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自幼丧母,六七岁便被贾母接入贾府,成为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贾母将对女儿贾敏的思念都倾注在黛玉身上,让她与宝玉一同长大,二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贾母对这份感情心知肚明,每当宝黛闹矛盾,她便忧心忡忡,常派王熙凤前去劝和。王熙凤深知贾母心意,曾在送茶时打趣黛玉,说她吃了贾家的茶,该给贾家做媳妇,这让黛玉羞红了脸。王熙凤平日里善于揣摩贾母心思,她的这番话绝非空穴来风,可见贾母内心原本笃定要促成宝黛姻缘。在贾母眼中,宝玉是最疼爱的孙子,黛玉嫁入贾家,能得宝玉真心相待,又有自己庇护,定能幸福,比外嫁不知根知底之人强得多。
元春的宫廷困境与家族考量
元春同样是贾母极为疼爱的孙女,自幼在贾母身边接受教导,与贾母感情深厚。贾母送元春进宫,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如同薛姨妈送宝钗进宫一般。然而,宫中规矩森严,嫔妃间勾心斗角,元春在宫中并不得宠,精神上饱受折磨。从元春省亲时满眼泪水、哭诉宫中是 “不得见人的去处”,便能深切感受到她的痛苦。
元春省亲时还特意提醒家人要节俭低调,这背后隐藏着难以言说的秘密。显然,当时的朝堂局势让元春如履薄冰,也让贾府危机重重。而元春为家族事业谋划,在端午节给宝玉和宝钗送了一样的节礼,这无疑是对贾母的暗示,表明她支持宝钗与宝玉的婚事。
贾母的纠结与妥协
贾母虽欣赏宝黛姻缘,但面对元春的暗示,她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她对元春在宫中的痛苦深感愧疚,毕竟是自己将元春送进了那不见天日的地方;另一方面,贾府彼时已呈现出衰败之势,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贾母在中秋节赏月时已有所察觉,下人们给尤氏盛下人米饭、田上米不能按数交等情况,都让她明白贾府经济日益拮据。此外,贾琏挪用老太太财产的事她也知晓。
此时,元春多次写信给贾母,信中表明家族面临危机,需齐心协力拯救;强调自己为家族事业做出的牺牲与煎熬;还指出从家族命运考虑,宝钗更适合做贾府孙媳妇,黛玉身体柔弱,难以承担传宗接代与管理家事的重任。贾母在反复权衡后,最终被元春的忠心和家族大义所打动,同意了元春的决定。
黛玉的绝望与生命消逝
当黛玉偶然从鸳鸯口中得知贾母要放弃宝黛姻缘,顿时如遭雷击,一病不起。此前宝玉的三心二意已让她忧心忡忡,而贾母的 “背叛” 则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再加上王夫人和凤姐偷偷换了她的药,让她对贾府众人彻底绝望。
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多年,受尽下人的冷言冷语,看尽舅母们的脸色,她凭借着贾母的疼爱和宝玉的感情才得以支撑。如今,这仅有的温暖也消失殆尽,她彻底失去了求生欲望。可以说,黛玉的致命打击并非单纯源于宝玉与宝钗成亲,而是贾母对她的放弃,让她在这世间再无牵挂。
黛玉离世前,贾母与元春信件背后的秘密,实则是封建家族在面临兴衰抉择时,牺牲个人情感以保全家族利益的无奈之举。正是这一秘密,让黛玉的希望彻底破灭,失去了最后的求生欲望,令人唏嘘不已。