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东坡!丨三苏路:探寻千年文化印记与烟火人间

民生   2025-02-09 08:45   四川  

图片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便占据了三席,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苏”。“三苏”之名,最早出现于宋代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书中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在东坡老城,“三苏大道”与 “三苏路”,皆因纪念生长于眉山的三苏父子而得名。

04f0bfa24db15fb9adaf7b4795ae680.jpg
△谭雁云/摄

走进“三苏”的世界,先从“老子”苏洵说起。


许多人对苏洵的印象,多是苏轼与苏辙的父亲,是“唐宋八大家”中“学历”最低的一位。不少人知晓他,是源于《三字经》里那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图片△截自纪录片《苏东坡》

实际上,苏洵十几岁应试进士未中,此后纵情山水。27岁不再“摆烂”,重拾书本备考。苏轼、苏辙出生后,他科举仍未成功。37岁,苏洵决然弃考,不再为应试而苦恼,豁达专注学术,终成《权书》《衡论》《几策》等名作。

图片△截自纪录片《苏东坡》

苏洵育子别具匠心,于二子之名便见一斑。


“轼”为车前端横木,看似非必需,缺之便车不完整。人当如轼,处显位而藏锋芒;“辙”乃车轮痕迹,于车无直接功过祸福,能避祸亦能让功,可安稳一生。


知子莫若父,苏轼、苏辙之名,恰似二人性格注脚。


苏轼,论文学,位列唐宋八大家;论书法,《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论绘画,《枯木怪石图》别具一格;论美食,六十余道菜因他留名;论教育,培养海南首位举人;论医学,开创民间救济医学院……


相较名满天下的苏轼,苏辙似隐于兄长光芒之后。众人对他,多知其为“苏轼弟弟”。然苏辙才情与才干亦不容小觑。苏轼赞其:“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 其文如其为人,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秀杰之气不可没。


无论世人如何评说,二人兄弟情谊深厚,贯穿一生。苏辙仅小苏轼两岁,自幼共读共长,科场、仕途同进同退,既是手足,更是知音挚友。


年少时,他们于眉州老家无忧相伴;入仕后,虽聚少离多,却诗文唱和不断。苏轼诸多名篇,皆与苏辙相关:“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些佳句,是宋史研究的珍贵资料,更是兄弟情深的见证。

图片

△截自纪录片《苏东坡》

流转千年,三苏路上依然留存着关于“三苏”父子的印记。三苏雕像广场上,三苏父子雕像巍然屹立于此,宛如历史的守护者,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三苏文化底蕴,更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情感,见证眉山的发展与变迁,激励眉山人不断奋发向前,成为了无数“苏迷”们心中的圣地。

37dac9732d2db0f7eb248e903e2cd52.jpg

如今,经过城市更新改造后,三苏雕像广场片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商圈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繁华热闹的景象彰显着城市的活力;小吃街中,各类特色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撩拨着人们的味蕾;步行街上,人来人往,人们悠然漫步,享受着惬意的时光。

4c22cafc1619c3b5a3005c40ac4bad7.jpg

在这里,城市的烟火气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交融。街头巷尾,弥漫着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而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建筑所蕴含的三苏文化,又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诗意与文雅。这里上演着东坡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画卷,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独有的诗书气息与文艺韵味。




来源:豆玲惠 严婷婷 素材来源《眉山城街名溯源》

编辑:赵燕飞

责编:张颖

审核:张耀

推 荐 阅 读




■ 重磅!3月起,这笔钱不再交
■ 幸福东坡年|让年“暖”起来,志愿服务情更浓→
‍‍‍‍‍‍‍‍‍‍‍‍‍■ 东坡区:招工求职“两头旺” 新春招聘会“人才挤挤”

微东坡
眉山市东坡区融媒体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