以预测和可以理解的,因此人们有可能对其加以控制。

或者像另一位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从幼儿时期起,“我们就学会做‘好的和自控能力强’的人”。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随机的、不可控制的世界中,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会感到挫败和沮丧。

我们渴望获得控制感和可预测的结果,这促使我们将世界看作是公平公正的,因为公正的世界是可以理解和可以预见的世界。

如果你按规则行事,就会平平安安;

不守规则,就会有麻烦。

公正世界假设认为,大多数人都以为“人们会得到他们理应拥有的东西;也就是说,好人会有好报,坏人会受到惩罚。最重要的是,这个现象是逆向发挥作用的:如果有人成功了,那么观察者就会倾向于认为幸运者必定是做了什么事情,让自己值得拥有好运气,这是一种社会心理倾向。仅仅由于人们看到一个人得到了好结果,这个人就突然成了好人”。

相反,如果坏事发生在某个人身上,“公正世界假设会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即受害者一定是坏人”。

这就造成了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的“谴责受害者”现象,人们会为罪行受害者或受损企业的不幸找到理由。

反过来也是一样,不管一个人是怎么获得成功的,他的成功都会让人们努力寻找他的优点,以便为他的成功找到理由。

大量的实验和实地考察都证明了公正世界效应的存在。

在很多有独创性的研究中,研究者随机选择了一些人,让他们接受电击或其他形式的惩罚,然后再调查观察者对这些人的看法。

实验显示,观察者更可能排斥被随机惩罚的那些人,并认为他们缺乏社会价值,即使是观察者知道这些人纯粹是因为偶然因素而遭受惩罚!

而且,运气不好的人还受到了侮辱:

人们认为,与没有获得福利性午餐的孩子相比,获得了福利性午餐的孩子能力较差;

人们还认为,在驾驶私人飞机的时候,相貌丑陋的大学生比相貌英俊的大学生能力差;

人们往往以这样一种态度对待福利受助者:好像他们在管理自己生活的任何方面都不值得信任或者没有能力。


我们都爱地理
爱生活,爱教育,爱地理!家校合作!每天有推送,欢迎订阅!(老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