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这座错综复杂的文学迷宫里,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未知与变数。当读到第 97 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时,一个场景深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也引发了无数的疑问 —— 亲事已成,薛宝钗为何先是低头不说话,而后又暗自流泪?这泪水之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情感?是喜悦的泪水,还是悲伤的哭泣?这一问题如同迷雾一般,笼罩在读者心头,亟待我们去探寻真相,揭开这背后隐藏的秘密。
金玉良缘的缘起与期待
《红楼梦》里,“金玉良缘” 之说渊源颇深。第 8 回,贾宝玉到梨香院探望薛宝钗,宝钗主动要求赏鉴宝玉的通灵宝玉,并念出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此时,丫鬟莺儿暗示这与宝钗项圈上的话成对,引发宝玉好奇。一向知礼的宝钗,此时解扣掏出项圈,其上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与通灵宝玉之语呼应,宝玉亦称二者成对。后来薛姨妈又宣扬金锁配玉姻缘,“金玉良姻” 就此传开,足见薛姨妈与宝钗早认定此亲事,将其视为长久期待。
亲事说妥后的意外反应
然而,当第 96 回王夫人照着凤姐的话把娶亲的安排说给薛姨妈听,薛姨妈又将贾府的意思转达给薛宝钗,并告知她 “我已经应承了” 时,薛宝钗的反应却出乎众人的意料。她先是低头不说话,而后竟然暗自流泪。按照常理,这门亲事正合乎她的心意,她应该满心欢喜才对。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对宝玉痴傻的担忧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薛宝钗对宝玉的痴傻状态感到不满意。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宝玉经历了诸多变故,精神状态变得不稳定,时常处于痴傻的状态。对于薛宝钗来说,她所期待的婚姻,应该是与一个心智健全、能够与她携手相伴、共同经营生活的人。而如今宝玉的状况,让她对未来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担忧。她或许担心自己无法与痴傻的宝玉建立起真正的夫妻情感,也担心未来的生活将充满艰辛和不确定性。这种对未来的担忧,可能是她流泪的原因之一。
对婚礼仪式的失望
薛宝钗或许因婚礼仪式简陋而委屈不满。彼时贾元春宫中暴病离世,宝玉要为出嫁的姐姐穿九个月孝服,不宜大操大办喜事。于是贾母按金陵旧式婚礼仪式,以十二对提灯迎接,用八人轿子抬人,照南边规矩拜堂。外头不奏乐,为避免冷清,家中用丝竹管弦奏轻清之乐。心气高傲且一直期待盛大婚礼的薛宝钗,没料到期盼已久的金玉良姻竟仪式从简,婚姻大事也从 “成亲” 变为 “冲喜”。这样的婚礼与她心中的设想大相径庭,她自觉终身大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尊重,内心委屈、不满,因此流下眼泪。
对未来命运的迷茫
在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婚姻对女子的一生至关重要。薛宝钗虽与贾宝玉定下亲事,但她明白未来命运充满未知。进入贾府后,她将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家族纷争,能否在贾府站稳脚跟,能否与宝玉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皆是未知数。加之她与宝玉感情基础不深,不确定能否走进宝玉内心,获得他的爱与尊重。这种对未来命运的迷茫和恐惧,让她在亲事说妥后内心焦虑不安,忍不住落泪。
薛宝钗在亲事已成时的沉默落泪并非出于喜悦,而是饱含多种复杂情感。她担忧宝玉的痴傻状态,对简陋的婚礼仪式失望,又对未来命运感到迷茫,这些都让她痛苦无奈。她的泪水里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担忧。正如最初的疑问,亲事已成的薛宝钗却以泪洗面,其情感的交织体现出她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无奈与挣扎,她的命运同红楼众多女子一样,充满悲剧色彩,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